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九
宋 樂史 撰
江南東道一
潤州
潤州丹陽郡今理丹徒縣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属吳謂其地為朱方左傳云齊慶封奔吳與之朱方是也至魯哀二十二年吳為越所倂地復屬越楚靈王使屈申圍朱方執慶封其地屬於楚秦并天下為會稽鄣二縣之境按吳地志云自句容以西屬鄣郡以東屬會稽郡漢初為荆國故荆王劉賈所都之地今郡城中賈墓尚存至吳王濞誅以其地倂入江都國武帝又分屬丹陽會稽二郡之地後漢吳丹陽二郡地按後漢建安十四年吳孫權自吳徙都於京口十六年遷都秣陵復於京口置京都督以鎮焉又吳志云京都所統蕃衛尤要是以為重鎮後為南徐州置刺史鎮下邳而京城有留局其後徐州或鎮盱眙或鎮姑孰皆留局於京口晉平吳又為毗陵丹陽二郡地兼置揚州元帝渡江都建康改為丹陽爾雅云絶高為京其城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因為之京口宋因置南東海郡及南徐州而揚州如故齊梁以後並因之至陳六代常以此地為重鎮隋平陳因廢南徐州以為延陵鎮移居於京口為延陵縣屬蔣州開皇十五年罷延陵鎮以蔣州之延陵永年常州之曲阿三縣置潤州於鎮城蓋取州東潤浦以立名焉大業三年廢江都郡之延陵縣為丹徒徙延陵還治故縣屬茅州六年輔公祐反復據其地七年賊平又置潤州領丹徒縣八年廢潤州以曲阿來屬九年揚州移理江都以延陵句容白下三縣屬潤州天寶元年改為丹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潤州永泰後常為浙西道觀察使理所皇朝為鎮江軍節度
元領縣六 今四
丹徒 延陵 丹陽 金壇
二縣割出
上元【入井州】句容【入昇州】
州境
東西一百一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 西北至東京一千四百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六百七十里 東至常州一百七十里 南至宣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揚州六合縣四百五十三里 北渡江至揚州六十三里 東南至常州一百九十六里 西南至昇州一百八十里 東北至揚州界四十五里
戶
唐開元戶五萬四千五百皇朝戶主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七客一萬五千九百
風俗
吳越之君皆好勇故其人至今好用劍輕死易自永嘉南遷斯為淳鄉人性禮讓謙謹亦驕奢淫逸婚嫁喪葬雜用周漢之禮
丹陽郡出四姓 許 左 甘 紀
人物
檀道濟高平金鄉人世居京口
唐桓彦範潤州曲阿人以誅張易之功拜納言為侍中扶陽郡
土產
貢方紋綾 水波綾 羅綿絹
丹徒縣舊二十鄉今七鄉春秋吳朱方之邑漢為丹徒縣地吳錄地理云朱方後名谷陽秦望氣者云其地有天子氣始皇使赭衣徒三千人鑿長坑敗其勢改云丹徒漢書曰丹徒縣屬會稽郡續漢書郡國志云屬吳郡吳大帝嘉禾三年改丹徒為武進晉太康三年復曰丹徒南徐州記云京口北為徐陵其地蓋丹徒縣之西鄉京口里也 萬歲樓京口記云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名芙蓉樓樓之最高者至今存焉又按輿地志云俗傳此樓飛向江外以鐵鎮縻之方已北固山在縣北一里南徐州記云城西北有嶺陡入
