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八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七
  洺州 貝州
  洺州廣平郡今理永年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宿一度禹貢曰覃懷底績至于衡漳衡漳在今州南肥鄉縣也春秋時為赤狄之地後屬晉左傳宣公十四年晉荀林父敗赤狄于曲梁今州理城也七國時屬趙敬侯始都邯郸至幽王遷為秦所滅秦兼天下是為邯郸郡地漢高帝分置廣平國自漢至晉或為國或為郡永嘉末石勒據有其地石氏滅又屬慕容儁至于暐滅又屬苻堅後慕容垂得山東其城復屬焉周武帝建德六年于郡置洺州以水為名隋大業三年罷州為武安郡唐武德元年又改為洺州領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縣二年陷竇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東道大行臺又置曲州鷄澤二縣五年罷行臺置洺州大總管府管洺衛巖相磁邢趙七州六年罷總管以磁州之武安臨洺肥鄉三縣來屬貞觀元年又以廢磁州之邯郸來屬天寶元年改為廣平郡乾元元年復為洺州永泰之后復以武安邯郸屬磁州會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縣入肥鄉平恩曲周等縣
  元領縣八 今六
  永年 平恩 鷄澤 曲周 臨洺 肥鄉
  二縣割出
  洺水入曲周 清漳入肥鄉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七里 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東京五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七百六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六百二十里 東至天雄軍永濟縣界九十五里 西至磁州武安縣界七十五里 南至相州一百八十五里 北至邢州武安縣界七十五里 北至邢州沙河縣界四百五里 東南至天雄軍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磁州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貝州一百三十里 直北落西至邢州九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七千七百五十皇朝管戶主一萬五千一十三客一萬八千八百九十三
  風俗
  燕趙邯鄲風俗丈夫多悲歌慷慨多弄物為倡優女子多彈弦跕跴隋圖經云今趙氏數百家每有祭祀别設位以祭公孫杵臼及程嬰二氏歷代相傳號曰祀客
  人物
  趙勝趙諸公子也賓數千 毛遂趙勝之舍人也以三寸舌說楚同却秦軍 亷頗趙之良將也勇氣聞於諸侯 藺相如趙人送璧於秦不屈節 李牧北邊良將也匈奴不敢入邊封為武安君 趙奢為馬服君 石奮趙人與四子皆二千石號為萬石君仕孝文時
  土產
  平綢 絁子 油衣 人參 絹
  永年縣舊二十八鄉今只二鄉本漢曲梁縣地屬廣平國後漢屬鉅鹿郡北齊天保七年併曲梁縣入廣平縣隋仁夀元年改廣平為永年縣避煬帝諱也屬武安郡即今縣趙奢救閼與秦軍鼔譟武安屋瓦皆動即此地也 馬服岡史記趙奢為馬服君受封于此地 靈山風土記云靈山因趙武靈王葬其上故曰靈山 鬱山一名紫山出紫石英菖蒲為仙方所尚 榆溪山洺州記云有榆溪水因以名之 王澤嶺趙襄子奔晉陽原過後至于王澤見三人自帶以上可見即此嶺 漳水風土記云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門山西自肥鄉縣界流入趙地記云六國時此水名易水埤蒼及水經云洺水之目不知誰改俗謂山之下地名洺故曰洺水按燕趙記云其分有三易漳為南易 洺水在縣南三里西自臨漳縣流入 鷄澤在縣西南十里春秋同盟于鷄澤今其澤魚鱉菱芡州境所資 廉頗臺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國春秋冉閔遇慕容恪于廉臺十戰皆敗平劉黑闥壘在縣西南十里洺水南唐貞觀四年於壘東置昭福寺寺碑岑文本詞 唐平故城漢于縣廢城在今縣北 干將城洺州記云南有干將城即干將鑄劍并爐池俱存語訛為韓子城 樂毅藺相如冢並在平恩縣東北五十里舊十四鄉今三鄉本漢舊縣屬魏郡宣帝以許廣漢為平恩侯魏屬廣平郡高齊天保七年移在斥漳城今洺水縣是也開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 康臺在縣東五里
  鷄澤縣東北五十里舊十四鄉今三鄉本漢廣平縣地隋開皇于廣平城置鷄澤縣大業二年省唐武德四年重置 洺漳三水在縣東南二十六里合流入東北平鄉縣 沙河即湡水經邑界
