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四 集部四十七
總集類存目四
蕭氏世集無卷數(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蕭伯升編。伯升字孟昉,泰和人。是集皆錄其先世詩文,曰《正固先生集》,詩、文各一卷,蕭岐撰。岐字尚仁,洪武初以賢良徵,授潭府左長史,改平涼訓導。自顏其齋曰“正固”。一曰《坦行自誌》,岐子遵撰。遵字用道,號坦行,以明經薦,授靖江王府長史,永樂閒謫宣府鷂兒嶺巡檢。有《仕學齋集》1,散佚不存。獨存其《自誌》所載《陳靖江王八啟》及《四門箴》一篇。曰《雪崖詩集》,蕭晅撰。晅字仰善,號雪崖。宣德丁未進士,官南京禮部尚書。前有伯升自序,稱與吏部郎中蕭士瑋《春浮園集》並士瑋弟士琦《陶菴雜記》、《牘雋》諸書同時合刻,為《蕭氏世集》。今士瑋、士琦之書各有别本,而此帙之内均不載。未知何故也。
【彙訂】
1.“《仕學齋集》”,底本作“《任學齋集》”,據殿本改。清康熙刻本此集所收《坦行先生自志》云:“有《仕學齋集》詩文五百餘篇”,書前彭世望《蕭氏世集》序亦云:“長史嘗為仕學齋詩文五百餘篇,今惟《自志》一篇附《正固集》後,篇中載《啟王條陳八事》及《王門四箴》而已。”
太倉十子詩選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偉業編。偉業有《綏寇紀略》,已著錄。是書采其同里能詩者得十人,人各一集。首周肇《東岡集》,次王揆《芝廛集》,次許旭《秋水集》,次黄與堅《忍菴集》,次王撰《三餘集》,次王昊《碩園集》,次王抃《健菴集》,次王曜升《東臯集》,次顧湄《水鄉集》,次王攄《步蟾集》1,皆其同時之人。前有偉業序,蓋猶明季詩社餘風也。偉業本工詩,故其所别裁,猶不至如他家之冗濫。特風格如出一手,不免域於流派,是亦宗一先生之故耳。
【彙訂】
1.此編順治刻本所收王攄之集題作《步簷集》。(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樂府英華十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顧有孝編。有孝字茂倫,吳江人。自序稱:“自漢迄唐樂府有數十家,而最著者郭茂倩之《樂苑》(案郭茂倩書名《樂府詩集》,不名《樂苑》。名《樂苑》者乃梅鼎祚書)、左克明之《樂府》、吳兢之《樂錄》(案吳兢書名《樂府古題要解》,不名《樂錄》)、郄昂之《題解》、沈建之《廣題》、徐獻忠之《樂府》,各有意見。因取而參定之。”然所分各類,亦多踵茂倩舊目,於體製無所考訂。惟每章下略加註釋,而附以評語。蓋其例主於選詩,與吳、郭諸家用意各不同也。
同人集十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冒襄編。襄字辟疆,如臯人。自號巢民。所居有樸巢、水繪園、深翠山房諸勝。晚年卻掃家居,與友朋觴詠,輯其酬答詩文都為一集,凡十二卷。蓋仿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而作。然阿瑛但文酒之歡,此併其壽序之類亦皆載入。故繁富勝之,而精美則不及焉。
唐宫閨詩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費密編1。密有《燕峯文鈔》,已著錄。是編錄唐代女子之作,頗有别裁,然皆習見。
【彙訂】
1.此書編者實為劉云份。書前有費密序、劉云份自序。(胡文楷:《歷代婦女著作考》)
牘雋四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蕭士琦撰1。士琦字季公,泰和人,前明貢生。是編選自漢至宋尺牘,分三十二門。卷首有其子伯升所記緣起,大旨主於清省。故所錄往往摘一二語,非其全文。又如龔使者《告隗炤妻》一條,原非尺牘,而亦載之,殊不可解也。
【彙訂】
1.清順治刻本此集題“西昌蕭士珂輯”。(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斯文正統十二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刁包編。包有《易酌》,已著錄。是編所錄歷代理學諸儒之文凡二百一十有六篇1。其凡例稱專以品行為主,若言是人非,雖絕技無取。蓋本真德秀《文章正宗》之例,持論可云嚴正。然三代以前,文皆載道,三代以後,流派漸分。猶之衣資布帛,不能廢五采之華;食主菽粟,不能廢八珍之味。必欲一掃而空之,於理甚正,而於事必不能行。即如《文章正宗》,行世已久,究不能盡廢諸集,其勢然也。至蘇軾《大悲閣》、《四大菩薩》諸記,因題製文,原非講學。言各有當,義豈一端?而包於歐陽修《本論》評語中極詞詆斥。然則真德秀《西山集》中為二氏而作者不知凡幾,包既講學,不應不見是集,何以置之不言?豈非以蘇氏為程子之敵,真氏則朱子之徒乎?恐未足服軾之心也。
【彙訂】
1.“理學”,殿本無。
樂府廣序三十卷(編修勵守謙家藏本)
國朝朱嘉徵編。嘉徵字岷左,别號止谿圃人,海寧人。前明崇禎壬午舉人,入國朝官徽州府推官。此編取漢、魏樂府及詩分為三集。以相和、吟嘆、平調、清調、瑟調、楚調、大曲、雜曲之類為風,以鼓吹、横吹之類為雅,以雅舞、雜舞之類為變雅,以郊祀樂章為頌,而别附以歌詩、琴曲。又仿《詩序》之例,每篇各為小序,以明其意。蓋刻意續經,惟恐一毫之不似。然三代樂制,至漢盡亡。樂府之於“三百篇”,猶阡陌之於井田,郡縣之於封建也。端緒亦有時相屬,而不相屬者十之九。嘉徵必摹擬刻畫,一一以風1、雅、頌分配之,牽强支離,固其所矣。
【彙訂】
1.“一一”,殿本作“一”。
三蘇談十卷(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
國朝高阜撰。阜字康生,號蘿棲,祥符人。所錄凡蘇洵文二卷,蘇軾文六卷,蘇轍文二卷。每篇為之反覆詳論,故名曰《三蘇談》。其言瀾翻不竭,亦足以自暢其説。然必謂三蘇本旨如是,則不盡然也。
柳洲詩集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增新等編。增新字子更,嘉善人。柳洲在嘉善熙寧門外。順治初,增新與同里魏學渠等結詩社相倡和,稱“柳洲八子1”。其後攀附者日衆,因遴次所作錄為一編,共七十餘人。其詩體格相似,大抵五言多宗選體,七言悉學唐音。蓋猶明季幾社餘派也。
【彙訂】
1.“柳洲八子”又稱“魏里八子”(魏里即魏塘,係嘉善縣治,亦借指嘉善)。光緒重修《嘉善縣志》卷三《區域志·三》“古蹟”門“柳洲亭”條有如下記載:“崇禎閒,錢繼振、郁之章、魏學濂、吳亮中、魏學洙、魏學渠、曹爾堪、蔣玉立,每月於此會文。邑侯李陳玉題其堂,曰‘八子會文處’。”又卷三二《藝文志·三》“雜文”門收有李陳玉《魏里八子序》:“魏里有‘八子’:魏學濂、學洙、學渠……錢繼振……郁之章……蔣玉立、吳亮中……曹爾堪……倡予和汝,結社鶴湖之陰。”據此可知,“柳洲八子”的活動時閒主要在明末崇禎年閒,而此集第一編者陳增新顯然不在“柳洲八子”之内。此集編者凡例第一款開頭就説:“我里人文蔚起,莫盛於丁丑、戊寅閒。切磨道誼,敦尚古學,則‘柳洲八子’實首功焉。”這裏的“丁丑”、“戊寅”即為崇禎十年(1637)、十一年(1638)。(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江左十五子詩選十五卷(内府藏本)
國朝宋犖編。犖有《滄浪小志》,已著錄。是編乃犖為蘇州巡撫時,甄拔境内能文之士王式丹等十五人1,各選詩一卷刻之。考自古類舉數人共為標目,《四八》之所載,其來久矣,然文士則無是名也。文士之有是名,實胚胎於建安之七子。歷代沿波,至明代而前、後七子,廣、續五子之類,或分壘交攻,或置棋不定,而泛濫斯極。往往以聲氣之標榜,釀為朋黨之傾軋,覆轍可歷歷數也。犖與王士禎並以文章宿老,領袖詩壇。士禎既以同時之人為《十子詩選》,犖亦以所拔之士編為此集。雖獎成後進,原不失為君子之用心,究未免前明詩社之習也。夫諸人詩儻不佳,裒刻何益?其詩果佳,則人人各足以自傳,又何必藉此品題乎?
