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


  宋 樂史 撰
  淮南道三
  舒州
  舒州固安郡今理懷寧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晥國也史記曰晥□姓咎繇之後春秋時楚滅之為楚東鄙戰國時屬楚秦置三十六郡為九江郡自舒縣徙居晥縣建安中編戶皆東渡江江西遂虚在漢即晥縣今州是也屬廬江郡續漢書郡國至廬江郡合肥以南唯有晥城後為吳所尅遂為重鎮赤烏四年諸葛恪屯之晉太康地記廬江郡徙晥更移居于舒宋書州郡志云晉安帝後于舊晥縣城置懷寧縣仍分廬江郡置晉熙郡宋齊皆因之梁置南豫州後改為晉州北齊改曰江州陳又為晉州隋初又為熙州煬帝三年廢州為同安郡唐武德四年改為舒州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同安五縣其年割宿松縣置嚴州五年割望江置高州又改高州為智州六年舒州置總管府管舒嚴智三州七年廢智州望江屬嚴州八年又廢嚴州以望江宿松二縣來屬貞觀元年罷府天寶元年改為同安郡至德二年改為盛唐郡乾元元年復為舒州
  元領縣五
  懷寧 桐城 望江 宿松 太湖
  州境
  東西五百八十三里 南北三百三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三百三十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五十五里 西北取廬州路至長安二千六百一十五里取蘄黄路二千八百八十里 東至宣州八百五十里 南至江州水陸相兼共五百七十里西至蘄州一百里 北至廬州四百里 北渡大
  山至夀州八百里 東南至江州八百里 東南水路二百四十里至皖口入大江處又沿流宋一百里至石州碑大江中與池州分界首東南七十里至池州都四百里令一十里 西南至蘄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夀州三百七十里 東北至廬州三百八
  十里
  戶
  唐開元戶二萬五千六百皇朝戶主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二客一萬九千三百八十三
  風俗
  揚州之域婚嫁喪祀與諸夏同率性真直賤商務農姓氏
  闕




第4部分


  人物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事吳獨破曹公于赤壁瑜精音律有誤必顧諺曰曲有誤周郎顧
  土產
  白苧布 開火茶 酒器 鐵器 蠟
  懷柔縣舊二十五鄉今十六鄉本漢晥縣魏正始二年孫權請諸葛恪屯晥縣城以伺邊隙四年司馬懿攻晥恪退屯柴桑永嘉亂後遂廢晉安帝復于舊縣改置懷寧縣 潛山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山有三峯一天柱山一潛山一晥山三山峯巒相去隔越天柱即同立洞府九天司命真君所主魏時左慈居潛山有鍊丹房金丹竈基存唐天寶年中元宗夢九天司命真君現于天柱山置祠宇有二白鹿現號曰白鹿洞洞中有香土色入金號香泥洞金殿基在洞之上也皇朝就修真君祠為靈僊觀山有孔真人左真人壇按地理志山高三千七百丈周迴二百五十里山東面有激水冬夏懸流如瀑布下有九井一石床容百人井其若逢亢旱殺投井中既降雷雨大亦流出 橋公亭在縣北隔晥水一里既漢末橋公有二女孫策與周瑜各納其一女亭基為雙溪寺 多智山在縣西北三百里山高九百八十丈自夀州霍山縣西南入懷寧太湖界西接蘄州其山兩岸相去十里地有水一道流入霍山縣界一山迤一百里連太湖縣山南有水一道流入太湖縣界其山有茶及蠟每年民得採掇為歲貢秋夏有毒蛇沙虱人不敢登獸有熊猴木多松梓工巧所用諺謂之多智山玉鏡山在縣北二十里唐貞觀二年從晥山東面忽然爆烈皎然如玉形路遠如鏡懸焉其年刺史呂渭聞奏因山改萬歲鄉為玉鏡鄉 