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三
宋 樂史 撰
劒南西道二
彭州
彭州漢陽郡今理九隴縣秦二漢属蜀晉以後又為蜀寜蜀二郡之地梁天監中置東益州至後周武帝廢州又為九隴郡隋初郡廢復置濛州取濛水為名至煬帝初州廢併其地入蜀周垂拱二年分益州之九隴等四縣置彭州取古天彭關為名天寶元年改為濛陽郡乾元元年為彭州益州志云彭之地號小郫土地肥良比之郫邑也
元領縣四
九隴 濛陽 永昌
一縣割出
導江入永康軍
州境
東西九十三里 南北八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三千五百八十九里 西至西京三千一百六十九里 東至長安一千三百三十九里 東至漢州七十五里 西至永康軍導江縣六十里南至益州郫縣四十二里 北至漢州什邡縣七十里 東南至益州一百五里 西北取灌口路至茂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蜀州青城縣七十八里西北至茂州汶川縣二百七十四里
戶
唐開元戶五萬五千九百皇朝戶主二萬六千三百九客七千六百八十
風俗
與益州仝
人物無
土產
麩金 續斷 升麻 茶
按茶譜云彭州有蒲村堋口灌口其園名仙崖石花等其茶餅小而市嫩芽如六出花者尤妙又茶經云茶出彭州九隴縣馬鞍山至德寺堋口鎮者與襄州茶同味
九隴縣依舊三十鄉州所理漢繁地宋置晉夀郡古城在縣西北三里梁置東益州後魏為天水郡仍改為九隴以九隴山為名隋初於縣東二里置濛州大業省唐武德三年又置濛州領九隴綿竹導江三縣貞觀初省縣属益州垂拱二年於縣置彭州 白鹿山在縣北五十里周地圖記云宋元嘉九年有樵人於山左見羣鹿引弓將射之有一麛所趨險絶進入石穴行數十步則豁然平曠邑屋連接阡陌周通問是何所有人答云小成都後往尋之不知所在 五龍山有神溪水云是伯陽登山此神水今為溪源五龍山多木蓮花 九隴山屈曲九折故有九隴之名自唐昌縣連亘至縣界有險峻崖谷人所罕到者鳴猿谷清風嶺鴨子鼻 王子城即漢封雍子齒于此城 灌口鎭鎭城西有玉女神祠祠之西有蜀守李氷祠存 卓王孫橋在縣界 月滿山在縣界 天水故城後魏無東益州改天水郡為九隴即以九隴山為名 葛□山在縣北四十八里周地圖記云上有葛永□治永□學道於此山 麗元山在縣北六十二里李膺記云蕃蠡學道于此山上昇仙也 兩岐山在縣西北二十七里李膺記云此山出木堪為舡本㟍岐山語訛為兩岐山 兩岐水 庶桑口安國城 周夷王墓已上皆在縣界
永昌縣西三十里依舊二十三鄉唐儀鳳二年割導江九隴於益州郫縣界置唐昌属益州垂拱二年属彭州長夀三年改為唐昌神龍初復舊名梁開平三年改為歸化縣後唐同光初復舊普天福初為彭山縣後復舊今為永昌縣 九隴山其山連岫盤紆東入縣界 都江水在縣西八里夏書云岷山導江東别為沱李膺記云沱水入都田江入成都田江此水是也
濛陽縣東三十九里舊二十四鄉今十四鄉唐儀鳳二年割九隴雒新都新繁什邡等縣于九隴界濛江之北置故曰濛陽属益州垂拱三年來屬 彌濛水在縣南二百五十步源出九隴縣㟍岐水李膺記云昔有人姓侯兄弟五人住此水側皆武勇家居殷富俗人呼為五侯水 夷王墓在縣西北二十里
漢州
漢州德陽郡今理雒縣土地同益州秦属蜀郡漢属廣漢郡後漢因之兼彭益州領郡國十二理於此晉分廣漢始置新都而州廢宋齊又為廣漢郡隋初郡廢以其地併入蜀唐垂拱三年分益州雒縣等五縣復立漢州天寶元年改為德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漢州按蜀記云益州謂之三蜀廣漢其一也
元領縣五 今四
雒縣 什邡 綿竹 德陽
一縣割出
金堂入懷安軍
州境