【彙訂】
1.“甄拔”,殿本作“甄别”。
溯洄集十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魏裔介撰。裔介有《孝經註義》,已著錄。裔介嘗選國初詩為《觀始集》,今未見傳本1。是編乃所選康熙中詩,以續前集者也。意求備一時之人,故限於卷帙,不能備一人之詩,大抵一人三數首而已。惟每體之末,必附以己作,所收較他人為夥,則似不若待諸他人之論定焉。
【彙訂】
1.今存清順治十二年刻本《觀始集》十二卷。(謝正光、余汝豐編著:《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
高言集四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田茂遇、董俞同編。茂遇字髴淵,順治戊子舉人。俞字蒼水,終於布衣。皆華亭人。是書題曰《十五國風高言集》,而别標一“閩”字為子目。據其凡例,乃以一省之詩為一集。此乃十五集中之一也。
古文輯略無卷數(湖北巡撫採進本)
國朝曹本榮編。本榮有《奏議稽詢》,已著錄。是書文以體分,各體前俱引文體明辨一條,大概因是書而廣之。然所分子目,冗瑣特甚,舛誤尤多。漢文帝《賢良文學策問》、武帝《賢良策問》之類亦往往一文而兩載,皆失詳檢。“鐵券文”類止載《唐德宗賜王武俊》一篇1,“諭祭文”類止載隋文帝《祭薛濬》一篇之類,亦殊挂漏。至所載之文2,每篇删削,尤不免失其本末3。
【彙訂】
1.《唐文粹》卷三十一載陸贄《唐德宗神武皇帝賜李納田悦王武俊鐵劵文》,此書“鐵券文”類所載同。
2.“所載之文”,殿本無。
3.“本末”,殿本作“本來”。
臨川文獻八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胡亦堂編。亦堂字二齊1,慈谿人。順治辛卯舉人,官臨川縣知縣,後行取主事。是編選臨川一縣之文。宋晏殊、晏幾道、王安石三人,明章袞、陳九川、帥機、湯顯祖、邱兆麟、章世純、艾南英、羅萬藻、陳際泰、揭重熙十人,國朝游東昇、傅占衡二人。皆有集行世者。每集各為小序,書中仍各標本集之名,略如張溥《百三家集》例。但溥書全錄其集,此則多所删削耳。
【彙訂】
1.此編康熙十九年夢川亭刻本題作二十五卷,卷首湯序云“二齋胡君”,胡氏自序末署“慈谿胡亦堂二齋父題公署之夢川亭”,各卷卷下亦題曰“慈谿胡亦堂二齋撰”。胡氏另著有《二齋文集》。(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詩原二十五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顧大申撰。大申有《堪齋詩存》,已著錄。是編以詩教起於“三百”。降而屈、宋,則有王逸之《章句》;漢魏六朝,則有昭明之《文選》;三唐之詩,則以明李攀龍之《詩選》為能存唐聲。於是總輯諸家,裒為五集1:一集曰《毛詩》四卷,附以子夏之序;二集曰《楚詞》五卷,述王逸之《章句》;三集曰《選詩》五卷,四集曰《選賦》四卷,錄昭明之所選;五集曰《唐詩》七卷,錄攀龍之所選2。音釋撰次,命曰《詩原》,每集皆有自序。夫“三百篇”列為《六經》,豈容以後人總集僭續其後?王逸、蕭統已病不倫,乃更益以李攀龍,不亦異乎?
【彙訂】
1.“五集”,殿本作“一集”,疑誤。
2.“所選”,殿本作“詩選”。
滕王閣集十三卷滕王閣續集無卷數(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蔡士英編。士英字伯彥,奉天人,官漕運總督。順治十四年,士英巡撫江西,葺滕王閣1。因集自唐至明登臨記勝之作,分類詮次為十三卷。又徵近人詩文為二巨册,但分體而不分卷,蓋欲附入前集各體後也。陳維崧《迦陵集》有《滕王閣賦》,絕工麗,非諸人所及。然是集不載,或刊版時尚未得其稾歟?
【彙訂】
1.據《清史稾》卷一九七,蔡士英以順治九年四月為江西巡撫,順治十二年離任,總督漕運。順治十四年八月因召離任。又據《清史稾》卷二〇一,張朝璘於順治十三年五月至順治十八年任江西巡撫。雍正《江西通志》卷三八載蔡士英於順治十一年主持重建滕王閣。(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宋金元詩永二十卷補遺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吳綺選。綺有《嶺南風物記》,已著錄。是編選宋、金、元詩合為一集,首有康熙戊午綺自序。其凡例謂:“所選諸篇,品骨氣味,規矩方圓,要不與李唐丰格致有天淵之别”云云,故頗能刊除宋人生硬之病與元人縟媚之失。然一朝之詩,各有體裁;一家之詩,各有面目,江淹所謂“楚謠、漢風既非一骨,魏製、晉造固已二體。蛾眉詎同貌而俱動於魂,芳草寧共氣而皆悦於魄”者也。必以唐法律宋、金、元,而宋、金、元之本真隱矣。即如唐人之詩,又豈可以漢魏六朝繩之,漢魏六朝又豈可以《風》、《騷》繩之哉?是集之所以隘也。
澄遠堂三世詩存八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李繩遠編。繩遠有《姓氏譜》,已著錄。是集合刻其曾祖應徵、祖士標、父寅之詩。應徵字伯遠,萬曆癸酉舉人,官臨安縣教諭,遷國子監博士。所著曰《藿園詩存》,凡六卷。士標字窿菴,官山東寧海同知。所著曰《蒼雪齋詩存》,凡一卷1。寅字寅生,縣學生。所著曰《視彼亭詩存》,凡一卷。應徵詩有《青蓮館》、《汗漫遊》、《薊易寓言》、《苕谿漫草》、《兩都社草》、《河梁編》、《兩目紀遊》、《偶寄軒稾》諸編。兹集總題《藿園詩存》,蓋繩遠彙為一集也2。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謂:“弇州標榜前、後五子而外,廣為‘四十子’,若似乎此外無遺賢矣。説詩者遇隆、萬朝士或置不觀,不知隆、萬諸人已力挽呌囂之習3,歸於平淡。而定陵初年,人皆修辭琢句,出入風雅之林,若李伯遠、鄭允升、歸季思、區用孺輩,尤卓然名家,未見萬曆初之不及嘉靖季也。”今觀《藿園》一集,誠戛戛獨造,亦能自立門徑者。其子孫則沿波而討奇耳。
【彙訂】
1.康熙三十九年李繩遠自刻本所收《蒼雪齋詩存》前有蔣薰撰《李公窿菴傳》,云士標自號窿菴,卷下題作“嘉興李士標霞舉”。《千頃堂書目》卷二八載:“李士標《蒼雪齋詩存》,字霞舉,嘉興人。”《嘉興府志》卷五〇亦作字霞舉,號有窿菴等。(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2.康熙原刻本目錄前有楊鏡永《李霽巖公傳》,云李應徵所著諸集有《青蓮館初稾》、《藿園集》、《寄苕漫草》、《薊易寓言》、《汗漫遊草》、《河梁編》、《兩都社草》、《兩目紀遊》、《偶寄軒稾》。(同上)
3.《靜志居詩話》卷一五“李應徵”條原文為“隆慶諸臣”,而改為“隆、萬諸人”則與下文“定陵(即指萬曆)初年”重複。(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古詩選三十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士禎有《古懽錄》,已著錄。此編凡五言詩十七卷,七言詩十五卷。五言自漢魏六朝以下,唐代惟載陳子昂、張九齡、李白、韋應物、柳宗元五人。七言古逸一卷,漢魏六朝一卷。唐則李嶠、宋之問、張説、王翰四人為一卷,王維、李頎、高適、岑參、李白為一卷,而王昌齡、崔顥二人則稱附錄。五卷以下則唐杜甫、韓愈,宋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黄庭堅、晁説之、晁補之、陸游,金元好問,元虞集、吳萊十二人之詩1,而李商隱、蘇轍、劉迎、劉因四人稱附錄。夫五言肇於漢氏,歷代沿流,晉、宋、齊、梁業已遞變其體格。何以武德之後,不容其音響少殊?使生於隋者,如侯夫人《怨詞》之類,以正調而得存;生於唐者,如杜甫之流,亦以變聲而見廢。且王粲《七哀》,何異杜甫之《三别》?乃以生有先後,使詩有去留。揆以公心,亦何異李攀龍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之説乎?至七言歌行,惟鮑照先為别調,其餘六朝諸作大抵皆轉韻抑揚。故初唐諸人多轉韻,而李白以下始遙追鮑照之體。終唐之世,兩派並行。今初唐所錄寥寥數章,亦未免拘於一格。蓋一家之書,不足以盡古今之變也。至於《越人歌》惟存二句之類,則校刊者之疏,或以是而議士禎,則過矣。
【彙訂】
1.“十二”,底本作“十三”,據清康熙天藜閣刻本《阮亭選古詩》及殿本改。
十種唐詩選十七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取唐人總集八家及摘宋姚鉉《唐文粹》所載諸詩,各為删汰。凡《河嶽英靈集》一卷,《中興閒氣集》一卷,《國秀集》一卷,《篋中集》一卷,《搜玉集》一卷,《御覽集》一卷,《極元集》一卷,《又元〔玄〕集》一卷,《才調集》三卷,《唐文粹》六卷,附以士禎所選《唐賢三昧集》,共為十種1。其去取一以神韻為宗,猶其本法。惟《才調集》、《唐文粹》删汰未精,門徑叢雜,而《文粹》尤甚。如盧仝《月蝕》詩、陸龜蒙《江湖散人歌》,皆不能謂之盛唐格也。又韋莊《又元集》原書已佚,今所傳者乃贗本。馮氏《才調集》凡例言之,而士禎仍為選錄,亦失别裁。其《三昧集》一種,乃其生平宗旨所在,去取較為精密。世多摘出别行,今亦别著於錄。又士禎《居易錄》曰:“近日金陵有刻《唐詩十集》者,謂為予所訂。或作序假予言曰:‘余奉此為金科玉律,年來於此道稍有會心者,得力於是書良多’云云。及訪是書閱之,乃標華亭唐汝詢仲言名。大旨在通高漫士、李滄溟、鍾退谷三選之郵,而以汝詢詩解附之,强分甲乙丙丁等目,淺陋割裂,可一笑也。”然則是書未出以前,先有偽本矣2。今偽本已不傳,蓋辨之早也。
【彙訂】
1.《總目》所列唐人總集凡九種,若加上《唐文粹》已十種,再計入《唐賢三昧集》,應為十一種。(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2.《居易錄》所言金陵刻《唐詩十集》應指唐汝詢《唐詩十集》四十八卷,《千頃堂書目》卷三一著錄,與《十種唐詩選》本不相干。(王昕:《<四庫提要>竟陵派條目辨證》)
