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
宋 樂史 撰
淮南道八
泰州
泰州理海陵縣本揚州海陵縣偽吳乾貞年中立為制置院偽唐昇元元年升為泰州仍折海陵南五鄉為泰興縣割楚州之鹽城縣改招遠場為縣至保大十年又改如皋場為縣並立泰州
元領縣五
海陵 興化 泰興 如皋
一縣割出
鹽城還【楚州】
州境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二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新置州未有至東西京及長安里數 東至通州三百里 西至揚州廣陵界二十里 南至大江七十五里 北至楚州界四百里 東南至如皋赤岸鄉界一百三十里 西北至高郵州縣城村界一百里東北至鹽城縣丁溪界二百里
戶
舊戶載揚州皇朝戶主一萬二千一百八十八客二萬二百八十三
風俗
同揚州
土產
鹽
海陵縣舊一十八鄉今八鄉故楚邑漢以為縣屬臨淮郡晉立為海陵郡唐武德三年改為吳州置吳陵縣七年州廢復為海陵縣隸揚州偽唐昇元元年于此置泰州 海在縣東二百二十里南接江口北接楚州鹽城縣界地 胡逗州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海北三十五里土多流人煮鹽為業梁大清六年侯景敗將北赴此州為王僧辨軍人所獲 海陵倉即漢吳王濞之倉也枚乘上書曰轉粟西鄉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謂海渚之陵因以為倉今海陵縣官置鹽監一歲煮鹽六十萬石而楚州鹽城浙西嘉興臨平兩監所出次焉計天下每歲所收鹽利當租賦二分之一 孤山在縣東南二百十里段昇之南兖州記云孤山有神祠側悉生大竹可以為涔田焉伐之者必祀此神言其所求之數無敢加焉 白土埭顧野王輿地志云史宗所居即蓬萊山寄書者 麋博物志云海陵縣多麋千萬為羣掘食草根其處成泥名曰麋民隨而種不耕而獲其利所收百倍 露筋驛江德藻聘此道記云江淮間有露筋驛今有祠存一名鹿筋驛云昔有孝女為蚊蚋所食惟存筋骸而已 天目山土山也在縣東六十里山有雙井相對其水清洌呼為天目山長老云帷天目山最高大
興化縣北一百五十三里本海陵縣地屬淮南偽吳武義年中折為招遠場尋改為興化縣屬揚州偽唐昇元元年改隸泰州 千人湖在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故老傳云隋末有千餘人避難于此得見太平因號千人湖現有八湖在邑界
泰興縣南四十五里今五鄉本海陵縣濟南鎮地偽唐昇元三年折海陵縣之南界五鄉為泰興縣屬泰州孤山連邑界
如皋縣去州一百四十里三鄉唐太和五年析海陵之五鄉置如皋場屬揚州偽唐保大十年升為縣 如皋港在縣西一百五十步港側有如皋村縣因此為名磨河山在縣一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
通州
通州今理靜海縣自唐以前地理與泰州同南唐李氏于海陵縣之東境置靜海制置院周顯德中世宗克淮南升為軍後以為通州皇朝天聖元年改為崇州明道二年復故
領縣二
靜海 海門
州境
東西一百二十五里 南北六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約二千里 西北至西京約二千四百五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約二千五百里 東至大海八十里 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南至振山及大江一十五里 北至泰州如皋縣界清水港五十里 東南至海州下口海門縣界六十里 西北至蒲堰南清水港如皋縣界六十里 西北至石港場東大海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海陵墮港南海中流六十里
戶
皇朝戶主八千八十七客二千七百
風俗
與揚州同
土產
鹽 絲 貢乾鯔魚 鰉魚醤 蝦米
靜海縣三鄉隨州置管鹽場八古横江在州北元是海天祐年中沙漲今有小江東出大海 浪山 軍山塔山 隔山 馬鞍山 刀刃山 以上並在江海之際 海門縣東南隔海水二百餘里六鄉本東州鎮因州升為海門縣
海陵監
海陵監煮鹽之務也唐開元元年置海陵縣偽唐于海陵縣置泰州以轄其監皇朝開寶七年移監于如皋縣置從鹽場之便近也
監境
東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三百一十里
四至
東至隨州靜海縣界海岸 西至泰州興化縣界南至泰興縣界并江岸 北至楚州鹽城界
戶
皇朝管煎鹽亭戶七百一十八丁一千二百二十管鹽場八
南四場 北四場
刺土成鹽法
