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


  宋 樂史 撰
  淮南道一
  揚州
  揚州廣陵郡今理江都廣陵二邑禹貢淮海惟揚州唐虞淮海之間皆州域也爾雅江南曰揚州言江南之氣躁勁厥性輕揚故曰揚州天文斗牛之分星紀之次七國時屬楚秦滅裂楚為九江郡地項羽以封英布高帝封其兄子濞景帝四年更名江都國自此或為郡或為國廢置不恒前漢揚州無定理後漢揚州方理歷陽又徙隂陵魏揚州刺史理夀春吳自夀春移理建業元帝渡江歷江左揚州常理建業江都郡立為南兖州梁末入北齊改為東廣州歸陳復舊名入周又為吳州置總管府隋開皇九年改為揚州仍為總管煬帝改為江都郡移于坊内枚州置官號江都官武德二年賦帥李子通自海陵率衆攻破州城遂竊據之三年子通為杜伏威所破未幾伏威歸化于潤州江寧縣置揚州以隋江都為南兗州置東南道行臺六年輔公祏竊號江南驅擁江北諸州毁撒宫殿盡過江南域遂荒廢七年趙郡王孝恭討平公祏改南兗州為䢴州九年省江寧縣之揚州改䢴州為揚州大都督府督揚和滁楚舒廬夀七州貞觀十年改大都督為都督揚滁常潤和宣歙七州龍朔二年昇為大都督府天寶元年改為廣陵郡依舊大都督府乾元元年復為揚州自後置淮南節度使親王為都督領使長史為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以此為治所與成都府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焉皇朝因之
  元領縣七 今三
  江都 廣陵六合
  四縣割出
  高郵【建軍】天長【建軍】海陵【入秦州】永貞【入建安軍】州境
  東西二百二十五里 南北一百六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一千九百四十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七百里 東至海五百六十里至溱州九十五里南至大江三十里渡江至潤州七十里 西至滁州二百里 北至楚州三百里 東南至海四百里至泰興縣界八十里 西南至和州三百六十里 西北至泗州二百里 東北至泰州鹽城縣三百六十里
  戶
  唐開元戶六萬一千四百一十七皇朝戶主一萬四千九百一十四客一萬四千七百四十
  風俗
  【闕】

  姓氏
  廣陵郡四姓 戴 高 盛 游
  人物
  劉瑜字季節廣陵人 陳琳廣陵人善為檄書仕魏劉敬叔廣陵人撰異苑 張綋廣陵人
  來濟江都人相高宗父護兒隋開府故語曰來護兒為宰相 虞州南為大匠
  盛產母目失明因食螬蠐目遂明
  李善揚州江都人注文選六十卷子邕
  土產
  筦席 綿綺 白綾 銅鏡 柘木
  江都縣舊二十鄉今二十五鄉本秦廣陵縣地屬廣陵郡漢景帝立江都國遂因國以立縣焉 大銅山在縣西七十二里即漢書稱吳王濞即山鑄錢此其處也 蜀岡圖經云今枕禪智寺即隋之故宫岡有茶園其茶甘香味如蒙頂 蕪城即州城古為刋溝城也漢已後荒毁宋文士鮑明遠為賦即此 廣陵按郡國志云州城置在陵上爾雅云大阜曰陵一名阜岡一名崑崙岡故鮑昭蕪城賦云拖以漕渠軸以崑崙河圖括地曰崑崙山横為地軸此陵交帶崑崙故曰廣陵也 大江西南自六合縣界流入晉祖逖擊楫中流自誓之所南對丹徒之京口舊濶四十餘里謂之京江今闊十八里魏文帝登廣陵觀兵戎率十餘萬旌旗數百里臨江見波濤洶湧而嘆曰吾武騎萬隊何所用之嗟乎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江都故城在縣西南四十六里城臨江水今為水所侵無復餘址 臨江宫隋書云大業十三年二月大駕出楊子幸臨江宫大會賜食并百僚亦餞于凝暉殿庭酺戲為樂數日時羽葆初咸霜戈花氅羽斾龍旌横街塞陌二十餘里暉翳雲日前代羽衛無盛斯時 十宫在縣北五里長阜苑内依林傍潤竦高跨阜隨城形置焉並隋煬帝立也曰歸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華宫光汾宫是曰九宫 東府齋梁宣城王為揚州刺史顧野王及王褒並為賓客野王好丹青善圖畫王于東起齋令野王畫七賢命王褒書贊時人稱為兩絶 輿浦圖經云輿浦往來恒有游濁及乎一朝清澈後漢太守范邈表以為瑞也 釣臺西征記雷陂有臺二丈又南兖州記云即吳王濞之釣臺 