載書圖詩一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士禎編。康熙辛巳,士禎官刑部尚書時,乞假旋里,改窆其親,載書數車以歸。其門人揚州禹之鼎繪為是圖。一時多為題詠,士禎彙以成編。圖後首載奏疏二篇,次序二篇,次題圖詩八十六首,皆其門人所作,而附其姪啟《座送還京》詩一首。次贈行二十四首,皆朝臣之作,而附侍講尤侗《寄懷》詩一首。次《賜沐起程》一篇1,而附朱彝尊《池北書庫記》一篇2,則以載書及之也。
【彙訂】
1.《賜沐起程》乃《賜沐紀程》之誤。(朱則傑:《清詩總集誤作别集辨正》)
2.“而”,殿本無。
樵川二家詩四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朱霞編。案《浙江通志》載:“朱霞,建德人,順治乙未進士。”未知即此人否也1。樵川為今邵武縣。二家者,宋嚴羽,元黄鎮成也。羽有《滄浪集》,鎮成有《秋聲集》,皆已著錄。是本每集分為二卷,諸雜體為一卷,五七言近體為一卷。而附《滄浪詩話》於其後焉。
【彙訂】
1.清康熙綏安雙笏山房刻本此集題“同郡綏安後學朱霞天錦訂”。民國《建寧縣志》卷十四有朱霞傳,云字天錦,有《樵川二家詩》。則此書編者非順治乙未進士浙江建德人朱霞。(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宋四名家詩無卷數(内府藏本)
國朝周之鱗、柴升同編。之鱗字雪蒼,海寧人。升字錦川,仁和人。是編選蘇軾、黄庭堅、范成大、陸游之詩,分體排次。《東坡集》選六百首,《山谷集》選三百首,《石湖集》選四百首,《劍南集》選九百首1。較吳之振《宋詩鈔》所錄較多,而去取未能悉當也。
【彙訂】
1.此編康熙刻本卷首目錄中標明各家各體詩所選數目,計《東坡集》七百二十二首,《山谷集》四百零二首,《石湖集》四百二十首,《劍南集》九百八十六首。(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楊氏五家文鈔十二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長世及其從子以叡、以儼,從孫兆鳳、兆年合刻稾也。長世字延會,瑞金人。官興安縣訓導,著《影居文鈔》一卷。以叡字維明,邑諸生,著《汲亭文鈔》一卷,《詩鈔》二卷,以儼字維莊,貢生,著《强恕齋文鈔》四卷。兆鳳字爾翔,官上饒縣訓導,著《寓鴻亭文鈔》二卷。兆年字爾逢,官宜黄縣訓導,著《栩栩園文鈔》二卷。以叡《汲亭稾》中有詩二卷,而總題曰《文鈔》,用《文選》例也。
翠樓集三卷(内府藏本)
國朝劉之份編1。之份字平勝,里籍未詳。是集選明代閨閤之詩,分初集、二集、新集,集各一卷。其族里别編於前。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嘗譏其真贗交錯云。
【彙訂】
1.清康熙野香堂刻本此集題“淮南劉云份平勝選訂”,前有劉云份自序。(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詩苑天聲二十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范良撰1。良字眉生,徽州人。是集選自漢至明之詩為五類:曰樂章、曰應制、曰應試、曰朝堂、曰館課,各冠以小引。所選皆鋪張富麗之作,由其體宗臺閣故也。然精觕互呈,頗為淆雜。而卷首列參訂姓氏凡五百九人,亦斷無是事也2。
【彙訂】
1.清順治十六年旋采堂刻本此集作二十二卷,題“黄海范與良眉生評選”。(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2.“也”,殿本無。
練音集補七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王輔銘編。輔銘字翊思,嘉定人。初,明翟校嘗以嘉定代有作者,而詩篇多散逸,因采宋天聖以後迄於宏治合為一集。其第一卷為宦志,皆官於嘉定者所作。中四卷則邑人之詩。第六卷為附卷,則流寓遊覽諸人。第七卷為外卷,則釋道之作也。其後版毁於倭,僅存鈔本。輔銘以其尚有遺闕,因蒐採釐訂,補入三十四人。其原有姓氏而詩什未備,更加補輯者,又二十六人。原本每人各著出處本末,輔銘閒採他書附之。如楊之彝嘗為都統制官,非真釋子,校誤載入方外中,亦為駁正。其曰“練音”者,因嘉定本古之練祁市也。
國朝練音集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王輔銘編。輔銘既輯補翟校《練音集》,復採本朝詩人之作1,編為此集。所收自官師至方外共三百人。其體例略仿翟校原本,惟閨秀一類為輔銘所增。至校凡例,其人尚存者不錄,深合古法。而輔銘此集,第一卷所載見存者至三十六人,并及其子所作2。亦視校原本較為泛濫矣。
【彙訂】
1.“本朝”,殿本作“國朝”。
2.“第一卷”實為“第八卷”之誤。蓋此集第一卷所收作者僅三十一人,並且均非“尚存者”,而第八卷共收三十七人,均係“見存者”,最後一人又正是編者王輔銘之子王元令。卷首王輔銘自引之二,曾明確提到見存者“彙置第八卷”,亦可證。(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姑蘇楊柳枝詞一卷(内府藏本)
國朝汪琬編。琬有《堯峯文鈔》,已著錄。初,琬自翰林告歸,居堯峯别業。偶仿白樂天作《姑蘇楊柳枝詞》十八章,一時東南文士多相屬和。琬乃手自選定,得一百十二家,一百九十七首。令周枝楙排次成帙,而周靖為之牋註。刊本題為枝楙所輯,非其實也。今仍題琬名焉。
金華文略二十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國朝王崇炳編。崇炳有《金華徵獻略》,已著錄。是編錄金華一郡之文。始自漢尚書楊喬,迄於國朝徐騰,共一百一十七人,而崇炳之文亦自錄焉。凡例稱取《金華文徵》十之五,《金華文統》十之二,而益以他書十之三。又稱《文統》之例,凡論及兵機、政術及為釋氏而作者不錄。是選漢文不及長沙家令,選宋文不及蘇學士矣。故惟側詞豔語在所禁絕,他則悉憑文章,不區疆域云。
尺牘新語二十四卷(内府藏本)
國朝徐士俊、汪淇同編。士俊字野君,淇字憺漪,並錢塘人1。是編刻於康熙癸卯,采明末國初諸家尺牘,分二十四門,各有評語。大抵不出萬曆以來纖仄之派。
【彙訂】
1.“憺漪”,底本作“瞻漪”,據殿本改。汪淇實為休寧西門人,字右子,號憺漪。説詳卷一百五《濟陰綱目》條注。
説唐詩二十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徐增撰。增字子能,長洲人1。所錄唐詩三百餘首,一一推闡其作意。其説悠謬支離,皆不可訓。至於分解之説,始於樂府。如《陌上桑》等篇,所註“一解”、“二解”、“三解”字,尚不拘句數。晉、魏所歌古辭,如《白頭吟》、《塘上行》等篇,乃註四句為一解,所謂“古歌以四句為一解,傖歌以一句為一解”是也。然所説乃歌之節奏,非詩之格律。增與金人瑞遊,取其“唐才子書”之説,以分解之説施於律詩。穿鑿附會,尤失古人之意。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增有《靈隱寺志》,已著錄。”
百名家詩選八十九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魏憲編。憲字惟度,福清人。杭世駿《榕城詩話》載所著有《枕江樓集》,今未見其本1。世駿稱其《同友宿白云洞》詩一首,則浮聲也。憲以曹學佺有《十二代詩選》,止於天啟,因選是集以補之。自天啟甲子以後、康熙壬子以前,由縉紳迄方外,共得百人2,人各立一小引,并列字號籍貫於前。其詩或以體序,或以類序,或以時與地序,各從原本。其登選則以得詩之先後為次,不拘行輩,而憲詩亦附於後焉。今觀所選諸人,大抵皆聲氣標榜之習。至葉方藹以下十人,未得其詩而先列其目,益見其不為論詩作矣。
【彙訂】
1.今存康熙十二年有恆書屋刻《枕江樓詩集》十卷《文集》不分卷。(李靈年、楊忠主編:《清人别集總目》)
2.此編康熙枕江堂自刻本卷前有“登選姓氏”一目,自魏裔介至魏憲本人,共九十一人。(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皇清詩選三十卷(内府藏本)
國朝孫鋐編。鋐字思九,江南華亭人。其書采國初諸詩1,分體編錄。其凡例有曰:“論詩者必規摹初、盛,誠類優孟衣冠。然使挾其佻巧之姿,曼音促節,以為得中、晚之祕,則風斯下矣。”又曰:“數年以來,又家眉山而户劍南矣。在彼天真爛漫,畦徑都絕,此誠詩家上乘。倘不衫不履,面目頹唐;或大袖方袍,迂闊可厭,輒欲奪宋人之席,幾何不見絕於七子耶?”其持論未為不當。然其所選,則皆為交游聲氣之地,非有所别裁也。
【彙訂】
1.“國初”,殿本作“國朝”。
國雅初集無卷數(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國朝陳允衡編。允衡有《古人幾部》,已著錄。是編選國初人詩。體例一倣明顧起綸之舊,故亦以《國雅》為名。自魏裔介以下凡五十餘家。
宋詩删二十五卷(内府藏本)
國朝顧貞觀編。貞觀字華封,無錫人。由監生考授祕書院中書,後中康熙丙午舉人,遷國史院典籍。是編蒐採宋代之詩,分體纂集。自謂:“寬於正變,而嚴於雅俗。删繁就簡,得詩二千五百有奇。”然採摭既富,頗不能自守其例。
歷朝賦格十五卷(内府藏本)
國朝陸葇編。葇字義山,平湖人。康熙丁未進士,授内閣典籍。己未召試博學宏詞,改翰林院編修,官至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是編彙選歷代之賦,分為三格:曰文賦,曰騷賦,曰駢賦。於三格之中,又各分為五類1:曰天文,曰地理,曰人事,曰帝治,曰物類。起自荀卿、宋玉,下迄元、明。每格前有小引,皆其壻沈季友所作。騷賦之引則為騷賦一篇,駢賦之引則為駢賦一篇,殊為纖仄,古無是例也。
【彙訂】
1.“為”,殿本無。
