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五
宋 樂史 撰
山南東道四
襄州
襄州襄陽郡今理襄陽縣禹貢荆豫二州之界禹貢曰荆及衡陽惟荆州又曰荆河惟豫州即襄鄧二州之界也周禮職方氏曰正南荆州其川江漢亦荆州之分同時即穀鄧□盧羅都之地春秋時屬楚習鑿齒襄陽記云襄陽城本楚之邑檀溪帶其西峴山亘其南亦為楚國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謂從襄陽渡沔自南陽界出方城關是也通周鄭晉衛之道其東則從漢津渡江夏出臯關是也通陳蔡齊宋之道又為秦南陽郡即昭王十六年使更錯伐楚取鄧封公子悝始置南陽郡兩漢為鄧縣之地荆州圖記云建安十三年魏武平荆州始置襄陽郡以地在襄山之陽為名按郡西極梁州南包臨沮北接隂鄧襄陽為郡始于此矣又楚地記云漢江之北為南陽漢江之南為南郡蜀關公攻沒于禁等七軍兵勢甚盛獨襄陽徐晃屯守不下曹公謂晃曰全襄陽徐公之力也後吳大帝帥兵向西時曹仁鎮之司馬宣王言于魏帝曰襄陽水陸之衝寇要地不可失也魏自赤壁敗後因失江陵於是荆州都督專在宛沔此地屬吳郭仲產劉表嗣子北降襄陽沔北為戰伐之地自羊公鎮此吳不復入東晉大將軍庾翼將謀北伐遂鎮襄陽
元領縣七 今六
襄陽 鄧城 穀城 宜城 中廬 南障
一縣割出
樂鄉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六里 南北三百六十七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九百一十三里 北至西京八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一千八百一十五里 東至隨州三百五十四里 南至荆州荆門軍三百二十五里至荆州四百七十三里 西至房州四百七十四里水路五百八十四里 北至鄧州一百八十二里西至均州三百六十三里 東南至郢州三百七十
四里 西南至陜州六百一十九里 西至光化軍一百八十三里 東北至唐州二百五十四里 東北至均州三百五十五里 西南至鄧州一百九十三里 西北至隨州三百四十五里 東北至房州四百八十三里 東南至光化一百八十八里 西北至荆州三百三十四里 西北至郢州三百七十八里
戶
唐開元戶八萬九千一百皇朝戶主一萬一千三百六十三客一萬五千五百五十九
風俗
襄陽風俗記云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其妻每投食于水以祭之原通夢告妻所祭食皆為蛟龍所奪龍畏五色絲及竹故妻以竹為粽以五色絲纒之今俗其日皆帶五色絲食粽言免蛟龍之患又原五日先沉十日而出楚人于水次迅檝争馳棹歌亂響有悽斷之聲意存拯溺喧震川陸遺風遷流遂有競渡之戲人多偷墮信鬼神崇釋教
姓氏【闕】
人物
宋玉宜城人 王延夀字文考宜城人 龎德公襄陽人居峴山之南未曾入城 向郎字臣遠仕蜀光禄勲 馬良字季常宜城人兄弟五人並有才名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習鑿齒襄陽人字彦威者漢晉春秋 唐張柬之襄陽人相則天首謀追張易之以功拜天官尚書鳳閣鸞書三封 杜審言襄陽人 孫甫 鮑防襄州人
土產
貢鹹乾魚 丹麞皮 火麻布 庫路真 麝香鱉甲 縮砂 弓弩材 漆器
宜城出美酒今在宜城縣也俗號宜城美酒為竹葉杯襄陽耆老傳曰峴山下漢水中出鯿魚味極肥而美襄陽人採捕遂以槎斷水因謂之槎頭縮項鯿魚為水族上味孟浩然詩試垂竹竿釣果得槎頭魚是也