東西三百二十二里 南北二百三十四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三千五百三十六里 東至西京三千一百一十六里 東至長安一千二百里 東至梓州二百三十里 南至益州一百里 正西微南至彭州一百里 北至綿州一百八十里 東南至金水縣界六十八里 西南至益州一百里 西北至彭州九隴縣界六十五里 東北至綿州一百八十五里戶
唐開元戶六萬九千五皇朝戶主四萬八千五百一十八客一萬二百六十
風俗
同益州
人物列在益州卷内
土產
紵布 彌牟布 紋綾 芩根鞋 合簟
雒縣三十鄉漢舊縣属廣漢後漢置益州治於雒晉置新都宋齊為廣漢郡垂拱二年置漢州皆治雒縣石亭水李膺益州記云石亭水今入縣界 故雒城
范曄後漢書曰洛城南每遇隂雨常有哭聲聞於府中和帝時陳罷為太守勅縣宰收葬骸骨哭聲遂絶矣君平卜臺豫任記云廣漢郡鴈橋東有嚴君平卜處土臺高數丈 鴈橋李膺記云張任與劉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鴈橋戰敗是此也 犀橋李膺益州記云廣漢郡北一里半有犀橋即白魚水也 銅宫山昔鄧通鑄錢於此 雒水水性剛宜淬刀與信州割溪同雒字元從水漢火德忌水故改雒從隹 七星橋昔秦李氷聞江置七星橋橋各一鐵鎻上應七星故世祖謂吳漢曰安君宜在七星間謂五星日月云 華津水自費陽淫浩城經九隴分為九枝其源出綿竹縣紫巖山是也 湔陽故城漢縣廢城在縣南 西五城宋元嘉九年以舊五城置新都郡復於此置西五城 蜀侯神即蜀侯禪之神
什邡縣北四十里舊二十五鄉今二十三鄉本漢舊縣属廣漢後周為方亭縣唐武德二年改為什邡縣舊置在雍齒城今于城北四十步立縣雍齒即漢什邡侯浽江水在縣東北一十八里源出縣北洛通山李膺
以此水為洛水浽江即石亭水蓋是洛水枝流也漢書地理志章山洛水所出今按洛水發源或洛通山或九隴縣界鹿堂山也 雍齒山在縣南四百步漢書封雍齒國漢書高帝六年封齒為什邡侯至漢元鼎五年以酎金國除也 通洛山在縣西北四十里華陽國志云李氷導洛水於洛通山山有祠古老傳云苻堅有子避難死於洛通山因立祠 羅江水在縣西南二十七里源出彭州九隴縣兩岐下經縣界入雒縣亦名縣江水新婦水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李膺記云南陽郡南七
里有新婦水故老傳云昔有新婦勤於侍奉負汲水遠不辭氷雪泉為之涌出故曰新婦水流合亷江水 雍齒墓在縣南一里李膺記云墓高四丈濶四畝有石麒麟二 南陽郡故城在縣西二十三里李膺記云南陽漢中李雄亂蜀遣李夀盡掠漢川五千餘家流寓於此晉太康元年立郡後三年廢 馬融墓在縣西二十里高三丈漢順帝時馬融為南郡太守死葬於此有碑字已磨滅
綿竹縣北九十五里舊二十鄉今十四鄉漢縣蜀廣漢郡隋開皇三年徙晉熙郡城改為晉熙縣十八年改為孝水縣以境為姜詩泉也大業二年改為綿竹縣唐武德三年属濛州州廢來屬 紫巖山漢志云綿竹縣紫巖山綿水所出 鹿堂山李膺益州記云岸有隙出神泉若詣者精志則泉流奔涌其信道不篤便清源頓竭也 武侯池李膺益州記云東武山有池出白蓴冬夏帶絲肥美為一州最宋元嘉末刺史陸巖常獻文帝勅月一獻周地圖記云是諸葛菜也 遺錦後漢閆憲字孟度為綿竹令邑人夜行得遺錦二十五疋平明送縣憲曰得行遺物是大賜也何為將來曰縣有明府犯此則慙 君平池古老傳云是君平宅陷而成池 庚除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即張道齡二十四化之一也山有二石室天寶七年勅置庚除觀今廢 綿水在縣東北三十里源出當縣紫微山常璩國志云綿水入雒縣東流過資中 姜詩泉并有碑存即詩之宅家在沉鄉母好魚詩至孝感通泉湧舍側每旦輒出鯉魚一雙即此泉也