續垂棘編三集十卷四集九卷(山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范鄗鼎編。鄗鼎有《理學備考》,已著錄。初,鄗鼎父芸茂當明末年,嘗選輯山西之文二十卷,題曰《晉國垂棘》。鄗鼎復取其鄉近人之文,依例彙輯成帙,謂之《續垂棘編》。前後共為四集。兹僅其三、四兩集,非全本也。三集所錄凡五十二人,四集所錄凡四十七人。然多有人已前見而文屬補錄者,又有一集之中而一人之文前後分見者。蓋隨選隨刊,故漫無體例如是耳。
傳是樓宋人小集無卷數(江蘇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卷尾有嘉定戴范云跋語云是崑山徐氏所輯,故仍題之曰《傳是樓宋人小集》,然則徐乾學家本也。所錄凡二十二家,一廉村薛嵎仲止《云泉詩》,一剡谿姚鏞希聲《雪蓬稾》,一長沙劉翰武子《小山集》,一大梁張良臣武子《雪窻小集》,一笠澤葉茵景文順《適堂吟稾》前集及續集,一滄州高九萬《菊磵小集》及續編,一錢塘俞桂晞郤《漁谿詩稾》及《漁谿乙稾》,一壺山許棐忱父《梅屋詩稾》及《融春小綴》、《梅屋雜著》、《梅屋第三稾》、《第四稾》,一山陰葛天民《無懷小集》,一?州張蘊仁《溥斗野稾支卷》,一南豐石門黄大受《德容露香拾稾》,一陽穀周文璞晉僊《方泉先生詩集》,一錢唐陳起宗之《芸居乙稾》,一龍泉沈説惟肖《庸齋小集》,一金華王同祖與之《學詩初稾》,一錢唐何應龍子翔《橘潭詩稾》,一浮玉施樞《芸隱勌游稾》及《芸隱横舟稾》,一臨川危稹逢吉《巽齋小集》1,一螺川羅與之與甫《雪坡小稾》,一霅川吳仲孚《菊潭詩集》,一建州張至龍季靈《雪林删餘集》,一唐栖釋永頤山老《云泉詩集》。皆吳之振《宋詩鈔》所未收。然陳起《江湖小集》中則皆已收錄,所遺者惟釋永頤一人耳。
【彙訂】
1.“危稹”,殿本作“危禛”,誤。危稹,《宋史》卷四百十五有傳:“字逢吉……所著有《巽齋集》”。
榕村講授三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國朝李光地編。光地有《周易觀彖》,已著錄1。是書凡分三編。上編載周、張、二程、朱子所著,中編為董仲舒、揚雄、王通、韓愈及邵子、胡宏所著,下編則賈誼、匡衡、劉向、谷永、劉歆、班固、諸葛亮、歐陽修、宋祁及王安石、曾鞏、陸九淵、真德秀所著。多取其足發聖賢之理者,大抵皆儒者之言。其揚雄、谷永、劉歆諸人,則不以人廢之義也。光地自序舉成、宏之文章以勖人,舉王鏊會試墨卷以韓愈成句對《論語》者為法,而以讀雜書異説為深戒。蓋即科舉之文以誘掖初學之書也。
【彙訂】
1.依《總目》體例,當作“光地有《周易通論》,已著錄”。
古文精藻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李光地編。光地為兵部侍郎時,提督順天學政。選錄此集以誨鄉曲諸生,不求盡古文之變也。
群雅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李振裕編。振裕有《白石山房稾》,已著錄。是編乃其督學江南時,選錄諸生詩賦雜文,彙刻成集,凡十二卷,而目錄則作四卷。蓋卷一中分四子卷,卷二分二子卷,卷三、卷四又各分三子卷。由於隨時續鐫,故輾轉增益。其編次漫無體例,亦由於是也。
瑞竹亭合稾四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愈擴及其弟王愈融撰。愈擴字若先,泰和人,康熙庚戌進士。愈融字侶新,終於諸生。兄弟俱從魏禧遊。愈擴文長於論古,頗能曲折如意1,蓋其師授如是也。愈融筆力稍弱,風骨尚未老成,較亞於其兄。是集初刻毁於兵。後愈融子元坤得舊本於建昌布衣梁份所,又手錄而重刊之。
【彙訂】
1.“如意”,殿本作“如志”。
姚江逸詩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黄宗羲編。宗羲有《易學象數論》,已著錄。是編皆錄餘姚一邑之詩。自南齊迄明,以時代為敘。其方外、閨秀、仙鬼則總彙於末卷。每人各為小傳,頗足以補史事之闕。然第十五卷《韓應龍傳》末云:“梨洲先生選逸詩,廣極搜輯,不解何故遺此。”則此卷為後人所續無疑。非宗羲之原書,不知何以混而一之1。又劉妙容事出於吳均《續齊諧記》。其人乃吳令劉惠明之女,没後魂見,是鬼非神。題曰神女,已大謬。又王敬伯雖餘姚人,而女則不知何方之產。所遇之地又在吳中,引而入之姚江,尤為無理。亦必非宗羲之舊也。
【彙訂】
1.此編有康熙南雷懷謝堂刻康熙五十七年倪繼宗重修本。據卷首黄宗羲序及倪繼宗跋,可知黄氏所選原本刻後不久散失,後倪氏得原本全集,參照舊刻補全,已非黄氏原刻。《韓應龍傳》在此重刻本第十四卷,倪氏重刻時自韓氏族孫處購得原本失收之詩,並代為補全。則此卷並非全為後人所續。(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明文授讀六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黄宗羲編。初,宗羲輯有明一代之文為《文案》,後得崑山徐氏傳是樓藏書,益以所未見文集三百餘種,增為《文海》。後其子百家以《文海》卷帙浩繁,請宗羲選其尤者為此編1。其序則仍《文海》之舊。蓋其門人寧波張錫琨移冠此集,以見去取宗旨云。
【彙訂】
1.《明文授讀》共收文章七百九十三篇,其中《明文海》未收者有九十四篇。《明文授讀》中有二十一名作者《明文海》未收其一篇文章。可知《明文授讀》並非全自《明文海》中選出,選編時《明文海》還未定稾。(徐由由:《<明文海>非黄宗羲編定》)
洛如詩鈔六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朱彝尊選錄,陸奎勳編次。彝尊有《經義考》,奎勳有《陸堂易學》,皆已著錄。此集皆康熙丁亥平湖人社集之作1。據奎勳詩集,載洛如之唱起丙戌三月,至丁亥而中閒。詩什則奎勳集中編次,頗有前後不同,未詳其故。其以“洛如”名者,洛如花名,幹如竹,實似莢,郡有文士則生也。
【彙訂】
1.清康熙四十七年戊子(1708)陸氏尊道堂刻本此集各卷作品,均按作期先後編次,其卷一開頭兩題為《丙戌上巳,集陸魚滄集虚堂,賦得風簾入雙燕(仿唐人試帖體,錄三首)》、《即席用范石湖上巳日萬歲池坐上呈程詠之韻(七律,錄五首)》;卷六有明確時閒的倒數第四題,為《戊子上元,陸藻亭、渟川攜酒早服堂,集字,限成五律(錄三首)》,可知實跨康熙四十五年“丙戌”(1706)至四十七年“戊子”,頭尾凡三年,非“皆康熙丁亥平湖人社集之作”。(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漢詩音註五卷漢詩評五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李因篤撰。因篤有《受祺堂集》,已著錄。是編評點漢詩,兼註音韻。一卷至五卷題曰《漢詩音註》,六卷至十卷題曰《漢詩評》,一書而中分二名。又前五卷之評夾註句下,後五卷之評大書詩後,體例亦迥不同,不知其何所取也1。顧炎武有與因篤書,極論古今音韻,刻於所撰《音學五書》前,蓋以因篤為知古音者。然聲音文字,與世轉移,三代有三代之音,秦、漢有秦漢之音,晉、宋有晉、宋之音,齊、梁有齊、梁之音,自唐以後,有唐以後之音。猶之籀變而篆,篆變而隸,隸變而行。因革損益,輾轉漸移,不全異亦不全同,不能拘以一律。自吳棫舉六朝以上概曰古音,於是或執後以攙前,其失也雜;或執前以繩後,其失也拘。如《朱虚侯歌》“疏”與“之”韻,證之史游《急就篇》亦然;梁鴻《適吳》詩“隅”與“流”、“浮”、“休”韻,證以《日出南東隅行》亦然;《燕剌王歌》“鳴”與“人”韻,證以崔駰《安封侯》詩亦然。知漢人有漢人之韻,下不可律以今,上亦不可律以古。因篤概以“三百篇”之韻斷其出入,未免膠柱之見。至其所評,亦罕精鑒。如謂司馬遷尊項羽為本紀,冠之《漢書》,為千古具眼之類,猶隆、萬後人好為高論習氣也。
【彙訂】
1.清康熙三十五年王梓孝昌官署刻本作《漢詩音註》十卷,清康熙康乃心刻本《漢詩》十卷,版心刻“漢詩評”。《總目》所據前五卷為王梓本,後五卷為康乃心本,所謂配補本也。(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詩觀十四卷别集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鄧漢儀編。漢儀字孝威,泰州人。康熙己未召試博學鴻詞,以年老授中書舍人。是編皆選輯國初諸人之作,别集則閨閣詩也。
朱子論定文鈔二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震方編。震方有《讀書正音》,已著錄。是編取經傳子史以至唐、宋諸家之文曾經朱子論定者,摘錄成編。皆先列朱子之論,而以其文列於後。然編次過於求全,有因一字而錄一篇者。如因辨一“臘”字,遂錄“晉假道於虞”全傳;“公矢魚于棠”自是《春秋》經文,朱子惟辨一“矢”字,與傳無關,而亦全錄公子彄諫詞。如是者不一而足。蓋明末國初王學漸厭,又折而宗朱。風氣所趨,事事借朱子以為重。遂不免牽連闌入,取盈卷帙耳。
鳳池集無卷數(内府藏本)
國朝沈玉亮、吳陳琬[琰]同編1。玉亮字瑤岑,武康人。陳琬有《春秋三傳同異考》,已著錄。是編刻於康熙乙酉,裒國朝應制之詩,分體編輯,無所詮擇2。末附雜劇一折,則自古所無之創例也。
【彙訂】
1.“琬”,當作“琰”,下同,底本乃避嘉慶諱改。殿本作“琰”。
2.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刻本卷首編目列有卷數,分卷一古體詩附集經……卷十詞餘等,實分十卷。正文各卷卷首皆標明此卷所收詩體,正與目錄相符。(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續三體唐詩八卷(内府藏本)
國朝高士奇編。士奇有《春秋地名考略》,已著錄。士奇嘗校註周弼《三體唐詩》,因復輯此編。弼書以七言絕句、七言律詩、五言律詩為三體。故此以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排律為續三體,以補其闕。惟弼書每體分數格,而此書則每體以人為序,各有小傳、詩話,為例小異耳。獨是士奇既以弼書為未備,則當補完諸體。乃亦襲三體之目,仍不錄五言絕句,將謂非詩之一體乎?