襄陽縣舊三十鄉今四鄉本漢舊縣属南郡應劭曰在襄水之陽因名縣焉州郡志云襄陽本漢為中盧縣地漢初徙駱越之人居之 望楚山在縣南三里鮑至南雍州記凡三名一名馬鞍山一名筴山宋元嘉中武陵王駿為刺史屢登陟焉以其舊名望見鄢城改為望楚山後遂龍飛為孝武帝所望之處時人號為鳳嶺高處有三【闕】是劉弘山簡等九日宴賞之所 峴山在縣十里羊祜嘗與從事鄒湛等共登峴山慨然歎息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如百年後有知魂魄猶應登此山也湛等對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聞令望必與此山俱傳若湛等乃當如公言耳後以州人思慕遂立羊公廟并立碑于此山 石梁山南雍州記云石梁山形似橋梁也白雲起即崇朝而雨人以為凖 萬山在縣西八里一名漢臯山習鑿齒襄陽記云山北隔沔水父老相傳即交甫見游女弄珠之處 漢水盛弘之荆州記城北沔水渨潭極深先有蛟龍常為人害鄧遐為襄陽太守氣果兼人拔劍入水蛟繞其足遐因揮劍截蛟被傷流血丹水勇冠當時自後無復患蛟害矣柳子水即海池之别派也 檀溪即梁高祖沉竹木於此溪中劉備乘的盧馬躍檀溪亦此也 洓水一名襄水荆楚之地水駕山上者皆呼為襄上今土人皆呼為洓水上流亦呼為襄名亦無定故陸澄地理志曰襄陽無襄水也又按襄沔記云中盧有洓水注于沔此水中有物如三四歲小皃膝如虎掌爪皆沒入水中出膝頭示人小皃不知者欲取弄之輒便啖人或人有生得者摘其鼻厭可小使之名曰水虎 習郁池在縣東南十五里襄陽記云峴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習家魚池習郁將死勅其長子葬於池側池中起釣臺尚在按郁即鑿齒之兄也餘事跡見鹿門廟 墮淚碑在縣東九里晉羊祜之鎮襄陽有功德於人及卒百姓于峴山祜平生遊憇之所建碑立廟歲時享祭望其碑莫不流涕杜預因名墮涙碑 貞女樓按南雍州記云王整之姊適衛玠十六而寡父母欲嫁之乃自截鼻以誓墓前栢樹為連理 高陽池在縣東南十五里晉山簡字季倫常鎮襄陽每臨此池未嘗不大醉而還時人為之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時時能騎馬倒着白接䍦舉鞭向葛疆何如并州兒又通典云馬鞍山昔劉弘山簡九日宴處 古堤襄陽城有古堤皆後漢胡烈所築常為襄陽太守惠化及人塞補决堤民因歌曰譬春之陽如冬之日耕者讓畔百姓豐溢惟我胡父恩惠難忘 冠蓋里盛弘之荆州記云襄陽郡峴首山南至宜城百餘里其間雕牆峻宇閭闔填列漢宣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數十家朱軒駢輝連延掩映于太山廟下荆州刺史行部見之欽歎其盛勅號太山廟道為冠蓋里 諸葛亮宅按蜀記云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即此地也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桓温冢冢聞鼓角聲即襄陽必有軍旅古魚井按南雍州記云古魚井内一魚無肉惟骨相
連爾 張漢陽碑在縣西二里即柬之地也 孟浩然碑在縣東南一十二里 杜預碑在縣東南九里峴山上
鄧城縣北十三里舊十四鄉今八鄉漢鄧縣地即古樊城齊書云建武中大將軍曹虎鎮此後孝文率兵數萬圍樊城經月不下即此城也荆州圖副郭仲產摯虞等記俱云樊本仲山甫之國隋改河南郡為鄧城郡廢棘陽襄縣一縣立安養縣唐天寶中改為臨漢縣以臨漢江為名貞元二十一年以襄州為襄陽府徙臨漢縣于古鄧地乃改為鄧城縣 宛水自鄧州新野縣界流入□縣城即古□城即古有□子之國鄧之南鄙 夫
人城即晉朱序為刺史母韓夫人深識兵勢知郡西角必偏受敵率女婢斜築二十丈許以捍賊攻後苻丕果以兵攻此處不克而退因號夫人城查牙山縣四十里泌河在縣東北一百一十里流經縣界與白河合
呼鷹臺在縣東南一里劉表所築表往登之鼓琴作樂有鷹來集因名 泌白水在縣東北九十七里是泌白相合河口
穀城縣西北四十五里舊十八鄉今七鄉本春秋穀國漢為筑陽縣自後漢魏迄今並為筑陽縣地宋於此置扶風郡隋開皇七年改為穀城縣 酇城在縣東北漢書地理志南陽即漢相蕭何所封也按說文酇作管作且二切南陽有酇縣昨切沛國縣若云何之所封何在沛又云此邑乃高后封何夫人之邑也 漢隂城在縣北漢為縣今廢城存蕭相國祠鮑至南雍州記云何昔受封于此廟今相傳謂城隍神 薤山在縣西六十里諸山雲起此山無雲終不降雨諸山無雲此山有雲起必降大雨土人以為恒驗因山薤為名山上有孤竹三莖三年生一笋故竹死代謝如春秋又有白鹿二紫羆一人不敢犯之 穀神山在縣西十里上石城號曰穀神山 筑水在縣南一百步陸澄地理志云筑水會水之處謂筑口 粉水在縣北六十里出房州房陵縣東流入縣南雍州記云蕭何夫人漬粉鮮潔異於諸水因立名 穀城在縣北五里南雍州記云穀伯綏之舊國也昔城門前有石人刻其腹曰摩兜鞬慎莫言亦金人緘口之流也而今無矣
