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六
宋 樂史 撰
淮南道四
廬州
廬州合肥郡今理合肥縣禹貢揚州之域古廬子國春秋時為舒國地昔成湯放桀芮伯命巢即此地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注云舒國今廬州舒縣是也戰國時楚屬秦置三十六郡此為廬江九江二郡地漢為合肥縣後漢如之三國時屬魏為重鎮故魏書云建安二十年張遼屯合肥吳王孫權率十萬衆攻圍遼以八百人破之至青龍元年滿寵為揚州都督諸軍鎮于此上表請於合肥城西北三十里立新城寵表曰合肥城南臨江湖北遠夀春賊攻圍之得據水為勢官兵救之當先破賊大軍然後圍乃得解賊往甚易兵救甚難今城西三十里有奇險可依宜立城以固守此為引賊平地而犄其歸路又賊未至而移城却内此所謂形而誘之引賊遠水擇利而動也遂報聽其年孫權自出欲圍此城以其遠水積二十餘日不敢下船乃上岸耀兵寵遣步騎六千伏肥池隱處卒起撃之斬首及有赴水死者明年孫權又自將十萬至合肥新城是也晉為淮南廬江二郡地東晉亦為重鎮以戴若思屯守是也宋齊之代獨為廬江郡梁置汝隂陳郡及南豫州尋又改合肥為合州亦為重鎮至隋初改合州為瀘州煬帝初州廢為廬江郡唐武德三年改為廬州領合肥廬江慎三縣七年廢巢州為巢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廬江郡乾元元年復為廬州後唐為昭順軍節度周顯德五年改為保信軍皇朝因之
元領縣五
合肥 慎 巢 廬江 舒城
州境
東西二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五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五百
里 東北至【闕】 西北至長安二千二百里 東至和州二百九十五里南至舒州四百里 西至夀州界二百一十五里 北至濠州三千三十里東南至洞口今為新婦口三百八十四里對岸即舊南陵縣地今為繁昌縣相對 西南至舒州四百七十六里西北至夀州三百里 東北至滁州全椒縣一百四十五里
戶
唐開元戶二萬二千九百皇朝管戶主一萬八千八百一十七客二萬六千四百一十七
風俗
同濠夀案廬江記語音風土明茂習勝淮左諸郡
姓氏【闕】
人物
范增居巢人項羽將 元醫廬江舒人
左慈字元放廬江人
周瑜仕吳舒人也為吳將破曹公水軍十萬于赤壁瑜精音律
土產
交梭絲布貢 石斛 開火新茶 蠟 鹿脯 蘇
合肥縣舊二十一鄉今一十一鄉漢舊縣屬九江郡今有故城在今縣北應郡曰夏水出城父東南此至與肥合故曰合肥酈元云按水派别無合注之理蓋夏水瀑長合于肥故曰合肥梁又改為汝隂縣北齊分置北陳郡皆在此邑城也 金牛山圖經云昔有金牛從此山出奔入江人逐之故其處有渚猶謂金牛渚 巢湖在今縣東南六十里吳志云或云巢作勦字音亦謂焦湖耆老相傳曰居巢縣地昔有一巫嫗豫知未然所說吉凶咸有徵驗居巢門有石龜巫云若龜出血此地當陷為湖未幾之間鄉邑祭祀有人以猪血置龜口中巫嫗見之南走囬顧其地已陷為湖人多賴之為巫立廟今湖中姥之廟是吳志云鄭寶在巢湖擁衆萬人廬江九江人多依之即此湖也吳魏相攻孫權以箭重迴舟亦此湖也 濡須水郡國志云濡須水自巢湖出謂之馬尾溝有偃月塢焉 箏笛浦續搜神記云浦中昔有大舶覆水内漁人宿傍聞竿笛之聲及香氣氤氲是曹公妓船覆于此 藏舟浦即魏帝與孫權藏艦於此唐貞觀十年刺史杜公作斗門與肥水接浦内有島嶼花竹頗為佳堤 小史港即漢建安中廬江府小史焦仲卿妻劉氏為姑所出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死仲卿聞之亦自縊時人怜之後為名 古津水在縣西北四里魏武帝使張遼屯兵合肥新城吳孫權將兵十萬餘衆圍之遼兵少乃募敢從者八百餘人撃於此而退肥水出縣西南八十里舊家山東南流入於巢湖梁韋散為豫州刺史討魏合肥散按行山川曰吾聞汾水可以濯晉陽絳水可以灌安邑即此是也乃堰肥水親自督勵堰成水通舟艦繼初魏夾肥水築二小城散先攻之魏師五萬奄至衆懼不敢請表益兵散笑曰賊已至城下方復求軍臨難鑄兵豈及馬腹且吾求濟師彼亦徵衆猶如無益巴丘蜀增白帝軍監又勸散退還巢湖散怒曰將軍死綏有前無却魏因築壘於堤以自固散起鬭艦高與合肥城等四面攻之城遂潰 