凡取滷煮鹽以雨晴為度亭地乾爽先用人牛牽扶刺乃取土經宿鋪草籍地復牽爬車聚所刺土于中上成溜大者高二尺方一丈已上鍬作滷井于溜側多以婦人小子執蘆箕名之黄頭欿水灌澆蓋從其輕便食頃則滷流入井取石連十枚嘗其厚薄全浮者全收鹽半浮者半收鹽三簾已下浮者則滷未堪却須剩開而别聚溜滷可用者始貯于滷漕載入竈屋别役人丁駕高車破皮為窄連絡頭皮繩掛着牛犢鐵权鉤搭于草場取採蘆柴芿草之屬旋以石灰封盤角散皁角于盤内起火煮滷一溜之滷分三盤至五盤每盤成鹽三石至五石既成人戶疾著水履上盤冒熱收取稍遲則不及收訖接續添滷一晝夜可成五盤住火而别戶繼之上溜已澆者攤開刺取如前法若久不爬溜之地必鋤去蒿草益人牛自新耕犂然後刺取大約刺土至成鹽不過四五日但近海亭場及晴雨得所或風色仍便則所收益多蓋久晴則地燥頻雨則滷薄亭民不避盛寒隆暑專其生業故也然而收溜成鹽故不恒其所也
鹽課
亭戶每丁元額一年煎正鹽三千五石每平鹽一石秤重五十斤以平鹽三十折正鹽一石所鹽亭戶一千二百二十五丁每歲煎正鹽四萬二千七百擔展收平鹽一十二萬八千一百擔而額外煎煉納官牛船價并鹽食支装别收出利每年恒及二十萬已上石
利豐監
利豐監古之煎鹽之所也國朝升為監在通州城内南三里管八場
四至
東至大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泰州界陳墮港四十五里 南至大江口一十里 北至通州三里管八場
西亭 利豐 永興 豐利
石港 利口 金沙 餘慶
戶
管亭戶一千三百四十二計一千六百九十四丁每丁歲煎鹽九十擔歲收一十五萬八百五石
高郵軍
高郵軍理高郵縣本揚州高郵縣皇朝開寶四年建為郡以縣隸焉直屬京師
軍境
東西一百五十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里 東至泰州興化縣九十五里 西至天長軍一百一十里 南至揚州一百一十里 西北至楚州寶應縣一百一十五里 東至泰州海陵縣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揚州江都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楚州鹽城縣水路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旴眙縣二百五十里
戶
舊戶載揚州籍皇朝戶主一萬一千六百二十八客九千一百二十七
風俗
同揚州
土產
進鳬茈粉 小香米 荷包白魚鮓
高郵縣舊二十四鄉今一十九鄉本漢舊縣是秦之高郵亭因以立名三國時廢晉太康中復立隋大業中移於樊梁鎮永徽二年復舊所 土山在縣西南按南兖州記云高郵界有土山山上有土井石臼山下人時見人著朱高冠徘徊井側或云古列仙之宅焉圖經云神居山 運河在縣郭下通邵伯堰入揚州 樊梁溪在縣北二十里源出天長軍石梁河下入縣界 玉女井在郭下望仙橋下東齊道人刺道充與一女居井旁煉丹與女同日上昇
天長軍
天長軍理天長縣本古之千秋縣唐元宗開元中以誕辰為千秋節遂改縣為天長縣晉天福中江南偽命改為建武軍周顯德四年平定江淮改為雄州國朝既尅江南降雄州為天長軍領縣事
軍境
東西九十五里 南北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東京陸路一千三百里水路屈曲二千餘 西至西京一千八百四十里 東至揚州江都縣一百里 西至泗州旴眙縣一百四十里 南至揚州六合縣八十里 北至楚州寶應縣三百五十里 東南至建安軍九十八里 西南至揚州六合縣一百里 東北至高郵縣一百一十里 西南至泗州旴眙縣一百二十里
戶
舊戶載揚州籍皇朝戶主七千一百四十八客七千六百三十三
風俗
同揚州
土產
石梁溪魚為上物舊貢
天長縣舊十九鄉今十八鄉本漢廣陵縣地唐開元二十九年于下阿村置千秋縣天寶七年改為天長縣梁會于石梁置涇州後廢 道人山在城東南三十五里九頭山在城南三十五里山有九邱 石梁溪源出
滁州界山澗中東流與木瓜河同合 木瓜河出六合縣山澗中 萬歲湖在城西二里方圓三十里
建安軍
建安軍本揚州白沙鎮地偽吳順義二年改為迎鸞鎮是揚州大江入京口之岸皇朝建隆三年升為建安軍雍熙三年仍割揚州之永鎮縣以屬焉
軍境
東西一百一十九里 南北四十六里
四至八到
東至揚州六十里 西至揚州六合縣八十里 東至大江一里 北至天長軍一百二十里 東南至永貞縣寧鎮江口六十五里 東北至高郵軍一百八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八十里 西南至和州二百五十里
戶
皇朝戶主二千五十五客七千八百
人物 風俗 土產 並同揚州
永鎮縣西北五十五里舊十六鄉今十鄉本漢江都縣地舊揚子鎮城唐高宗廢鎮置縣因鎮為名廣陵監丹陽監並置在縣郭每歲鹽鐵使鑄錢一萬一千餘貫李昇偽命改為永貞縣 楊太祖墳在邑界即唐末楊行密據江淮稱偽吳者 銅山 小銅山並在縣西北八十里 蜀江在縣西北淮字河北與江都縣分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