晥水在縣西北自夀州霍山縣流入經縣北二里又東南流二百四八十里入大江謂之晥口 吳塘陂在縣西二十里晥水所注曹公遣朱光烏廬江大守晥屯大開稻田呂蒙上言曰晥地肥美若一收彼衆必增如是數歲操態見矣宜早除之于是權親征晥破之此塘即朱光所開也 大江水在縣一百八十里與望江縣分界至晥口村南對江州半中流與彭澤縣分界東對石碑大江中流又與汜州分界 長風沙在縣東一百九十里置在江界以防寇盜元和四年入圖經李白張千行去相迎不遠道直至長沙即此處也 山谷寺在縣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山谷為名寺東北隅有第三祖塔大歷七年敕改為覺寂塔 吳陵堰在縣西二十里梁大同二年以魏志揚州刺史劉馥開芍陂及茹陂七門以溉稻田又云呂蒙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餘頃開皇十八年刺史梁慈更廣溝渠又加稻田一百餘頃自貞元二年洪水湧潰疇阜成洲古之良田半為沙鹵 西溪館在城西一里前刺史呂渭所置以招嘉客□山夾沼為舒州之勝境晥山寺在縣西按地輿志晥公山神在縣西北二十里云周大夫晥伯之神也漢書地理志云灊縣天柱山南面有祠其神聰亮百姓歸誠歲崇奠祭至隋大業八年懷寧縣令辛公義移就晥水之隂吳陂堰側里人號為吳陂神前刺史張萬福奏加金紫光禄大夫 吳陂神祠按魏志揚州刺史劉馥開吳陂以漑田稻又云名呂蒙鑿石通水注稻田三百餘頃功利及人先未立廟里人以灊山廟在吳陂之側因指名以祀焉廣開成武年刺史鄭穀又以神不得與神僊雜處遂于廟垣之東别建祠宇 伍員祠在縣北二里按史記云伍員楚人也為父復仇將兵伐楚人思志烈遂為立祠 周瑜祠在縣東南二里吳書云周瑜廬江舒人也有功于吳鄉人仰其德威因為立祠 鐵牛漢書地理志云晥有鐵官鑄鐵作牛埋于城北十步以鎮此地至北齊皇建二年刺史王洪乃遣掘牛遂轝入城未鎔鑄時城中人馬俱死因問巫覡咸曰鐵精為祟遂使人送牛本處當埋之地時土沒牛六寸自【闕】以來牛見出地一尺五寸 廢晥城唐武德五年大使王弘讓祈置在古峯龍城内按魏志臧霸討吳將韓當當引兵逆戰于逢龍郡此地其城居晥水之北遂號晥城至七年使人蕭儼併入懷寧縣舊城濠塹今尚依然 廢安樂城在縣二十里唐武德七年大使王弘讓祈置在古城内按梁天監七年大將武會置號武功其年使人蕭儼以所居僻隘隸入懷寧縣遂省 廢梅縣城在縣北七十里武德五年王弘讓置在古龍鳴城内其城齊天統三年行臺右丞盧潛屯兵于此時龍鳴城内潛以為不祥移軍在外乃號鳴城至七年使人蕭儼以兵數少割入懷寧縣遂省 廢晥陽城在縣北二十二里唐武德五年大使王弘讓所置以城在水北故曰晥陽至七年使人蕭儼廢入懷寧縣廢石潭鎮在縣東八十里北齊皇建二年立齊梁二
  國兩界相鄰梁數稱兵互相侵逼乃立鎮以相防禦陳大建五年廢至唐武德五年王弘讓置八年又廢 合江亭前刺史裴靖置以求陂晥水二派合流亭下遂因名之
  桐城縣東北一百四十里舊十九鄉今五鄉左傳魯定公二年桐叛楚桐實小國楚人附庸本漢樅陽縣地屬廬江郡武帝元封五年南巡狩自潯陽浮江射蛟江中獲之舳艫千里簿樅陽而出作盛唐樅陽之歌梁于此置樅陽郡隋文帝開皇十八年改為同安縣内有同安故城因以為名今為桐城縣取同鄉為名 呂亭山在縣北十七里按吳置吳將呂蒙伐魯肅督西陵屯軍于此因名 符度山在縣東九十里其山頂三岩下約容三五十人及天井一所泉常脉霖下通深潭又有金穴村人採金入穴見大蛇嚇其口自此不敢入西南獨山一所號為創山直上數千仞三岩及此山内古跡不可勝紀其三岩懸泉常流枕帶江湖 樗蒲山在東南一百一十里山有二石各高六丈自然如人相對樗博之狀攎揭指形頗遺此像 五峴山在縣西一百里其山五重岩巘交映因名五峴 益塘山在縣南一里按漢書武帝紀元封五年巡狩過盛唐作樅陽盛唐之歌酈元注水經云此水東南盛流唐戍俗訛謂之小益唐即此地 圍亭港在縣東六十里按括地志云其水發源于界内 南峽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入圍湖 樅陽湖在縣東一百五十里按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五年南巡狩至盛唐望祀南岳霍山自尋陽浮江射蛟泊樅陽岸作盛唐樅陽之歌水遶圍亭與江水而東流 巢湖水在縣東二百一十里按酈元水經注云施水又東經湖口戍即此湖也其水發源于廬江郡界三公山下入縣界團亭湖與白石湖相連在縣六十里湖水發源已具