中廬縣西南五十八里舊六鄉今三鄉本漢中廬縣春秋廬戎之國南齊于此立義清縣屬義安郡唐貞觀二年自今縣東北三十里移於今所在州西五十三里復為中廬縣 山都縣城秦之邑名廢城在今縣東北宜城縣南九十五里元二鄉本楚之鄢都在漢為鄢縣地宋大明元年以胡人流寓者立華山郡於大堤村即今縣後魏改華山郡以宜城郡分新郡之地縣地因帝率道縣屬威寧郡後周保定四年省宜城郡入率道縣今縣南右宜城即舊郡唐武德四年以此邑屬鄀州貞觀八年廢鄀州改屬襄州天寶七年改為宜城縣從古郡名 蠻水西自義清縣縣界流入東南經縣西去縣三十里有白公湍南雍州記云秦將白起伐楚之日涉此水而濟因號白公湍今有三磧亦名三洲赤石湍大堤城今縣地也其俗相傳呼為大隄城迄今不改犂邱城漢縣廢城在今縣北 宜城故城漢縣在今縣南其地出美酒 鹿門廟習鑿齒襄陽記云習郁為侍中時從光武幸犂邱與武帝通夢見蘇嶺山神光武嘉之拜大鴻臚録其前後功封襄陽侯使立蘇嶺之祠刻二石鹿夾祠神道百姓謂鹿門廟 木香村段成式别業于此村村生異竹式圖送徐商商為啓謝 廢樂鄉縣在州南二百二十里舊管四鄉本春秋鄀國之地迄今有若鄉在若水之傍晉隆安五年于今城戍置樂鄉縣屬武寧郡後魏廢帝元年置鄀州貞觀六年廢鄀州以其地却屬襄州周顯德二年並入宜城縣皇朝開寶五年割隸荆門軍 都亭山在縣西南山上有城壘極峻拔為隘險之所一名中城山 都水亦名女泉系木云鄀姬姓之國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為諸侯此其後也
南漳縣西南一百四十里舊五鄉今四鄉漢之臨沮縣地屬南郡郭仲產南雍州記云晉平吳割臨沮之北鄉立上黄縣後魏又置重陽縣周改為思安縣隋文帝三年改為南漳縣唐武德二年分襄陽郡南漳縣于今所置貞觀九年廢縣來屬襄州 荆山禹貢荆及衡陽為荆州韓子卞和得玉於荆楚山三面險絶惟東南一隅纔通人徑頂上有池水周迴四十餘步喬松翠栢繞列其旁并有石室相傳云是卞和宅 柤山習鑿齒襄陽記吳時朱然諸葛瑾萬彧從沮中尋山險道出柤中柤音榆如榆柤之柤其地在上西黄界去襄陽城百五十里按此是地名非山稱也蓋以其地去山密邇因為山名舊傳云司馬宣王鑿八疊山開路於此停阻以屈曲八疊為名 清山溪其山高峻庾仲雍荆州志云臨沮縣清溪山山東有泉晉郭璞為臨沮長常遊此賦遊仙詩云清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即此也 臨漳山在縣西一百八十里本溪頭【闕】北臨漳水 八疊山在縣西四十五里解在前
光化軍
光化軍理乾德縣本襄州之隂城縣地復廢為鎮故城在今穀城縣北皇朝乾德二年改鎮為光化軍仍割穀城縣導教翔鸞漢均等三鄉置乾德縣以年號為名
領縣一
乾德
軍境
東西八十五里 南北四十一里
四至八到
新置軍未有至東西京并長安里數 東至鄧州穰縣松陽堰為界三十一里 西至均州武當山為界五十五里 西至襄州穀城縣公田村界一十五里北至鄧州穰縣曹溪閏為界三十一里 東南至襄州鄧城縣古樓村為界三十里 西南至房州永清縣石桶村為界三百里 東北至鄧州穰縣大充村為界二十九里 西北至均州武當縣博口泉潤為界七十一里 東南至襄州穀城縣黄石村二十里
戶
皇朝戶主三千六百八十五客三千三百四十五風俗
與襄州同
土產
元無所貢及土產物
乾元縣元三鄉本漢穀城縣遵教翔鸞漢均三鄉乾德三年置以年號名縣 漢江經縣 馬窟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下有窟按南雍州記漢時有馬百匹從此窟出舊名馬頭山勅改為馬窟 濕水在縣南七里西南流入漢江南雍州記云濕水出紅農縣境冬月微温 固王古城在縣東北五里按穀城縣圖經云晉咸寧中封扶風王子暢為順陽王城内有順陽碑 五陌洲在縣西南四里南雍州記酇城南四里有五栢村榆樹連理異木合幹高四丈鄉人以為社其州并樹在五栢村因此為名其樹今已枯 漢酇縣在縣北三里西臨漢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