界樓故城一名金牛城在縣西北五十里隋開皇五年立鎮置倉在廬夀二州界 西津橋在縣西北五里建安二十年吳孫權自陸口征合肥兵還權與凌統等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權上津橋橋南已毁撤丈餘無板權内豎谷利令權持鞍綏鞚利于後着鞭遂得超度于此 合肥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北 焦湖廟搜神記幽明録焦湖廟有一柏枕或云玉枕有小圻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圻中遂見朱門瓊室有趙大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枕旁林愴然久之
慎縣東北七十里舊十七鄉今六鄉本漢浚遒縣地屬九江郡晉改置慎縣因縣西北古慎城為名東魏置平梁郡陳初郡廢復為縣 滁水源出縣西暴秃古塘酈元注水經云滁水出浚遒縣也 逍遥津即蜀將張飛敗孫權處 浮關山亦名浮槎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古慎城在縣西北四十一里楚白公之邑也按春秋
哀公十六年吳人伐貨白公敗之即此城也 古滁陽城在縣東北六十四里吳赤烏十三年孫權遣兵斷滁作堰以淹北道遂築此城為守備東晉置南梁郡隋開皇三年廢 浚遒縣故城在縣南二十五里春秋哀公十二年夏公會吳于橐臯注云橐臯在浚遒縣東南此地是也魏武帝伐吳修北城以屯守呼曰曹城
巢縣東南一百三十五里舊十五鄉今八鄉古巢伯之國尚書云成湯放桀于南巢又云巢伯來朝即此也春秋時此滅之以為邑秦漢為居巢縣亞父范增居巢人春秋但名巢漢為居巢蓋有詳畧耳後漢獻帝建安中曹公軍居巢孫權于濡須口築城拒守又遣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后屬吳周瑜為居巢張后以吳魏戰爭地遂荒廢晉平吳復立屬巢縣 半湯山山下有泉半冷半熱以名之 四鼎山郡國志云即白狗僊人得道處又魏伯陽以白犬試丹處 黄沙城郡西有小隴山小龜頭城存焉 濡須水源出縣西巢湖亦謂之馬尾溝東流經亞父山曹吳兩軍於此相拒月餘權乘輕舟從濡須口入人謂是挑戰咸欲撃之公曰此必權欲見吾軍部伍敕軍中勿得浪動行五六里囬還作皷吹公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與公牋曰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公曰權不欺孤遂還 偃月塢在縣東南二百八十里 濡須水口初呂蒙守濡須聞曹公將東夾水築塢諸軍皆曰上岸撃賊洗足入舟何用塢為蒙曰兵有利鈍邂逅之間步騎相蹙何暇及水遂築如偃月故以為名曹公軍至相拒月餘方退今按濡須水與和州含山縣分中流為界 踟蹰山在縣南三十七里山北臨濡須港按顧野王地志云東關口有踟蹰山昔□箕也春秋傳曰楚子觀兵于□箕上此是也 亞父山在縣東十里漢屬巢人范增楚王立為亞父死於山旁故曰亞父山 居巢山本名如墨山在縣南六十里其溪谷間有墨石研之如墨因以為名天寶六年敕改為居巢山 東關山在縣東四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巢湖西北至合肥界湖東四十里東南有石梁鑿山通水是名關口相傳云夏禹所鑿一號東興本屬和州今巢縣亦管其一半地高峻險峽實阨之所故天下有事是必爭之地吳魏相持於此南岸吳築城北岸魏置柵嘉平四年諸葛恪于東關作大堤遏巢湖左右依山峽築兩城留千人使全㟨晉畧守之魏遣諸葛誕胡遵圍東關將至其堤諸葛恪率衆四萬大破之遂退走 王喬山本名黄山在縣西南九十里昔王子喬於此山採藥向紫微山學道故曰王山後人語訛呼為黄山其山出黄精之藥天寶六年敕改為黄山 