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六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十五
瀛州
瀛州河間郡今理河間縣禹貢冀州域星分畢宿一度虞舜十二州則為并州之域在周為唐叔所封之邑春秋時屬晉在太行之東又為晉東陽地七國時三家分晉為趙地亦燕趙二國之境秦併天下為邯鄲郡地漢為河間國後漢亦如之魏文帝黄初二年封弟幹為河間王尋改封樂城王晉永嘉亂後地沒苻石後魏太和十一年分定州河間高陽冀州三郡置瀛州以瀛海為名其河間郡自樂城移理于今樂壽縣西一里樂壽亭置城歷高齊及周郡不改隋開皇三年廢郡置瀛州煬帝初州廢為河間郡唐武德四年討平竇建德改為瀛州領河間樂壽景城文安東城豐利六縣五年又置武垣任丘二縣貞觀元年省豐利入文安省武垣入河間割蒲州之高陽鄚故景州之平舒故蠡州之博野清苑五縣來屬又以景城屬滄州景雲二年割鄚任丘文安清苑四縣屬莫州天寶元年改為河間郡乾元元年復為瀛州
元領縣六 今四
河間 束城 高陽 景城
三縣割出
樂壽入海州 博野入深州 平舒入霸州
州境
東西一百七十里 南北七十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五百五十五里 西南取深州路至長安二千一百九十五里 東至滄州一百八十里 南至冀州二百三十里 西至定州二百八十里 北至莫州一百八里東南至德州三百七十里 西南至深州一百五
十里 西北至易州三百里 東北至霸州一百九十里
戶
唐開元領縣六戶九萬八千一十八皇朝領縣四戶一萬八千三百六十四客三千一百
風俗
與冀州同
姓氏無
人物
漢河間獻王劉德景帝子 許詢字元度高陽人有才藻 邢巒河間莫人 劉炫河間人與劉焯讀書十年炫眸子精明視日不眩強記默識左畫方右畫圓口誦目數耳聽五事同舉無有遺失 唐齊映瀛州人 李義府瀛州饒陽人祖為梓州射洪縣丞因家于永泰
土產
絲布 絲 布 人葠 蔓荆子
河間縣舊五十一鄉今九鄉本漢州鄉縣今縣東北四十一里有故州鄉縣城即漢理也漢書云武帝時望氣者云西北有女極貴遂訪之得鉤弋夫人于是邑後漢省州鄉縣為武垣郡地隋開皇三年罷郡武垣縣屬瀛州十六年移武垣縣居其舊城乃于此置河間縣 大蒲淀又名大廣陂在縣西南四十一里水經注云大蒲下導陂溝競奔滹沱是故人因決之謂之百道隘北有浦 滹沱河輿地志云滹沱河在今縣西二十里按河經武垣北後魏太和中刺史王質掘直之楊真改曰清寧河此水常有蛟入五月恒暴變遂為人于岸上與人並行至懸岸處推與俱下 乞活城郡國志云太安中并州刺史東瀛公司馬騰掠胡人萬戶于山東竇生口值險難度恐其有叛不聽入州築此城以居之任自求活晉書云乞活帥陳仵歸晉即此地也 馬頰城秦史蒙恬築以防河水因以名之 故州鄉城在今郡東北四十里古城是也漢為縣理于此後漢省併入武垣故縣 武垣在郡西南三十八里有故城存即秦所置其故城東微北三十里又有一武垣故城時人謂之東武垣城即今郡南二十五里蓋因魏曹公鑿渠引滹沱水遂移西武垣縣城于此置武垣縣開皇三年又移武垣縣理州城此城因廢十六年改武垣為河間縣仍于東武垣故城再置武垣縣大業二年省按隋圖經云河間東武垣城即武帝元封元年巡狩至此望氣者言有異女使訪之得趙氏女兩手拳上自披之即舒因築此城以為禁衛今縣西南樓上有夫人神即鉤弋遺像也三女陵隋圖經云後漢光禄大夫劉鯈與竇武謀誅宦官為曹節等所害三女營葬故曰三女陵也 郯起冢隋圖經云郯起冢闊百餘步長六七里深數丈云晉永嘉四年十月晝昏十日方解冢忽然具成左右方一里牛咸疲汗車皆有土而無轍 鮑叔牙冢在齊桓公城毛萇宅郡人漢時為博士郡有宅冢俱存今號其處
為毛精壘 董永冢漢景帝時孝子卒葬于此 傅咸冢晉之文士葬于此 琴高冢琴高河間人也入涿水三月乘鯉而出衣服不濡
束城縣東北六十五里舊二十一鄉今五鄉本漢束州屬渤海郡續漢書屬河間國今縣東北十四里有束州故城即漢為理所西晉移束州于城南三十五里魏明帝孝昌二年復理漢故城高齊天保七年省隋開皇中置束城縣于今理因束州為名按郡國縣道記云其束城故城今有三重縣城周五六里故州外城周約二十里迄今宛然不改