唐詩掞藻八卷(内府藏本)
國朝高士奇編。是書仿《文選》、《文苑英華》之例,分類選錄。凡三十二門1,皆館閣之體,故名曰“掞藻”。
【彙訂】
1.此編康熙三十二年刻本凡例、目錄、正文皆作四十二門,惟高士奇自序誤作二十二門。(孫琴安:《唐詩選本提要》;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楚風補五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廖元度編。元度字大隱,長沙人。是書成於康熙甲子、丙子之閒。乾隆丙寅,長沙府知府吕肅高重為删定刻之1。然意主夸多,冗雜特甚,又疏於考證,舛漏尤多。如神農因茶山之葬,而收其《蜡詞》;虞舜因蒼梧之巡,而收其《南風》詩;甚以楚為高陽之苗裔,而收其《丹書》。假借牽附,不一而足。而羅含《湘中記》所載禹《玉牒詞》,見《後漢書·郡國志》註者,乃遺而不載。沈諸梁、石乞諸口語靡不濫入,而《楚詞》乃删削不完。至戴凱之《竹譜》之類,本非詩篇;漢高帝《鴻鵠歌》之類,無與楚事,亦牽率並登,殆不可解。又如劉跛子乃北宋人,而列於六朝之際2;嚴羽乃昭武人,而引於三湘之閒。蓋州縣志書,率多附會先賢,借為光耀。而元度乃據志書以為之,宜其至於如是也。
【彙訂】
1.此編乾隆十四年己巳際恒堂刻本卷首夏之蓉、吕肅高、譚之綱序述及刊刻由來,各序皆作於乾隆十四年。(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2.“際”,殿本作“内”。
四家詩鈔二十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企埥編。企埥字苾遠,雄縣人。康熙乙丑進士,官至江西巡撫。四家者,清苑郭棻、鉅鹿楊思聖、任邱龐塏、文安紀炅也。所錄棻《學源堂集》凡六卷,思聖《且亭集》凡八卷,塏《叢碧山房集》凡六卷,炅《桂山堂集》凡八卷1。每集各為之序2。
【彙訂】
1.此書實際上並非足本,而僅僅是《畿輔七名家詩鈔》中的一部分。(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2.底本此句下尚有“棻及塏、炅皆有集,已著於錄。惟思聖集今未見,獨見於此編耳”,據殿本删。《總目》卷一八一著錄楊思聖《且亭詩集》無卷數,卷一八二著錄郭棻《學源堂文集》十八卷,卷一八三著錄龐塏《叢碧山房集》五十七卷附《詩義固説》二卷,未著錄紀炅文集。(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濂洛風雅九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張伯行編。伯行有《道統錄》,已著錄。是編輯周子、二程子、邵子、張子、游酢、尹焞、楊時、羅仲素1、李侗、朱子、張栻、真德秀、許衡、薛瑄、胡居仁、羅洪先十七家之詩。乃其官福建巡撫時所刊。案金履祥先有《濂洛風雅》,伯行是書仍其舊名,而一字不及履祥,不可解也2。
【彙訂】
1.“羅仲素”,殿本作“羅見素”,誤,《宋史·道學傳》載:“羅從彥,字仲素”。
2.此書與金履祥所編《濂洛風雅》無涉。(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
歷朝賦楷八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修玉編。修玉字倩修,錢塘人。是編成於康熙丙寅。卷首恭錄聖祖仁皇帝御製《闕里檜賦》、《竹賦》二篇,次為御試葉方藹、彭孫遹、汪霦、徐乾學四賦,均不入卷數。其集中所錄,則由周末至國朝康熙中,凡一百六十七篇,各為之註,修玉所自作七賦亦附焉。末又有李興祖《梅》、《竹》二賦,則刻成以後所續入,故題曰“增選”,意其欲作補遺而未成也。
于野集七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王原編。原號西亭,青浦人。康熙戊辰進士,官至給事中。是編刻於康熙庚子,乃其同郡朱霞等三十二人唱和之作1,請原釐擇而選定之。名曰“于野”者,取《易》“同人于野”義也。
【彙訂】
1.庚子為康熙五十九年(1720),但此集清康熙遂安堂刻本為十卷,所收作者四十八人(前七卷三十二人),卷首兩序均作於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且正文各題明顯按時閒先後排列,而卷五第一題就已經是《康熙六十年春正茸城蹋歌》。與《總目》約略同時的法式善《陶廬雜錄》卷三亦著錄此集十卷。(朱則傑:《四庫全書總目》五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五十一卷(通行本)
國朝儲欣編。欣有《春秋指掌》,已著錄。是編乃仿明茅坤《唐宋八家文鈔》,增李翱、孫樵為十家,各為批評,亦閒附考註。其中標識,悉依茅本之舊。欣自序謂:“即茅所評論以窺其所用心,大抵為經義計耳。予欲破學者抱匱守殘之見,所錄加倍焉。至增入習之、可之,似屬創見。然大家豈有定數,可以八,即可以十”云云,其説良是。然觀其持論,仍不離乎經義之計。恭讀御製《唐宋文醇》序文有曰:“欣用意良美,顧其識之未充,而見之未當。則所去取,與茅坤亦未始徑庭。”睿鑒高深,物無遁狀,斯誠萬古之定論矣。
松風餘韻五十一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姚宏緒編。宏緒號聽巖,婁縣人。康熙辛未進士,官翰林院檢討。是選上自六朝,下迄有明,凡云閒諸人之以全集傳,或篇什之僅存一二者,悉收輯之。人各綴以小傳,義取博收,不能一一澄汰。其凡例有云:“集内詩有鄙僿可笑者,以採得不忍復逸,存詩所以存其人也。一之已甚”云云。則宏緒已自言之矣。
述本堂詩集十八卷(内閣中書方維甸家藏本)
國朝桐城方氏三世家集也。凡《依園詩略》一卷,《星硯齋存稾》一卷,《垢硯吟》一卷,《葆素齋集》三卷,《如是齋集》一卷,皆方登嶧撰。《陸塘初稾》一卷,《出關詩》一卷,皆登嶧之子式濟所撰。《東閭剩稾》一卷,《入塞詩》一卷,《懷南草》一卷,《豎步吟》一卷,《叩舷吟》一卷,《宜田彙稾》一卷,《看蠶詞》一卷,《松漠草》一卷,皆式濟之子觀承撰。登嶧字鳧宗,號屏垢1。康熙甲戌貢生,官工部主事。坐事謫黑龍江卜魁塞。式濟有《龍沙紀略》,本附刻此集之中,今别著錄。觀承别有《薇香》、《燕香》諸集,亦别著錄。
【彙訂】
1.“屏垢”,殿本作“屏坧”,疑誤,此號或與《垢硯吟》寓意相類。
青谿先正詩集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鮑楹編。楹字覺庭,餘杭人。康熙丙子舉人,官知縣。是編採淳安之詩,合為一編。以淳安古青谿地,故以為名。凡唐一人,宋六人,元五人,明十人,國朝二人。其總目所列宋之方一夔,元之方道堅、夏溥、洪震老、徐貫,國朝之徐士訥等七人,《總目補遺》又有宋方有開等六人,元汪云等二人,明余溥等七人,皆有錄無書。非完本也。
延陵書塾合璧四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吳季長編。季長始末未詳。前有康熙丁丑自序,稱:“少嗜儷體文,平生酷愛梁簡文、江文通二家,以為開徐、庾之先,莫有過於此者。爰手錄合為一集,遂名曰《延陵書塾合璧》。”蓋以一人之嗜好,偶錄為誦讀之本,其實未為定論也。徐、庾生於梁代,於江淹為後輩,於簡文則為同時。當其早年,競為輕豔,猶可肩隨。洎乎晚歲,則徐視庾瞠乎後矣,又何論簡文乎?