栭山在縣四十八里栭者小栗也其山昔有小栗因以為名頂有一井口員三丈莫測深淺後人以靈異凡逢旱多於井上祈雨甚有徵效俗呼為天井 巢山本名曰道人山在縣西南一百里天寶六年敕為巢山 巢湖在縣西一十五里自合肥縣經過一名巢湖一名樵湖一名焦湖云巢縣陷為湖 湯泉在縣東北一十里其泉湧出時熱凡抱疾之人飲浴此湯無不效驗復有一泉半冷半熱號曰半湯 王僊君洞其洞在紫微中山山有三頂傍有一小山即洞之所也洞長二十五步闊一丈二尺高一丈五尺東戶闊一丈二尺穴中有蝙蝠大如鳩不出其穴北戶有古石壇一高八尺闊一丈五尺洞内壁上有手跡尤大昔王子喬洪崖先生并於此得道後閉穴門而去晉初會稽道人游先生以杖撥開山洞乃亦得僊其山本名翠微山游先生時有紫雲在其上遂為翠微山真羽客棲神之所 范增冢按古今葬地記云西楚項羽以增為亞父不用其謀遂疽發背而死葬於此冢在巢縣郭東有亭亭内有井謂之亞父井
廬江縣東南一百八十里舊十二鄉今七鄉本漢龍滁縣地故城在今縣西一百二十里梁武帝置廬江縣義寧縣元年移於石渠東南景隆二年移於今所 七門堰在縣南一百一十里劉馥為州刺史修築斷龍舒水灌田千五百頃 巢湖在縣北三十五里 西江水在縣東南百九十里即岷山導江至此謂之西江 梅山在邑東三十里按左傳楚師伐鄭右囘梅山楚師多凍即此山也 三公山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山有三峯相去一里俗傳晝皆東靡似有顧瞻江東宣城郡界有九子峯俗云是三公子天寶六年改為顧山 冶父山在縣東北二十里按左傳桓公十三年楚師莫敖伐羅楚師大敗莫敖縊於荒谷羣帥囚于冶父皆楚也 古潛邑城在邑南二里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吳子遇因楚喪伐之吳公子燭庸帥師圍潛注云潛楚邑也在廬江六縣西南即此城 何晏墳在縣北十七里其墓高大景元二年有人發墓得塼銘是何公之墳 廬江墳在縣東州里梅山側遇風雨晦暝即聞音韻如金石 藍家冢今俗名連家冢 龍舒故城漢為縣故城在今縣西尚存 監鄉郡國志云按七賢傳云漢武出淮揚到監鄉帝問曰此名何陳翼對曰鄉名為監上曰萬乘主問何欺乎欲舉燔之翼曰不可燔臣不欺佩刀當生白毛若欺當無毛視之刃果有之長寸餘 陵山搜神記云龍舒陵亭有一大樹高數十丈黄鳥千數巢其上時久旱長老共相謂曰彼樹常有黄氣或謂有神靈可以祈雨因以酒脯往祭亭中有寡婦李憲者夜起室中或有光見一繡衣婦人曰我樹神也以汝性潔佐汝為生朝來父老皆欲祈雨吾已求之於帝至明日日中當驗憲乃具告亭中衆大驚異至日中果大雨遂為立祠神謂憲曰諸鄉老在此吾居近水當少致鯉魚言訖有鯉魚十頭飛集堂下坐者莫不驚悚如此歲餘神曰將有大兵今辭汝去留一玉環曰持此可以避難後袁術劉表相攻龍舒之民皆流亡惟憲里不被兵又隋將麥鐵杖為陳擒于此亭側
舒城縣南一百二十里舊二十鄉今二鄉古舒國地漢書云廬江六年東即古舒城後漢立郡徙里皖城唐開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構奏于故城置舒城縣 龍山按括地志云龍山在舒城以山狀如龍形 古舒王廟漢文帝封淮南厲王之子賜為廬江王居舒即此縣也王有遺愛立廟祀之 三角山在縣西南二百五十里今高五里山峯賊角一名多智其山出水以閏益生人又飲之聰明博敏故曰多智 南峽山在縣西南一百里山有兩峯夾道故曰夾山連峯疉嶂綿亘甚遠北至舒城東至廬江南至桐城西至夀州盛唐界 龍舒水在縣南三里按左傳杜預云廬江西南有龍舒即此水是也源從三角山東北流舒鳩山城在縣城内按春秋僖公三年徐人取舒杜預云今廬江縣是也舒鮑城縣西一百里龍舒水南因置龍舒鄉 龍舒城在縣西一百里龍舒水西城内有池水六七尺惟亢陽霖霪水無盈耗 舒庸城與舒鳩城相似謂之舒庸城 六城在縣東南六十里按春秋文公五年楚人滅六杜預云六臯陶之後也今廬江六縣即淮南王黥布所都之邑也無為軍今為鎮
無為軍本廬州巢縣之無為鎮即魏武帝征孫權築城於此魏吳相攻因號為城臨濡須水上壖也㝷為無為監為江津之要津皇朝太平興國三年改為無為軍在巢縣南六十里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