高陽縣西北七十里舊二十一鄉今三鄉本漢舊縣屬涿郡應劭注云在高河之陽後漢高陽郡領高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十六年又于縣理置滿州大業中廢州唐武德四年又置滿州貞觀初州廢以縣隸瀛州 滹沱河在今縣東北十四里易水今名南易水又名雹水西自易州遂城縣界流入 王尊冢隋圖經云冢原在武垣城東北隅為東郡太守而卒其軀一夜自歸今猶祀之呼為東郡河翁神 蔡仲冢九州要記云漢南陽太守高陽侯蔡仲冢在城北曉厭勝之術其冢至今無狐狸之穴 聖姑祠邢子顒記云聖姑姓郝字女君魏青龍二年四月下旬與鄰採樵於滱徐二水合流之處忽有數婦人從水出皆著連腰裙若今之表衣至女君前曰東海公聘女君為婦故遣相迎因施連茵褥於水中置女君于茵上青衣侍側順流而下其家大小皆走往看涕泣遙望莫能就女君怡然云今幸得為水仙願勿憂憶語訖去漸遙因為立祠桓翊以大臣子為尚書郎試高陽長主簿丁馥白縣有聖姑祠前後守令皆謁而後入翊曰何浮言之甚遂立杖而教曰若視者有罪未經月餘在廳事忽見十餘婦人各持扇從門入謂翊曰古今既殊何相妨害而斷吾路翊性方直教斷更甚未經一旬無病暴卒今水岸上有郝女君招魂葬處時呼為元姬冢亦名聖女陵
景城縣北七十二里舊二十鄉今五鄉漢舊縣屬渤海郡自後魏延昌二年於今縣南二十里徙成平縣來理之隋開皇十八年改成平為景城復漢舊名也唐大中之後割屬瀛州 建成故城在今縣東南三十里漢為縣後漢省故城存 成平故縣城在今縣南二十里成平故城是也後漢屬河間國徙理景城因而荒廢
莫州
莫州文安郡今理鄚州其地歷代所屬與瀛州同漢鄚縣後魏孝昌三年移理阿陵城周武帝宣政元年復還今理唐景雲二年分瀛州屬邑置鄚州割瀛州之鄚任丘文安清苑幽州之歸義等五縣屬焉其年歸義還幽州開元三十年以鄚字類鄭改為莫字天寶元年改為文安郡乾元元年復為莫州
元領縣六 今三
鄚縣 任丘 長豐
二縣割出
文安割入霸州 清苑割入保州
一縣廢
唐興併入鄚縣
州境
東西八十里 南北六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一百里 西南至西京一千四百四十五里 南取瀛州路至長安二千二百九十五里東至大海二百八十里 西至易州野霧山一百
七十里 南至瀛州一百八里 北至涿州一百六十里 又北至幽州二百八十里 東南至滄州二百六十里 西南至定州二百五十里 西北至易州一百九十里 東北至平州八百里
戶
唐開元領縣六戶五萬三千四百【闕】
風俗
與幽州同
土產
蓯蓉 人葠 貢絹
鄚縣舊十六鄉今三鄉本漢舊縣屬涿郡後漢屬河間國唐于此立郡史記云扁鵲此地人也 滹沱水東流經縣南二里至鄚州金口分界東北流入文安縣界易水在縣北二十里俗名掘鯉淀太冲魏都賦云掘鯉之淀蓋節之淵 易京城郡國志郡城在鄚縣西北三十里後漢末公孫瓚築京以自固圍壍十二里以鐵為門諸將家家作樓樓以千計並高五六丈尋為袁紹所攻其樓皆陷沒 藺相如冢在涿州山東即為郡界也涿水出焉東入海昔黄帝戰蚩尤于此山 韓嬰冢輿地志韓嬰燕人漢為常山太傅作詩内外傳 濡水在縣西二十里向東合易水左傳齊侯伐北燕盟于濡上即此是也與易水合 廢鄚縣城在縣東北三里邢子顒三郡記云顓頊所造 高郭故城在縣西南二十六里漢書宣帝封河間獻王子□為高郭侯此城是也滹沱經高郭城南向東流過後稱裹角以水裹其角而過 閭丘臺在縣南十六里漢書閭丘壽王涿郡高陽人也耆老傳云此臺是讀書之處 廢唐興縣在縣西北五十里本漢高陽縣地舊名葛城鄉一名依城唐如意元年析河間縣置武昌縣隸瀛州至神龍初改為唐興縣景雲二年改為鄚州石晉改為宜川縣後復舊周顯德六年併入鄚州
任丘縣南四十三里舊十九鄉今四鄉本漢鄚縣地屬涿郡隋初廢至開皇十六年又置大業末又廢唐武德五年置復舊名屬瀛州景雲中自瀛州隸莫州 狐狸淀在縣西北二十里水經云鄚縣東南隅水有狐狸淀俗名亦謂為掘鯉淀即左太冲魏都賦所云掘鯉之淀也按淀中有蒲柳多葭葦 滱水枯瀆在縣西一里 故阿陵在縣東北二十里阿陵故城是後漢省後魏時曾徙鄚縣理此周武帝宣政元年廢 神臼邢子顒三郡記云縣三十里有一石臼受物一石二斗昔有沙門移之至寺經宿血滿其中乃移歸舊處復淨如人掃今見存 任丘古城在縣南二十六里三郡記漢元始二年巡檢海使中郎將任丘築此城以防海口即以為名至後漢桓帝崩無子太后使校尉竇武詣河間迎靈帝至此朝謁又謂之謁城
長豐縣東六十里舊十鄉今四鄉本秦漢之利豐縣也高齊天保中遂廢至唐開元中於文安縣南三十里復立利豐縣又以縣北有長豐渠遂改名曰長豐仍析文安任丘之鄉以實之今理所是也 長豐渠自縣西南從瀛州束城縣界入城西北與漕河合
太平寰宇記卷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