  團亭序出兩小山亭亭峻崙白石交焉二水相連遂為團亭白石之號 南破戍在縣西北四十七里按吳志云呂蒙與甘寧伐晥張遼將軍救之至硤石聞城已拔乃退峽石築南峽戍是古南廬州因名南 朱邑祠堂漢書云邑為桐鄉嗇夫後為大司農卒屬其子葬於此後人思之遂立祠宇迄今祭祀 縣山舊城按開元二十年移縣出山前置其城内藂篠深密猛獸窟其中兼出毒蛇邑人久為之患元和八年縣韓震焚燒草木栽植杉松今亦荒廢 同安故城在縣郭東門外隋大業九年築十三年被賊李子通攻陷因此廢城人因以為名 古巢城俗號為古重城在縣南六十五里按史記成湯放桀於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號重城南北川澤左右陂湖 樅陽故城在縣東南二百里按地理志云武帝元封五年置樅陽縣屬廬江郡梁天監年改縣為樅陽郡太建中亦為樅陽縣割屬熙州隋開皇十八年停廢 隂安故城在縣東南一百八十里按宋書州郡志云晉熙郡隂安縣也又云梁以隂安改屬樅陽郡隋開皇三年罷郡縣遂省
  望江縣南二百十六里舊五鄉今三鄉本漢晥縣地宋書州郡志云晉安於此立新冶縣屬晉熙郡亦為大雷戍按宋書注云西岸有大雷江自尋陽柴桑沿流三百里入江即新冶縣也歷宋齊梁不改至陳於新冶置大雷郡隋開皇初郡廢十一年改為義鄉縣屬熙州十八年又改為望江縣 大雷池水西自宿松縣界流入自發源入縣界東南積而為池謂之雷池又東流經南去縣百里又東入於海江行百里為大雷口又有小雷口晉成帝咸和二年蘇峻反温嶠欲下衛京師庾亮素忌陶侃報嶠書曰吳憂西埀迴於歷陽足下無過雷池一步宋鮑明遠有登大雷岸與妹書乃此地又孝子傳曰孟宗為雷池監作鮓一器以遺母母不納 周瑜廟水經云江水對雷水之地側有周瑜廟亦呼為大雷神何無忌廟為宋鎮軍尋陽太守與徐覆戰于南昌以兵寡戰沒因共立廟焉 王祥池在縣西南二十里即卧氷取魚處也 孟宗宅在縣北一里即哭竹生笋之處麴令祠堂在縣北三里五十步按唐登科記麴信陵
  貞元中進士擢第本縣圖經云為兹邑令時亢旱精誠祈禱刋文於石沉於江中神明立降甘雨貞元五年百姓感其惠立祠祭祀白居易詩云我聞望江縣麴令撫惸嫠在官有二政名不聞京師身殁欲歸葬百姓遮路岐攀轅不得去留葬此江湄至今道其名男女涕皆埀宿松縣西南一百六十里元九鄉本漢晥縣地元始中為松滋縣屬廬江晉武平吳以荆州有松滋縣遂改為宿松縣唐武德四年置嚴州七年州廢來屬 桑落洲在縣西南一百九十四里江水始自鄂陵分為派九於此合流謂之九江口初廬循反劉毅自往征之廢自姑熟時循欲先寇江陵循得道覆使告循曰劉毅兵重宜併力平之既尅建康江陵可傳檄而定循乃來與毅戰于桑落洲為循所敗衆皆沒按此洲與江洲尋陽縣分中流為界 烽火山在縣東北六十里按郡國圖云齊陳二國割江為界征伐不息烽候頻驚此山高敞可以瞻望齊永明八年因置烽火于山 鹹湖在縣西南八十里湖水廣闊常有鰔魚甚大
  太湖縣西南一百里舊十二鄉今三鄉本漢縣地在宋武帝初置元嘉二十五年廢至秦始二年復至龍山太湖水之側因為縣名元嘉末年以縣居山嶮移就平原去舊縣三十八里至齊建元二年行臺在丞盧潛更修故太湖城立為龍安郡以太湖東陳立縣屬焉陳太建五年郡及東陳縣並廢唯太湖縣獨在隋初又為晉熙縣至隋大業十三年賊李通破沒唐武德四年大使鮑安仁還立為縣 司空山在縣東北一百三十里 嵯峨山在縣南七十里 太湖水源出縣西稻積山東南流入大江 廢青城縣在縣東南四十里按魏書武帝遣將軍曹仁修築至隋太初元年廢又唐武德四年大使鮑安仁復置為青城縣至七年廢屬青陽縣 廢荆陽縣在縣東五十里唐武德四年大使鮑安仁於此立縣至八年廢入太湖縣其城依據山險 廢東陳縣在縣東四十里齊高帝建元二年行臺在丞盧潛置至陳太建五年廢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