  曲周縣東北八十里舊十二鄉今三鄊本漢舊縣屬廣平國酈商為曲周侯後屬鉅鹿郡魏屬魏郡後魏宣武帝改置曲安縣屬廣平郡高齊省郡隋開皇六年復置洺州大業二年省唐武德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 漳水在縣西二十九里 阿難枯渠在縣南四十里 邸閣城水經云衡漳水又北經邸閣西謂此城 巨橋倉紂所積倉尚書發巨橋之粟是也 廢洺水縣在州西五十里本漢斥漳縣屬廣平國漳水經其城下以其斥鹵故曰斥漳隋開皇六年以平恩移入舊地又于此立洺水縣即今縣也以西邊濱洺水為稱唐會昌三年正月併入曲周縣 衡漳故漳俗名阿難渠在西二百步盖魏將李阿難所導故名 董塘陂在縣西北十五里晉龍驤將軍劉牢之北救苻丕追大將軍慕容垂於董塘泉即此陂也 董仲舒祠仲舒廣川人祠在縣東五十九里 嘯父即冀州人也在曲周縣市中補履數十年人奇之不老
  臨洺縣西北五十里舊十二鄉今三鄊本漢易陽縣也屬趙國魏屬魏郡晉屬唐平郡後魏省入邯鄲縣孝文於北中府城復置易陽屬廣平郡今理是也隋開皇六年改易陽為邯鄲縣十年移邯鄲縣理陟鄊在今邯鄲縣界仍于此中府城别置臨洺縣北濱洺水為名屬磁州大業二年割隸洺州 紫山隋圖經云臨洺紫山春秋有紫氣蓊鬱山下有石其上菖蒲一寸九節巖澗有紫石英 狗山在縣西十里山頂石上有狗跡因名唐武德五年太宗親總戎討劉黑闥因此立營 鳴犢冢在縣西南十三里家語曰孔子自衛將至晉至河聞趙簡子殺竇鳴犢舜華遂不去
  肥郷縣東南四十里舊十三鄉今三鄊春秋晉地七國時屬趙今即漢列人及邯鄲蒲縣三邑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邯鄲等縣立肥鄊縣屬廣平郡後魏省入臨漳縣隋開皇十年又置屬磁州十六年割隸洺州 濁漳水上源即清漳也西自相州成安縣界流入 列人故城在縣東北十里漢為縣按汲冢記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鄲取列人即此也漢為廣平國 邯鄲故名栢公城在縣西北十里 肥鄉故城在縣西南二十二里葛渠故城隋圖經云葛渠城俗呼葛鵞城即趙武靈王夫人所築一名夫人城 平原君墓在縣東南七里毛遂墓在縣南七里 廢清漳縣在州東南七十里本漢列人城縣地故城在今肥鄊縣界隋開皇十六年於此置清漳縣以南濱清漳水為名唐會昌三年併入肥鄊 列人堚或曰列人堤縣居其上堚即堤類也後魏孝昌年中有人于此掘得破船仍是杉材尚堪用莫測其由蓋是漳水久積泥淤遂成高岸也
  貝州
  貝州清河郡理清河縣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宿五度春秋之時其地屬晉七國時屬趙秦兼天下為鉅鹿漢高三年韓信出井陘定趙地因分鉅鹿地置清河郡以郡臨清水故號清河理清陽景帝中改為清河國至後漢復為郡永嘉亂後石趙移郡理平晉城即今博州清平縣也苻秦移理武城後魏清河郡及清河縣于漢厝城置自高齊晉城移郡及武城縣于今貝州西北十里故州城其城即漢信城縣理後周建德六年平齊于郡理置貝州郡亦不廢隋開皇三年廢郡以郡所領縣屬州六年移武城縣還於舊理自厝城移清河縣于州郭大業三年罷州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平竇建德復置貝州領清河武城漳南歷亭清陽鄃夏津七縣六年移治所於歷亭八年還于舊治九年以廢宗州之宗城經城來屬又以廢毛之臨清來屬天寶元年改為清河郡乾元元年復改為貝州咸通元年長史鄭仁凱以舊居湫隘移於故州東南十里即今所理晉天福三年改為永清軍節度周顯德元年降為防禦州皇朝復為永清軍節度
  元領縣十 今五
  清河 清陽 武城 漳南 歷亭
  五縣割出
  夏津 臨清 永濟 宗城 經城已上五縣入魏州
  州境
  東西二百四十九里 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六百一十里 西南至西京九百六十里 西南至長安一千八百二十五里 東至博州一百三十里 南至魏州二百一十二里 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 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 東南至博州一百九十里 西南至洺州曲周縣一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冀州九十里 正東微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戶
  唐開元領縣十戶八萬一千四百皇朝五縣主戶一萬六千九百三十四客三千四百七十三
  風俗 與魏州同
  清河姓氏六 崔 張 房 尚 傅 靳
  人物