風亭月觀吹臺琴室並在宫城東北角池側沈約宋書云徐湛之為南兖州刺史營搆亭觀以極游宴之娛又于城南起萬歲樓以望鐘山 澄月亭懸鏡亭春江亭在縣南二十七里楊子宫西已上三亭皆隋煬帝置 雷陂隋煬帝葬于其側 厲王胥冢郡國志廣陵厲王胥冢歲旱鳴皷攻之輒雲雨抱朴子云吳主時掘大冢有重閣檄道高可乘馬有銅人皆大冠執劍棺中人鬢已斑白面體如生以白璧三十枚藉尸舉之有玉形似冬瓜從懷中墮地兩耳及鼻中有黄金如棗此骸骨因假物而不朽之效也 江祠江妃志云歲三祀之以伍員為配阮昇之南兖州記云其神復江都王或易王廟 東陵聖母廟在縣三十里按神仙傳云東陵聖母海陵人適杜氏師劉綱學仙術成道夫不之信也告官拘以囹圄頃之聖母從獄窗中飛出衆人望見之轉高入雲中于是立廟遠近敬信之每表靈驗常有一青鳥在祭所人有所失請問所在青鳥便飛集盜物之上以故路無拾遺 故齊寧縣按阮昇之記云齊高宗建武五年遏艾陵湖水立裘塘屯移縣于萬歲村中興元年廢縣西南去州城六十一里 張公城圖經云漢末張嬰所築後因號張公城在縣西四十里 孔融墓在高士坊西北去州九里 孝義里按宋書云劉宗武陽村人也又阮昇之記云宋文帝時為上黨太守少有志操居世清謹元嘉二年魏大武兵至廣陵宗母為軍所害遂蔬食不嘗五味以終世其所住村因改為孝義里 孝婦祠漢書于公以為孝婦必不敢殺姑後祭之即雨也 吳宫臺在縣西北四里將軍沈慶之攻竟陵王誕所築弩臺也後陳將吳明徹圍北齊東廣州刺史敬子猷增築之以射城内號吳公臺 雷塘在縣東北十里煬帝葬于其地貞觀十八年李襲為揚州刺史引雷塘水又築句城塘以溉田八百餘頃百姓賴之徵拜大府卿 愛敬陂在縣西十五里魏陳登為廣陵太守初開此百姓愛而敬之因以為名亦號陳登塘 合瀆渠在縣東二百里本吳掘䢴溝以通江淮之水路也昔吳王夫差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築䢴城城下掘深溝謂之䢴江亦曰䢴溝自江東北通射陽湖今謂之山陽溝
  廣陵縣舊二十五鄉今二十六鄉本漢江都縣地宋武帝析地置之高齊又為廣陵縣隋初改為江陽縣按爾雅注云揚在北斯地處江之正北故曰江陽亦因宋舊名也隋末廢併入江都縣唐貞觀十八年長史李操奏割瀆渠已東九鄉復立焉又按州圖經云隋大業十二年分江陽又立本化縣于郡南半邏合瀆渠今城在西北一十八里 桃花墓在縣南上有廢吳王廟基即隋置邵伯埭有門斗縣東北四十里臨合瀆渠有小渠濶
  六步五尺東去七里八艾陵湖按晉書太元十一年大傅謝安鎮廣陵于城東北二十里築壘名曰新城城北二十里築堰名邵伯埭蓋安新築即後人追思安德比于邵伯因以立名 茱茰溝在縣東北一十里西從合瀆渠東過茱茰埭七十里至岱石湖入西四里對張經溝入海陵縣界按阮昇之記云吳王濞開此溝通運至海陵倉北有茱茰村以村立名故記云䢴溝即吳王夫差所開漕運以通上國 張綱溝在縣東三十里從岱石湖入四里至溝心中與海陵分界按漢書綱為廣陵太守濟惠于百姓勸為農桑于東陵村開此溝引湖水灌田以此立名
  六合縣西南一百一十里舊二十二鄉今二十一鄉本楚棠邑春秋時伍尚為棠邑大夫即此地左氏傳襄公十四年楚子為庸浦之後故子囊帥師于棠杜預注云庸浦棠皆此地也秦滅楚以棠邑為縣漢不改封陳嬰為棠邑侯即此也晉安帝于此置泰郡北齊置泰州後周改為方州又改為六合郡因六合山為名隋廢郡為六合縣唐武德七年又置方州貞觀元年州廢以縣屬揚州 瓜步山在縣東南二十里東臨大江宋元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嘗帥師百萬至六合縣登瓜步山隔江望秣陵纔數十里宋人震恐將走會稽遣使求和獻其方物具臣服禮然後乃退 六合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隋開皇三年于此置六合鎮九年晉王平陳于此臨江觀兵馬渡 小石山一名小帆 赤岸山南兖州記云瓜步山五里有赤岸南臨江中羅君章云赤岸若朝霞即此類也濤水自海入江衝激六七百里至此岸側其勢始衰郭景純江賦云皷洪濤于赤岸即此也銅城郡國志云六合縣有銅城即吳王鑄銅處滁塘陳夀吳志赤烏十三年孫權遣軍十萬作滁塘以淹北道而有斯浦石梁溪西北自滁州清流縣界入流宋元嘉中石梁澗中銅鐘九口大小行列引次向南刺史臨川王獻以為瑞鐘郡國志云梁于石梁置涇州是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