八劉唐人詩集八卷(内府藏本)
題曰淮陰劉青夕選,不著其名。前有康熙癸未李翰熙序,稱青夕嘗有《唐詩十三家》之刻,又輯為此本。凡劉叉、劉商、劉言史、劉得仁、劉駕、劉滄、劉兼、劉威八人,皆《全唐詩》所已具。且既以家數區分,而版心又標曰“中唐詩”、“晚唐詩”,體例亦殊未協也。
唐詩叩彈集十二卷續集三卷(内府藏本)
國朝杜詔、杜庭珠同編。詔有《云川閣詩集》,已著錄。庭珠,秀水人,尚書臻之子也1。是書以明高棅《唐詩品彙》所錄皆貞元以前之詩,故選錄元和迄唐末諸作,凡一千八百七十餘篇,以補所遺。名曰“叩彈”,取陸機《文賦》語也。諸人繫以小傳,卷末閒有品評。其訓釋考證,亦頗多可採。然如元稹《鶯鶯詩》、李群玉《杜丞相筵中作》及韓偓《香奩集》諸詩,皆所謂靡靡之音。一概濫登,於精審猶有媿焉。
【彙訂】
1.“也”,殿本無。
邱海二公文集合編十六卷(副都御史黄登賢家藏本)
國朝焦映漢、賈棠所刻邱濬、海瑞集也。濬、瑞皆瓊州人。映漢與棠同官於瓊,故有兹刻。濬《瓊臺類稾》本七十卷,此選定為十卷;瑞集有自作稾引,不著卷數,此選定為六卷。映漢為濬作傳,又載梁云龍所作瑞傳。蓋是編刻於康熙戊子,時《明史》尚未成也。
明文遠無卷數(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徐文駒編。文駒有《師經堂集》,已著錄。是編輯有明一代之文。前後無序跋,亦無目錄。其圈點批語,皆用八比之法。至如戴良係元代遺老,王猷定係國朝人1,俱收入明代,殊失斷限也。
【彙訂】
1.“係”,殿本作“已入”。
尺牘嚶鳴集十二卷(内府藏本)
國朝王相編。相字晉升,臨川人。是書成於康熙己丑。采明末及國初簡札分十二類,類中又分子目四十有三。大抵輕佻纖巧,沿陳繼儒等之餘習。
文章鼻祖六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楊繩武編。繩武字文叔,長洲人。康熙乙未進士,官翰林院編修1。是編錄六代以前詩文凡十四篇,各為評註。一《堯典》,二《禹貢》,三《洪範》,四《國語·桓公自莒反》一篇,五《左傳·城濮之戰》,六《邲之戰》,七《鄢陵之戰》,八《史記·項羽本紀》,九《高祖本紀》,十《封禪書》,十一《平準書》,十二《漢書·霍光金日磾傳》,十三《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十四庾信《哀江南賦》,皆鴻筆也。然以為千古文章盡從此出,則繩武一家之説矣。
【彙訂】
1.乙未為康熙五十四年,但雍正《江南通志》卷一二四《選舉志》載楊繩武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進士。乾隆《長洲縣志》卷二五《人物·楊繩武傳》、同治《蘇州府志》卷六三《選舉志》、民國《吳縣志》卷六六《列傳四》所載均作癸巳科進士。(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唐四家詩八卷(内府藏本)
國朝汪立名編。立名有《鐘鼎字源》,已著錄。是編合刻唐王維、孟浩然、韋應物、柳宗元四家之詩。前有自序,稱四家詩為宋、元人鼻祖,學宋、元詩者當仍於唐詩求之。故以此矯其弊云。
二家詩鈔二十卷(内府藏本)
國朝邵長蘅編。長蘅有《青門集》,已著錄1。此其所選新城王士禎、商邱宋犖之詩也。是時士禎為刑部尚書2,犖為蘇州巡撫。而長蘅實長洲人3,又犖之門客。趙執信見之,有違言。故士禎寄犖詩有“尚書北闕霜侵鬢,開府江南雪滿頭。當日朱顏兩年少,王揚州與宋黄州”之句。蓋言己為揚州推官之日,犖為黄州通判之日,已同以詩名,初不以致位通顯始並稱也。然長蘅實不自遠嫌,致干物議。至今論者不允,殆亦有由矣4。
【彙訂】
1.《總目》未著錄《青門集》,卷一八三有邵長蘅《青門簏稾》。
2.據蔣寅《王漁洋事迹徵略》,當此集刊刻的康熙三十四年乙亥(1695),王士禎實任户部左侍郎,其官“刑部尚書”,乃在康熙三十八年己卯(1699)。此外如宋犖《西陂類稾》卷二九尺牘《寄阮亭侍郎》三通之二交代“《二家詩鈔》刻已竟,尚在校閱,容即續寄”,其稱王士禎為“侍郎”,亦可證。(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3.長蘅乃武進人,説見卷一七三《西陂類稾》條訂誤。(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4.“矣”,殿本作“歟”。
棣華書屋近刻四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歷城朱緗、朱絳、朱綱兄弟三人之合集也。緗有《橡村集》,綱有《蒼雪山房稾》,皆已著錄。絳字子桓1,由貢生官至廣東布政使。此集凡緗《嶺南草》一卷,《端江集》一卷,乃其省親粵東時作。絳《嶺南草》一卷,蓋與緗同行所作。綱《濟南草》一卷,中有《聞二兄自粵北歸》詩,蓋與緗、絳嶺南詩同時所作,故合刊云。
【彙訂】
1.此編清刻本卷首題作“魚丘朱絳子垣”。(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誠求堂彙編六卷(江蘇周厚堉家藏本)
國朝徐開錫撰。開錫字定山,常山人。康熙中貢生,官至彰德府同知。是編第一卷曰贈言,為出都時贈行之作。第二卷曰杞言,官杞縣知縣時邑人相贈之作。第三卷曰介言,為紳士介壽之作。曰雜著,為頌揚政績之作。第四卷曰詩草,第五卷曰文稾,第六卷曰實政,則皆詩文及案牘也。
明文在一百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薛熙編。熙有《練閱火器陣記》,已著錄。是書仿《昭明文選》體例,於諸體之中各以類從,所錄亦頗存鑒别。蓋熙為汪琬門人,於古文有所受之也。然數多則簡擇難精,世近則是非未定。榛楛未翦,則亦勢使之然耳1。
【彙訂】
1.“則”,殿本作“固”。
漢詩説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費錫璜、沈用濟同編。錫璜字滋衡,吳江人,自署曰成都。蓋其父費密自成都避亂,家於江南,錫璜猶署其故里也1。用濟字方舟,錢塘人。是編因馮惟訥《詩紀》、梅鼎祚《詩乘》所錄漢詩,略為評釋。卷首有凡例,持論似高,而所説殊草草。如漢人鐃歌、鼓吹諸曲,沈約《宋書·樂志》明言聲詞合寫,不可復辨。本無文義可推,而必求其説以通之,遂横生穿鑿。又本詞與入樂之詞,截然有别。如《白頭吟》中“郭東亦有樵”諸句,乃伶工增入以諧律。亦曲為之解,更嫌附會。至《鐸舞曲》之“聖人制禮樂”篇,不過以字記聲,亦錄之以為詩式。又不考據《宋志》,明其句讀,尤進退無據。其中仍馮氏《詩紀》、梅氏《詩乘》之謬,皆不及訂正。於辨證尤疏也2。
【彙訂】
1.費密父子家於揚州,非吳江,説詳卷一八一《燕峯文鈔》條注。
2.“於辨證尤疏也”,底本作“他姑勿論,如龐德公《於忽操》三章,本王禹偁所擬,今載於《宋文鑑》中,而列於漢詩之内。一例推尊,茫無鑒别,是可云識曲聽真乎”,據殿本改。《宋文鑑》卷一二九載王令《於忽操》,則“王禹偁”乃“王令”之誤。《總目》卷一八九《詩紀匡謬》條亦云:“其中如《於忽操》三章,為宋王令詩”,同卷《古樂苑》條云:“龐德公之《於忽操》見《宋文鑑》中,乃王令擬作。”
嶺南五朝詩選三十五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黄登編。登宇俊升,號積菴,番禺人。是編分為二帙。第一帙二十卷,皆載詩之為粵東作者。第二帙凡十五卷,則皆粵東人詩也1。第一帙謂之“名宦”,頗為無理。無論其人不仕於粵東,即開卷之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唐書》具載其事,何可以“名宦”稱歟?