江三面臨水號云北固劉楨京口記云囘嶺入江懸水峻壁舊北顧作固字梁高祖云作鎮作固城有其語然北望海口實為北觀以理而推宜改為顧望之顧輿地志云天景清明登之望見廣陵城如在青霄中相去鳥道五十餘里 馬蒜山在縣西北三里晉安帝時海賊孫恩戰士十萬至蒜山來武帝衆無一旅横擊大破之即此處也山生澤蒜因以為名 高驪山在縣西南七十里梁武帝輿駕東行記云自覆船山洒甖山南次高驪山傳云昔高驪國女來此東海神乘船致酒醴聘之女不肯海神撥船覆酒流入曲阿湖故曲阿酒美也又搜神記云諸葛恪為丹陽尹出獵於兩山之間忽見小兒衆莫之識參佐問之曰此事在白澤圖曰兩山之間其精如小兒名曰係囊衆伏其博識 京峴山梁典云武帝望京峴山盤紆似龍掘其石為龍目二湖也 譙山戍海口之戍也 伊婁河開元十二年潤州刺史齊瀚以潤州北界隔江為限每船繞爪步江沙尾迂迴六十里多為風濤所損臣請於京口埭下直截渡江二十里開伊婁河一十五里即達楊子縣無風水之災歲取利有億并立伊婁埭自是免漂損之災 西浦南徐州記云京口舊名項口異苑云交州阮郎晉永和中出都至西浦泊舟見一青衣女子云杜蘭香遣信託好君子郎愕然云蘭香已降張碩何以敢爾女曰伊命年不脩必遭凶厄欽聞姿德志相存益郎彎弓射之即馳牛奔轂軒遊霄漢後郎尋被害也 魯肅墓續搜神記云王伯陽者家在京口東有大冢傳是魯肅墓伯陽妻卒乃平其墳以葬焉經數年忽一日伯陽方在廳事中見一人乘肩輿從者數十輩逕前怒謂伯陽曰我魯子敬也冢在此二百許年矣君何敢輒相毁壞因目左右與之毒手從者遂牽下伯陽以刀環築之數百而去登時即死良久乃蘇其環築處遂皆發疽爛尋卒焉京江水干寶晉記魏文帝臨江歎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甘露寺在城東角土山上下臨大江晴明軒檻上見
揚州歷歷詩人多留題唯盧肇云地從京口斷山到海門迴張祜云日月光先到山河勢盡來周樸云幾連揚子霧獨倚潤州城孫昉云地拱千尋險天垂四面青金山澤心寺在城東南揚子江按圖經云本名浮玉山因頭陀開山得金故名金山寺詩人多留題張祜云一宿金山頂微茫水國分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因悲在朝市終日醉醺醺孫昉云鳴㯭妨僧夢驚濤濺佛身以上二寺為江山之勝絶復有名人篇什故編之 武烈帝廟在縣東南一里隋司徒陳果人也偽唐册為武烈其靈可畏 黄鶴山在縣西南三里宋高祖丹徒人潛龍時常遊竹林寺每息於此山常有黄鶴飛舞因名黄鶴山改竹林寺為鶴林寺招隱山在縣西南七里昭明太子曾遊此山讀書因
名招隱山今石案古跡猶存見有虎跑泉及玉蘂樹唐李德裕在任作記石存 白兔山在縣東南一十五里延陵縣南一百里舊十七鄉今十五鄉本漢曲阿縣地晉太康二年分曲阿之延陵鄉以置也隋移治丹徒唐武德三年移於今理此非古之延陵地古延陵即今常州晉陵縣也 句曲山一名茅山在縣西南三十里茅君内傳云山形曲折似句字故名句曲古名岡山孔子福地記岡山之間有三仙人住是洞庭北門又能辟兵周時名其原澤為句曲之穴秦名勾金之壇山本茅君居因以為名南徐州記云山内有靈府洞室七塗九源交通四方有五穴南二東西北各一吳興記云此山洞室地道交通五岳南徐州記云洞天三十六所句曲為第八金壇華陽之洞茅盈之祖曰濛先於此清身厲行自許帝鄉後天皇來授司命策書乃登羽車仗紫旌之節驂駕龍虎浮雲而去茅山記云此洞昔東海青童乘獨飊飛輪車來此山輪迹見在東海山嶺上 延陵季子廟在縣東北九里史記云吳王壽夢之少子太康地志云吳封季札州來而居延陵故曰延州顧野王云吳自有延陵州來此先已封季子非楚王來邑也祠前有沸井四所 梁簡文帝陵有麒麟碑尚存陵有港名曰蕭港直止陵口大河去縣二十五里 韋昭冢吳書云昭字弘嗣墓在縣西南去縣七里 周氏墓在縣西六里 包氏墓在縣後一里