  崔林字德孺清河東武城人晩成仕魏至司空封安陽侯 王經字彦緯清河人為江夏太守將軍曹爽附絳二十疋令市於吳經不發書棄官歸母以經擅去兵馬杖五十 張華字元宗東武城人父純奇之以為必起吾族 房曠字思遠清河人少神氣英俊苻堅問王猛曰關東多士卿得幾人猛曰二人半堅曰必是申紹韓胤一目房曠曠曾為流矢傷一目傅永後魏為安遠將軍平南長史帝曰上馬能撃賊下馬作露布唯修期耳 張正見清河人年十三獻頌梁簡文深賞之 竇建德清河南漳人代為農夫唐崔龜從清河人相宣宗朝 崔慎由清河武城
  人高祖融弟安潛子胤俱為相 崔圓清河武城人張文瓘貝州武城人相高宗為大理卿時旬日決
  疑四百餘條四子潛魏州刺史沸同州刺史涉衛尉卿洽殿中監時人謂之萬石張家 崔邠貝州武城人兄弟六人官至三品
  土產
  白氊貢 靴氊貢 絲布 絁 絹
  按隋圖經曰清河絹為天下第一
  清河縣舊二十二鄊今四鄊本州之甘泉市地秦為厝【註】翅亦切○縣漢為信城縣屬清河郡後漢桓帝改為甘陵縣故城在今縣西北續漢書州郡志省信城縣屬清河郡按郡國記云隋清陽城内有漢清河王慶陵在今郡東南三十里故厝城是也後漢安帝改名甘陵仍為甘陵國都後國除復為縣晉省於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縣魏又為清河縣并清河郡于故厝城中高齊天保七年又移清河縣于故信城隋開皇六年又移清河縣於州郭即今縣是也 末杯城在縣東北五十里隋圖經云末杯城即十六國時段疾六眷之弟初末杯自據遼西與石勒相持因築此城號曰末杯城 信城故城漢縣後漢併入清河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是也城東南去永濟渠十里唐咸通前郡理于漢信城即此也 故斌強城後魏太和七年于其城置斌強縣屬廣宗郡隋廢 永濟渠東南去縣十里南自汲縣引清淇二水入界近孤女冢元號孤女渠隋煬帝征遼改為永濟俗呼御河 枯上漳渠者濁漳渠也源自上黨城冢記云鄴城北有漳水即鄴郡臨漳是也 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鄴縣界來非濁漳也隋大業制使姚暹疏決從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煬帝征遼囘泛舟于此謂之囘鸞河大業十三年竇建德于廣平郡又疏此水入柳溝遂與永濟合流 鯀堤在縣西三十里自宗城縣來鯀治水時築 廉頗冢在縣界
  清陽縣舊十二鄊今四鄊漢時屬清河郡又為貝丘縣【註】博昌亦有貝丘○古清陽之地故城在今縣東南後漢併入甘陵晉省甘陵于此置清河縣理置清陽縣復漢名至唐永昌元年緣清陽地久積鹹鹵遂西移于永濟渠之東孔橋置開元二十二年又移清陽縣于今州城東永濟渠之西即今邑也古清陽縣城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漢桓帝改為甘陵郡後魏孝昌三年葛榮賊亂以城内有甘陵高大因據陵為堡賊平遂置清陽永昌元年移縣于孔橋此城遂廢 故夏津縣城在縣東南四十里隋開皇六年以縣東有王莽河又名古夏津城相連因以為名 故清河郡城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漢高祖封王吸為清陽侯食邑于此又景帝三年封王子乘為清河王改為清河國並在此城桓帝改為甘陵郡至高齊天保七年移縣於漢信城置今州西北故貝州城是也 故厝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按地理志云屬清河郡王莽改為厝治漢安帝改為甘陵其地先出甘草土人號曰鵲城 古邸閣在縣東二十七里按地理志云趙平原君封東武城為别邑於此築城以貯器械因以名之 甘陵在縣城内漢清河王慶陵即安邑之父也
  武城縣東北四十里舊三十鄊今七鄊七國時趙邑也史記趙平原君勝封東武城即此城也蓋以定襄有武城同屬趙故此加東也漢書地理志東武城縣屬清河郡晉太康年去東字高齊天保七年移理漢信城隋開皇六年復舊理唐調露元年移于今理 弦歌臺在御河北岸 故武城縣在北十里隋區宇圖云夏禹七代孫芸封公子武於此建國後漢光武封濟南安王德為武城侯前秦苻堅封長子為清河王移居武城即此城也唐調露元年移於永濟渠北義王橋西二里今縣外城基是也 孫伏伽墓在縣東北二十里高三丈唐時刑部侍郎
  漳南縣東北一百十里舊十八鄊今三鄊漢東陽縣之地後漢省東陽其地屬廣川後魏太和十八年分廣川置索盧縣其地又屬焉高齊天保七年省索盧縣其地又屬棗強隋開皇六年分棗強縣于今縣東北二十二里置東陽縣十八年改東陽為漳南縣取地居漳水之南為名唐武德七年移於今理 枯漳河在縣北四十里 永濟渠在縣東五十里 界碑在縣西北八里后魏孝文帝太和六年立當鄴正東三百里
  歷亭縣東北一百里舊十七鄊今三鄊本漢屬東陽縣地屬清河郡後漢省東陽縣其地属鄃【註】音輸○自魏及高齊其地屬鄃縣不改按地里志歷縣属信都國在修縣界王莽改為歷寜隋開皇六年于今縣東永濟渠南置歷亭縣屬貝州遙取漢歷縣為名后以其地下濕鹹鹵移就盤河置右歷城西七十里今理是也 東陽故城在縣西十八里漢高祖以張相如為東陽侯 鯀堤在縣東三十五里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