【彙訂】
1.據此集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1700)自刻本,原書分為兩大類:前一類作者為寓賢,後一類為土著。寓賢類又分兩塊:前一塊均稱“名宦”,凡十七卷;後一塊為“高僧”三卷、“才女”一卷,凡四卷;兩塊卷次各為起訖,合計實為二十一卷。卷首凡例曰:“名宦風雅從志中訂者,多是省郡名勝之作;從原集訂者,則各體並錄,不區區於嶺吟也。”可知所收亦有不為“粵東作者”。土著類該本凡十六卷,同時卷十一之前還有“卷十一上”專收屈大均。即使撇開土著類“卷十一上”不計,全書也有三十七卷。(朱則傑:《<四庫全書總目>五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義門鄭氏奕叶吟集七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鄭爾垣編。爾垣字一樞,浦江人,義門二十世裔也。鄭氏自宋建炎至明初,合族而居者十三世,故稱義門。永樂十六年,鄭昺輯其先世之詩為三卷,其從叔檢討棠序之。康熙中,爾垣又續編四卷,是為此本。其於昺原書或有所增竄與否,則莫能詳也。集中或題其字,或題其官,而以其名及仕履側註於下。考元結撰《篋中集》,載其弟融之詩,題曰季川。吕向《文選註》謂任昉啟自稱任君,乃因其家集之文。而《玉臺新詠》徐陵獨題其字,趙宧光以為亦其子姓所鈔。則家集書字,原為古例。但五卷以下既題官題字於前,而每題之下又大書姓名,則自亂其例耳。其詩往往如出一手,疑不能無所粉飾也。
義門鄭氏奕叶集十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鄭爾垣編。爾垣既續鄭昺之書為七卷,又編次遺文得十五種。曰元鄭大和《貞和集》,曰元鄭欽《青槤居士文》,曰元鄭濤《葯房集》,曰元鄭泳《半軒集》,曰明鄭淵《遂初齋集》,曰明鄭幹《恕齋集》,曰明鄭楷《鳳鳴集》,曰明鄭棠《道山集》,曰明鄭柏《進德齋稾》。凡僅存三首者,亦列於中。其全佚者八十種,則附存其目。大和一名又融,字順卿1,官至建康龍灣務提領大使。欽字子敬。濤字仲舒,官至太常博士。泳字仲潛,官温州路經歷。淵字仲涵。幹字叔恭,官至監察御史。楷字叔度,官至蜀府長史。棠字叔美,官至翰林檢討。柏字叔端。
【彙訂】
1.康熙五十四年鄭氏祠堂刻本所收元龍灣大使《貞和集》,有小傳曰:“公諱文融,一名大和,字順卿。”(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宋十五家詩選十六卷(内府藏本)1
國朝陳訏編。訏有《句股引蒙》,已著錄。十五家者,梅堯臣、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黄庭堅、范成大、陸游、楊萬里、王十朋、朱子、高翥、方岳、文天祥也。每集各繫小傳及前人詩話,而以己所評論附焉。
【彙訂】
1.“選”,殿本脱,今存康熙三十二年刻本《宋十五家詩選》十六卷。
篤敘堂詩集五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侯官許氏之家集也。凡作者七人,集八種。前明一人,曰《春及堂遺稾》,許豸撰。國朝六人,曰《米友堂集》,許友撰,曰《紫藤花菴詩鈔》,許遇撰,曰《少少集》,許鼎撰,曰《雪邨集》、《玉琴書屋詩集》,許均撰,曰《客遊草》,許藎臣撰,曰《影香窻存稾》,許良臣撰。豸字玉史,崇禎辛未進士,官至浙江提學副使。友字有介1,號甌香,豸子也。喜書畫,慕米芾之為人,構米友堂祀之。新城王士禎嘗稱其詩。遇字不棄,號月谿,友子也。康熙閒官陳留、長洲二縣知縣。鼎號梅崖,均號雪邨,皆遇子。藎臣號秋泉,良臣號石泉,皆鼎子。其家有篤敘堂,為華亭董其昌所題額,因以名集。
【彙訂】
1.“有介”,殿本作“介有”,誤,《清史列傳》卷七十本傳、《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四二八小傳均作“字有介”,今存《許有介先生詩稾》一卷。
續姚江逸詩十二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倪繼宗編。繼宗字復野,餘姚人。初,黄宗羲作《姚江逸詩》,所錄自齊迄明。此集續選國朝之詩,即以宗羲為首。所錄凡七十五人,每人各為小傳。採輯事實,頗為詳備。然亦時有附會。如第二卷“譚宗”條下曰:“一日於維揚酒樓唱《西樓錯夢》,按板諧聲,備極婉轉。俄有人起自鄰座曰:‘子歌誠善,但中有某字猶未盡調耳。’宗初猶負氣不相下。繼詢其人,即譜曲之於叔夜也。遂相與登西樓,訪穆素徽,盡興而别。顧其時穆已紅顏化為白髮”云云。案《西樓記》為袁于令所作,王士禎詩所謂“紅顏顧曲袁荆州”者是也。於叔夜乃其寓名,何得云即于叔夜?況西樓今在吳江縣,距揚州尚遠,何得即相與同登?恐流傳失實。似此不檢者多矣。
韜光菴紀遊集無卷數(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釋山止編。初,唐沙門韜光卓錫西湖之巢隖。白居易守杭日,相與倡和。後人因以韜光名其菴。菴踞山之勝,歷代遊人頗多題咏。山止康熙中住持是菴,因裒集付梓。自唐迄本朝,得古、今體詩五百餘首。然其中多同時投贈山止之作,聲氣攀援,不盡為勝地作也。
興善寺歷代名賢留題集二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國朝釋淨溥編。興善寺在嘉興府治東南秦谿之上。是書上卷載詩,下卷載碑記。内有明大學士吕原記云:“寺創自梁天監二年。至周顯德年閒,坦法師開山為報恩院。宋治平元年,改興善院。”然卷首載盧綸《題興善寺後池詩》,則寺之著名在唐代,豈原未之考耶?全書篇幅寥寥,可資考證者殊少。舊本題明釋淨溥撰。今考國朝彭孫遹諸人詩皆載於後,則淨溥為康熙中人,舊題誤矣1。
【彙訂】
1.“舊本題明釋淨溥撰。今考國朝彭孫遹諸人詩皆載於後,則淨溥為康熙中人,舊題誤矣”,殿本無。
倪城風雅二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勞巁編。巁有《半菴詩稾》,已著錄。是編所錄皆陽信一縣之詩。上卷自明代嘉靖以後,得劉世偉等十人。下卷自國朝雍正以前,得張崖等二十三人。上卷少而可觀,下卷不免冗濫矣,則同時假借之故也。
三詩合編三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黄光岳編。光岳字碩廬,上高人。雍正甲辰進士,官金華縣知縣。是編合刻其鄉吳學詩、黄鎡、李堅三人之詩。學詩字伯興,號虚宇,嘉靖乙丑進士,官山西按察使副使。鎡字文叔,隆慶庚午舉人,官西和縣知縣,即光岳之從高祖。堅號雙江。學詩詩共一百四十餘首。鎡所著集九種,俱殘闕,光岳錄其全者得一百六十九首。堅詩一百四十七首。三人同時相倡和,其詩格亦頗相似。
渠風集略七卷(山東巡撫採進本)
國朝馬長淑編。長淑字漢荀,安邱人。雍正庚戌進士,官至磁州知州。初,安邱張貞欲輯其邑自明以來迄於國朝之詩,名曰《渠風》。久而未就,長淑因踵成是編。稱“渠風”者,安邱古渠邱〔丘〕地也。書凡四卷,其五卷則專輯馬氏一家詩,其六卷為流寓、方外、閨秀、續編四門,其七卷為詩餘。然意主夸飾風土,不免附會古人。如《方外》内闌入唐釋皎然一詩,殊不合斷自前明之例1。而《流寓》内首列蘇軾,亦非事實也。
【彙訂】
1.此編乾隆八年輯慶堂刻本卷前馬氏自序云:“吾邑張杞園先生嘗輯邑中古今人詩,名曰《渠邱詩留》,又曰《渠風》。”杞園即張貞之號,則張貞所輯並非限於明清,故馬氏所續收入皎然之作,自屬尋常。(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七十二峯足徵集一百一卷(江蘇巡撫採進本)
國朝吳定璋編。定璋字友篁,吳縣人。是集搜歷代文士之生於太湖七十二峯閒者,錄其所作,共為一編。凡詩八十三卷,詞二卷,賦三卷,文十三卷1。所選之詩不敘時代,惟每姓各以類從,題曰“某氏合編”。仿《中州集》之例,人各冠以小傳。徵引頗為賅洽,而大旨在因詩以存人,不免夸飾之見,復不免鄉曲之私。濫采兼收,固其勢所必至。又如稱濮婪為吳季札之孫,錄其《高山詩》三章。其詩自古未聞,不識出何典記。稱周術即甪里先生,為泰伯之後,載其《紫芝歌》一首。無論四皓姓名出於附會,先儒辨之已明。即舊籍流傳,此歌亦但稱四皓,未云獨出甪里也。是蓋家牒地志自古相沿之通病,無足深詰者矣。
【彙訂】
1.清乾隆十年吳氏依緣園刻本卷一至卷八六為詩,總計一百零四卷。(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明倫初集五卷續集五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鄭文炳編。文炳字慕斯,莆田人。是書取歷朝文之有關五倫者,分類輯之。每篇綴評語於後。《初集》刊於雍正辛亥,《續集》刊於乾隆甲申1。其立義甚正,而所選諸文頗無體例2。即如帝王詔誥,獨載唐元宗焚珠玉錦繡一敕,所收未免太隘。至於徐淑答兄弟、鍾琬[琰]與妹兩書3,不附於昆弟,而列於夫婦,尤為未協矣。
【彙訂】
1.“集”,殿本脱。
2.“諸”,殿本無。
3.“琬”,當作“琰”,下同,底本乃避嘉慶諱改。殿本作“琰”。
長林四世弓冶集五卷(禮部主事任大椿家藏本)
國朝林其茂編。其茂有《山陰集》,已著錄。是集裒其家四世之詩。《後樂堂集》一卷,《雙峯吟》一卷,皆其茂曾祖逸作。《貽桂軒集》一卷,其茂祖秉中作。《吟臺詩草》一卷,其茂父贊龍作。《鷇音集》一卷,則其茂自作也。逸字德子,順治庚子舉人。秉中字與人,康熙己卯副榜貢生。贊龍有《學易大象要參》,已著錄。
