《四库全书》与《四部丛刊》版本比较


  在世界文明历史上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是最博大、最宏伟的宝藏之一。《四库全书》便是这座宝藏中最尊贵的一樽王冠而《四部丛刊》便是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乃清乾隆(公元1773年)纂修之一部空前庞大丛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15类;“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钞胥三千八百多人,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书成七部:《四库全书》始编于四库馆成立之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至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陆续完成四套,分藏于北京故宫文渊阁(公元1781年)、北京圆明园文源阁(公元1783年)、奉天(今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公元1782年)及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公元1784年),即所谓"北四阁",或"内廷四阁"。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公元1782年)至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公元1787年),四库馆另钞三套,分别藏于镇江金山寺之文宗阁、扬州大观堂之文汇阁及杭州西湖圣恩寺之文澜阁,即所谓“南三阁”或“浙江三阁”。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并以唐玄宗于两都(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定名。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
  征书、版本、禁毁、校勘
  四库馆按各敕撰本、内府本、各省采进本、私人进献本、通行本及《永乐大典》本,分“著录书”及“存目书”撰作提要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书”不录全书,“著录书”则经整理、校勘及考证,按固定体例重钞存入。此外,凡被认定违碍、悖谬、抵触清廷及词意媟狎、有乖雅正之书籍均被纂改、删削或禁毁。据统计,当时被禁毁书籍不下十万部,包括全毁书目二千四百五十三种、抽毁书目四百零二种、销毁书版目五十种及销毁石刻目二十四种。《四库全书》对清人忌讳之史实及文字大肆涂改。涂改之文字大抵为“胡”改“金”、“虏”改“敌”、“贼”改“人”、“虏廷”改“北廷”、“入寇”改“入塞”、“南寇”改“南侵”、“夷”改“彝”、“狄”改“敌”等。成书时,钞本不时发现有舛错伪误,因此亦需多次覆校。文渊阁本告成为先,字体较工整,且阁处内廷,为乾隆常到之处,所以校勘较其它为精。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乾隆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明李清《诸史同异录》一书有诋毁清朝字句,于是重检《四库全书》,撤毁下列书籍,并将此十一种书之提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删除:明李清之《诸史同异录》、《南北史合注》、《南唐书合订》、《历代不知姓名录》清周亮工之《读画录》、《书影》、《闽小纪》、《印人传》、《同书》。吴其贞之《书画记》潘柽章之《国史考异》。
  上述十一种书虽被撤出,部分却仍置宫中,未交销毁,故今尚存当日撤毁书之原书九种,仅未见《诸史同异录》及《同书》之原缮本而已。《四库全书》集中国古籍之大成,收有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由于七部之成书时间不同,钞写方式不一,抽补散失又各异,致各部总数并不相同。据统计,文渊阁本共收书籍三万六千零七十八册;文澜阁本原藏三万五千九百九十册。前人评《四库全书》之缺失大多为(1)所收书籍偏而不全(2)重钞本讹误满纸(3)校补疏忽(4)纂改原著,失其真意(5)“寓禁于征”导致“古书之亡”。其优点计有(1)目录完备(2)分类正确(3)集散为整(4)化私为公(浙江三阁藏本供民间使用)。而其深远之影响计为推动(1)完善之图书分类(2)版本目录学之研究(3)校勘学之研
  究及(4)辑佚工作征书、版本、校勘。
  《四部丛刊》
  《四部丛刊》分为初编、续编、三编。每编内皆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初编始印于公元1919年,至公元1922年始成,收书323种,8,548卷。公元1924年重印初编,抽换21种版本,增为8,573卷,并新撰若干校勘记。续编于公元1934年印成,收书81种,1,438卷。公元1936年续出三篇,73种,1,910卷。原拟再出四编,以二次大战起作罢。正续三编,总计收书477种,3134册。
  征书、版本、校勘:
  《四部丛刊》全书采用影印技术,重现原书面貌,并详记原版宽狭大小于卷首;分经史子集四类,体例较备。以涵芬楼所藏为主,兼采江南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瞿氏铁琴铜剑楼、傅氏双鉴楼、刘氏嘉业堂、缪氏艺风堂等名家秘笈。甚至日本静嘉堂文库、帝室图书寮、内阁文库、东洋文库、东福寺等藏书,凡宋元旧本,明清佳刻,具述其急要者而登之,罕见实用,兼收并蓄。张元济先生印书首重版本,尤贵初刻,「所采录者,皆再三考证,择善而从」(《丛刊》例言)。以宋本言,三编所收,几于百种,如赵注大字本《孟子》,即为仅见之宋本。重刊初编所抽换《盘洲文集》,系海内孤本,与影宋本相校,得补正千三百字。又《太平御览》卷帙庞大,今所存版本多不全,张元济先生乃以静嘉堂本、喜多村直聚珍本配补宋蜀刻本,复以国内鲍崇成本、张若云本对校补缺,使其成最善与可信之本,功不可没。又《春秋正义》十二册三十六卷据日本正宗寺抄本影印,为日本汉字版本。是编由张元济先生往来征询,改定书目,至商借版本,预约出书,皆居中协调。因所见善本既多,撰录题跋约百二十余首,校勘记四十余篇,引据考证;以版式行款、刻工、避讳等鉴别版本;或阐述各集刻藏源流,往往尽发前人所未发,以此窥张元济先生校勘、整理古籍之实学,对学术研究帮助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