德陽縣東北五十里依舊十五鄉本漢綿竹縣地後漢分綿竹立德陽周閔帝元年廢唐武德三年分雒縣復置昔魏將鄧艾破蜀將於此 鄧艾平蜀京觀一名平蜀臺以景元四年入蜀破諸葛瞻因築臺以為京觀秦宓宅李膺記云三造亭秦子勅之舊宅也太守夏侯纂三造門故以為名按其宅綿水衝毁僅有餘跡 浮中山在縣北三十里益州記云南隂平鄉東有浮中山母芳春遊人登賞謂之迎春㟠四面斷絶 鹿頭山自綿州羅江縣界迤邐入縣界古老云昔有張鹿頭於此造宅山因以為名 綿竹縣故城在縣北三十五里李膺益州記云石子頭二十里即故綿竹縣城諸葛瞻埋人脚戰處也
永康軍
永康軍今理灌口鎮本彭州導江縣灌口鎮地唐貞觀十年立為鎮静軍管四鄉皇朝乾德三年平蜀四年改為永安軍仍割蜀之青城彭州之導江二縣隸焉太平興國三年改為永康軍
領縣二
青城 導江
軍境
東西六十里 南北一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三千六百二十里 東至西京三千二百里 東至長安二千四百四十里 東至道江一十八里 西至蠶崖關茂州汶川縣界十七里汶川縣二百六里 南至本軍青城縣四十里從青城至蜀州五十五里 北至茂州汶川縣二百二十六里西南至青城縣大面山後水為界 東南至蜀州九十里 東北至九隴縣二百十六里
戶
舊戶載彭蜀二州籍皇朝戶主一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客五千八百五十七
風俗
同益州
人物無
土產
舊貢交梭布 馬鞭 草藥有紫背龍芽 白背龍芽 大鶴仙 小鶴仙
導江縣東十八里二十一鄉本屬都安縣地太康地志云云都安属汶山郡周武帝天和三年廢汶山郡以縣并入益州之郫縣别於灌口置汶山縣唐武德元年改為盤龍縣尋改為導江取禹貢岷山導江之義乃自灌口移于舊邑 玉壘山湔水所出郭璞江賦云玉壘作東别之標是也李膺益州記云在沉黎郡去蜀城南八百里在縣西北二十九里 灌口山在西嶺天彭關李膺益州記云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謂天彭關兩石對立如闕號曰天彭 渃城古都安縣城也 蠶巖闕在縣西北四十七里周武帝天和二年立 天彭山揚雄蜀記云李氷秦時為蜀守渭汶山為天彭關號曰天彭門云云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 盤龍山李膺益州志云山土色黄盤迴有龍形故曰盤龍山 走金山李膺記云堯時洪水民奔於是山而獲金故曰走金通靈山周地圖云上有通靈寺因名之 石□【註】勅
眞切一名門水 都安堰一名湔堰李氷擁江作堋蜀人謂堰為堋 玉女房李膺記云其房鑿山為穴深數十丈中有廊廡堂室屈曲似若神功非人力矣 犍尾堰索橋李氷祠在縣三十三里為蜀太守 望帝祠在縣西二十六里灌口鎮 司馬相如墓在縣東十里青城縣西南四十里十五鄉本漢江源縣地李膺記云齊武帝永明初置齊墓縣周地圖記武帝天和四年改齊墓為青城縣因山為名 青城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道書福地志云上有没溺池有甘露芝草玉匱經曰此第五大洞寶仙九室之天黄帝所奉拜為五岳丈人黄帝刻石拜謁纂書猶存又有石日月象天師立青城治於其中 聖母山在縣西山高二千餘丈周圍三十里南有深洞 傍便山在縣西高下與青城山連接當吐蕃之界豁谷深邃夏積氷雪此山所謂隔中外也大皂水自灌口下縣北流入温江縣界成都記云江水出羊膞山北連接甘松至灌口 三石人蜀志云李氷為三石人在青城縣北立於水中以厭水災 味江水源出青城縣西長樂山下江中有大石高數丈號大坎有小石在下亦高數丈為小坎水美人爭飲之因為名
太平寰宇記卷七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