廣東詩粹十二卷(浙江汪啟淑家藏本)
國朝梁善長編。善長字崇一,順德人。乾隆己未進士。此集所選廣東詩,上起於唐,下至國朝。凡四百一十三家,一千五百五十餘首,各為之評註。先是,黄登有《五朝詩選》。善長以其持擇未精,故更加搜訪,定為此集云。
莆風清籟集六十卷(福建巡撫採進本)
國朝鄭王臣編。王臣字慎人,一字蘭陔,莆田人。乾隆辛酉拔貢生,官至蘭州府知府。是集選興化一府自唐至國朝之詩,凡三千餘篇,作者一千九百餘人。仿金元好問《中州集》例,於詩首詳其人之里居出處、生平著作,并綴以各家評語。而所自著《蘭陔詩話》亦附載焉,則朱彝尊《明詩綜》例也。其仙遊一縣,本莆陽舊地,唐時析置。明鄭岳撰《莆陽文獻》,嘗並載入。王臣則别為三卷,以示區别。然蔡襄、蔡京、蔡卞本為同里,襄以名流推重,遂收之莆田,京,卞以姦跡彰聞,遂推之仙遊。鄭樵夾漈草堂,今仙遊尚有遺蹟,而以其博洽,又移之莆田。則亦不符公論矣1。
【彙訂】
1.“不符”,殿本作“不盡”。《宋史·鄭樵傳》、《寰宇通志》卷四六《福建興化府·人物》“鄭樵”條、《宋詩紀事》卷四五《鄭樵小傳》、《總目》卷四〇《爾雅註》條均言“莆田人”。民國《福建通志》卷七《興化府·莆田縣》“福建山經”條亦謂夾漈草堂在縣西北八十里。(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山左明詩鈔三十五卷(廣東潮陽縣知縣李文藻家刊本)
國朝宋弼編。弼字仲良,德州人。乾隆乙丑進士,官至甘肅按察使。是集輯明代山東一省之詩,所錄凡四百三十一人。其體例全仿朱彝尊之《明詩綜》。其去取之閒,則謹守王士禎之門徑,纖毫不肯異同也。
豐陽人文紀略十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聶芳聲編。芳聲字晦之,永豐人。是編裒其邑人之文,自宋至明,分類編輯。然宋、元不過十人,餘皆明人之作也1。
【彙訂】
1.“也”,殿本無。
南園後五子詩集二十八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陳文藻等編。明順德歐大任、梁有譽,從化黎民表,南海吳旦,番禺李時行五人詩也。大任六卷,有譽五卷,民表七卷,旦四卷,時行六卷。前列五人姓氏並諸家詩評,每集之前又各附小傳。其曰“南園後五子”者,南園即抗風軒,在廣州城東南大忠祠側。明初孫蕡、趙介、李德、黄哲、王佐唱酬於此,稱“南園五子”。故大任等有“後五子”之目也。大任等四人各有專集,皆已著錄。惟吳旦之詩久無刊本,藉此集以流傳。然雖編四卷,每卷僅數首而已。後附《南園花信》一卷,則明末番禺黎遂球於揚州社集詠黄牡丹十首,當時推為第一。歸粵之後,同里追和者九人,人各十首。編是書者因併刻於後,以備粵詩故實焉。
二南遺音四卷(陝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劉紹攽編。紹攽有《周易詳説》,已著錄。是編所錄皆國朝關中人詩。自孫枝蔚以下共一百四十人,每人俱載履貫於前。其曰《二南遺音》者,以周時岐豐建國而言。其實《周》、《召》二南之地不止關中也。
崇川詩集十二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孫翔編。翔字吕谿,南通州人。是集輯通州及州屬如臯、泰興、海門三邑之詩。自宋、元至國朝,附以《流寓》。每人記其姓氏爵里,後綴《補遺》一卷。其第十卷所載皆同時之人,殊非《文選》不收何遜之義也。
東臯詩存四十八卷(兩江總督採進本)
國朝王之珩編。之珩字楚白,如臯人。是集選其邑人之詩。自宋以迄於國朝,每人各詳其字號官爵。所載既多近時之作,而之珩之詩收至二百餘首。王逸、徐陵、芮挺章自錄己作,未如是之繁富也1。
【彙訂】
1.“王逸、徐陵、芮挺章自錄己作,未如是之繁富也”,殿本無。乾隆三十一年(1766)文園刻本凡《東臯詩存》四十八卷,並附詩餘四卷,各卷卷下皆題作“同里汪之珩璞莊徵輯”。卷四十八末有其小傳云:“汪君之珩,字楚白,號璞莊,一號瓷簫海客。”又有竹樓王國棟跋曰,“會今年五月梓人畢集,將付開雕而璞莊歿”,故由同人將汪氏之詩編入云云。而非汪氏本人所為。(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濮川詩鈔三十五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不著編輯者名氏。所載濮淙《澹軒集》一卷,沈機《梅涇集》二卷,沈朗《恬翁集》一卷,馮允秀《梅花逸叟集》一卷,楊煒《云竹集》一卷,楊燮《勖亭集》一卷,楊炯《南遊草》一卷,周映康《雪芝集》一卷,周龍雯《懷孟草》一卷,周甸《嶧山集》一卷,陳選《藍染齋集》一卷,徐晞《赤巖集》一卷,徐嘉《得月樓集》一卷,張其是《碧草軒集》一卷,陳曾祉《心隱集》四卷,沈履端《竹岳樓草》一卷,沈堯咨《晚盥集》三卷,濮光孝《學圃集》一卷,程琦《芳嵕稾》一卷,陳樂《故鄉草》一卷,曹勲《萍梗集》一卷,鍾梁《來霞集》一卷,陳光裕《荻書樓稾》一卷、《石墩草》一卷,張宏〔弘〕牧《懶髯集》一卷,陳梓《客星零草》一卷、《寓硤草》一卷,張宏〔弘〕範《霽陽集》二卷,沈鍾泰《荻書樓遺稾》一卷,潘亮《一得吟》一卷,釋佛眉《龍潭集》一卷,凡二十九人之詩。觀張宏範《霽陽集》後有陳春宇跋,稱:“從祖謹堂公選刻《濮川詩鈔》”,而陳光裕《荻書樓稾》前題曰《謹堂集》,是編殆即光裕所輯歟1?
【彙訂】
1.據民國二十一年(1932)石印本此集卷首第一篇陸奎勲序,此書編者為沈堯咨、陳光裕。卷首“總目”載作者三十四家,其中第二十七家屠嘉正註明“原闕”,實際為三十三家。别集三十五種、四十五卷,其中曹士勳《萍梗集》、沈孔鍵《柴門集》卷數較正文各衍一卷,實際為四十三卷。《總目》所列作者僅二十九人,小集僅三十一種、三十八卷,尚缺仲弘道《甌香集》二卷、周□《順寧樓稾》一卷、沈孔鍵《柴門集》一卷、釋豁眉《隨扣集》一卷。其標題總稱三十五卷,亦與具體所列三十八卷自相抵牾。其所列作者姓氏,“陳選”當作“陳選勲”,“曹勲”當作“曹士勲”;小集中周映康《雪芝集》當作《雪芸集》。(朱則傑:《<四庫全書總目>五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閨秀集初編五卷(兩淮鹽政採進本)
國朝季嫻編。季嫻字靜姎,興化女子,適李氏。是集選前明閨閣諸詩,編為四卷,皆近體也。後附詞一卷。
磁人詩十卷(直隸總督採進本)
國朝楊方晃編。方晃有《孔子年譜》,已著錄。是集皆錄磁州之詩。自唐迄本朝作者八十餘人,得詩千餘首。各繫其人之事迹出處甚詳,亦頗有考據。然意在表彰,未能嚴於決擇。其第八卷至第十卷悉載方晃及孫濂詩。濂亦磁州諸生,即校刊此集者也。
晚唐詩鈔二十六卷(内府藏本)
國朝查克宏〔弘〕編1。克宏,海寧人。是集所錄凡一百一十二家。蓋本明胡震亨《唐音戊籤》刊削成帙,人各綴以小傳,兼附考核。杜牧、李商隱、温庭筠三家所收最多,皮日休、陸龜蒙二家次之,餘皆不滿百篇。其以五代末人入宋者,溷入晚唐,亦仍震亨之舊。
【彙訂】
1.康熙四十二年查克弘刻本此集卷前有淩紹乾序,言及選定之事。次有查克弘序云:“與研友淩子子健衡宇相望,遂出《晚唐戊熜》讀之,相與選訂,編為二十六卷。”又有楊兆璘序云:“余素不知詩,年來與查子可亭、淩子子健遊……因讀《戊籤》,取其麗以則者,編次二十六卷。”各卷卷下皆題作“海寧查克弘可亭、錢塘淩紹乾子健同選,楊兆璘友三校”。可知此編實乃三人之力。(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友聲集七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國朝賴鯤升編1。鯤升字滄嶠,會昌人。其父方勃偕弟方度於邑治之西辟霞綺園2,與邑人沈開進、胡應柏3、曾鑑、歐有駿讀書其中,一時多為題詠。後鯤升兄弟復讀書園中,因輯投贈之作合為一編。凡序、記、書、傳、賦二卷,詩五卷,蓋仿《玉山草堂集例》也。
【彙訂】
1.康熙五十六年賴氏霞綺園刻本此集各卷卷下皆題作“霞綺園後學鳳升桐村、鯤升滄嶠、緯鄴嵇立輯”,則為賴鳳升、賴鯤升、賴緯鄴三人所編。(徐大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辨證》)
2.卷前吳正名序及正文中數人所作《霞綺園記》,皆云霞綺園在會昌之北。(同上)
3.“胡應柏”,底本作“胡應相”,據殿本改。此集卷一有胡應柏《沈仲孚詩序》,詩五卷中有其詩作多首。
殘本湖陵江氏集五卷(江西巡撫採進本)
國朝江八斗編1。八斗字四達,號純夫,貴谿人。其始祖公榮自宋建炎閒官弋陽,始遷居於貴谿之湖陵,是為湖陵江氏。其後仕宦頗盛。故八斗輯其先世詩文,分體編次,以成此集。八斗所自作亦載入焉。目錄列文五卷,詩二卷,弁以歷代敕命制誥,而終以《附錄》。此本闕第二卷、第七卷及《附錄》,疑裝緝佚之。其編次頗為參錯,如禱疏在題草之先,四言、六言在詞調之後,《子夜》、《采蓮》本為古詩,而别之為曲。其都議、關議諸名,他集亦不經見也。
【彙訂】
1.清八斗堂刻本此集各處書名皆無“氏”字。又卷首“總目”題“薌谿鈍夫江八斗四達偕男蟾丹書、虹卧波、蟠奠谿輯”。因此嚴格説來,其編者還應當加上江蟾、江虹、江蟠三人。(朱則傑、夏勇:《<四庫全書總目>十種清詩總集提要補正》)
右總集類三百九十八部,七千一百三十四卷,内二十六部無卷數1。皆附存目。
【彙訂】
1.“三百九十八部,七千一百三十四卷”,殿本作“四百一部,七千二百一十六卷”,實際著錄三百九十八部,底本七千一百二十三卷,殿本七千一百一十六卷,皆有二十三部無卷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