丹陽縣東南六十里舊四十鄉今二十鄉本漢曲阿縣地舊名雲陽屬會稽郡史記云秦始皇雲陽為曲阿按輿地志曲阿縣雲陽地屬朱方南徐之境秦有史官奏東南有王氣在雲陽故鑿北岡截其道以厭其氣又吳錄云截其道使曲故曰曲阿漢封劉賈為荆王遂為荆國立六年為黥布所殺國廢至景帝四年以曲阿縣屬揚州王莽又改曲阿為風美縣梁改為蘭陵縣唐武德二年置雲州五年改為簡州以崔順為刺史八年州廢為縣後隸潤州天寶元年復為丹楊縣以邑界楊樹生丹以為名故今字從木為稱 後湖亦名練湖在縣北一百二十步南徐州記云晉時陳敏所立語林曰晉太傅褚裒遊於湖狂風忽起船欲傾褚公已醉乃云此舫人皆無可以招天譴者惟有孫興公多塵埃正當以厭天災耳輿地志云曲阿出名酒皆云後湖水所釀故醇冽也今按湖水上承丹徒高驪覆船山馬林溪水水色白味甘輿地志云練唐陳敏所立遏高陵水以溪為後湖又丹陽記云吳孫皓寶鼎元年丹陽宣騫之母年八十因浴化為黿 天子道漢賈山上書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接吳楚即此道
金壇縣東南一百四十里舊二十鄉今十二鄉本漢曲阿縣延陵之鄉為吳之地按輿地志云秦漢屬會稽郡後漢屬吳郡晉元帝時屬毗陵郡宋齊梁陳皆為延陵之南界隋平陳以隸蔣州開皇十五年廢蔣州延陵之南界移於京口之地别置於金山府大業末亂鄉人相保立為金山縣隋亡沈法興竊據江表仍於此置琅邪縣唐武德二年李子通破法興改琅邪為茅州縣亦隨隸其年九月杜伏威為吳王縣名不改五年四月伏威入朝後縣陷輔公祐七年三月趙郡王孝恭討平之其八月於石頭城置蔣州地又屬趙八年并入延陵縣垂拱四年以人物繁廣復立金山縣又以東陽郡已有金山縣故改名金壇取邑界句曲之山金壇之陵以為號按河圖云乃有地胏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壇之陵又真誥曰其地胏似洛中北䢵山水似長安丹鳳門外井泉之味今按其地爽塏水深土厚歷選江乘及之者鮮矣 茅山在縣西六十五里 方山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大柸山在縣南五十里舊名小柸山 思湖在縣南六里 長塘湖在縣南三十里 高湖在縣北一十二里灌田一十二頃此二塘梁普通五年廬陵王記室參軍謝德威置隋廢武德二年本州刺史劉元超重修復因以為名焉 北謝山在縣東南三十里 荆溪闊四十步其溪山源在縣東北丹陽縣界内古京城前過溪口入珥瀆至丹陽縣五十里 官坊埭在縣西北去州一百三十六里南去縣四里齊梁之代埭北下塘村有周鄭劉師等四姓並有官同居村坊於時共置此埭因以為名 袁寵墓晉吏部丹陽太守袁寵墓在縣一十里 徐羨之墓宋書云司空錄尚書徐羨之墓在縣西南二十里 周祇墓晉書云國子博士周祇墓在縣北七里 袁興祖墓梁書云中書舍人給事中王國侍郎袁興祖墓在縣西一十三里 潘闡之墓梁書云散騎侍郎巴陵太守潘闡之墓在縣東二十五里 謝篤墓晉書云常山太守謝篤墓在縣東一十六里
太平寰宇記卷八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