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七
宋 樂史 撰
河北道六
澶州 德清軍 通利軍
澶州今理頓丘縣本漢頓丘縣地在魏之州南當兩河之驛路今縣北古隂安城是也唐武德四年分魏州之頓丘觀城二縣于今理置澶州取古澶淵為名又分置澶水縣至貞觀元年廢澶州以澶水縣依舊属黎州頓丘觀城還魏州大歷七年魏州節度使田承嗣又奏置澶州領頓丘清豐觀城臨黄四縣梁及後唐皆以刺史理之晉天福三年升為防禦州仍自舊州移于此夾河造舟為梁至九年升為鎮寧軍節度漢乾祐元年移就得勝寨故基置周世宗又移于今理皇朝因之
元領縣四 今六
頓丘 觀城 清豐 臨河相州割到 濮陽濮州割到 衛南滑州割到
一縣廢
臨黄入觀城
州境
東西一百八十里 南北一百六十里
四至八到
東南至東京二百五十里 西南至西京六百七十里南至長安一千五百里 東渡河至濮州范縣一百
十里 南渡河至滑州韋成縣一百三十里 西至相州内黄縣七十里 北至魏府一百一十里 東南至曹州一百八十里 西南至衛州二百五十里 北至相州臨河縣八十里 東北至魏府朝城縣九十四里戶
唐開元戶七千三百皇朝戶主一萬九千三百一十七客四千二百二十三
風俗
左氏傳吳季子過衛見蘧伯玉曰衛多君子
人物
京房頓丘人
土產
角弓貢 鳳翮席 出桑白皮 茅香 香附子胡粉貢
頓丘縣舊三十鄉今五鄉本漢舊縣也因縣東北頓丘為名屬東郡故詩曰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即此也舊城在今縣北謂之隂平故城晉為頓丘郡隋屬魏郡唐武德初割屬澶州州廢還魏大歷七年正月勅魏州之頓丘縣又置澶州即今郡理晉天福三年随州移于今理所 秋山在縣西北三十五里山海經云帝嚳葬於秋山隂今陵見存 鮒鰅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今名廣陽山山海經顓頊葬其陽九嬪葬其隂四虵衛之鮒鰅山者盖今廣陽之别名也按郡國志云顓頊所葬俗名青冢山焉 干城郡國志云衛縣有干城詩所謂出宿于干 五孝城孫盛雜語曰五郡孝子中山魏郡鉅鹿趙國人也並少去鄉里孤無父母所託相遇於衛國因結兄弟朝夕相事財積數萬乃於空城見一老母以掃糞為事兄弟並拜為母衛大夫祠在縣北十里戚城東即仲由也左氏傳杜預
注子路為孔悝邑宰今廟在此 泉源祠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故衛詩云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衛女思歸之處也鐵丘在縣西北五里按春秋晉趙鞅納衛太子蒯瞶于戚與鄭戰蒯瞶登鐵丘而望之蒯瞶懼自投於車下杜預云鐵丘名也今縣北十里有蒯瞶臺 孔悝墓在縣北三里春秋云孔悝為衛卿 顓頊陵在縣西北三十里 帝嚳陵在縣西北三十里 王莽河在縣北十里上接清豐縣界下入南樂縣界 金堤在縣北十里上接清豐下入南樂縣界 淇河在縣北五里上接清豐縣下入觀城界觀城縣東北七十里舊二十鄉今八鄉畔觀縣古之觀國左傳曰虞有三苗夏有觀扈國語注曰觀國夏啟子大康之弟所封在衛縣夏衰滅之漢以為縣屬東郡後漢改觀為衛國縣屬東郡隋開皇六年改衛國縣為觀城縣屬衛州唐武德四年以觀城屬澶州州廢還魏大歷初復隸澶州 敦丘在縣南二十里爾雅云一成為敦丘 牧鶴池在縣東五十六里古老相傳衛靈公養鶴之地 委粟城在縣東南六十七里漢書云王翁孺免歸為粟里之老即此地也 衛靈公墓在縣東南四十二里 廢臨黄縣在縣東七十二里本漢觀縣地後漢改觀縣為衛縣置臨黄縣以北臨黄溝為名屬頓丘郡隋屬魏郡唐武德初割屬澶州州廢還魏大歷初又割屬澶 黄河南去縣三十里 盧津關今名高陵津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新臺毛詩序云新臺刺衛宣公也納伋之妻作新臺于河上而要之即此也 黄溝西自觀城縣界流入東有山支出焉亦名為黄溝東南入虎掌溝 魏長賢墓在縣南十五里唐貞觀七年追贈定州刺史即魏徵父也
清豐縣西南五十五里舊十一鄉今四鄊本内黄縣地唐大歷七年割頓丘昌樂之四鄉于清豐店置因以為名 黄河在縣南五十里 古頓丘縣在縣東南十五里後移入澶州此城廢 金堤上源在縣西十五里故老傳云金堤頭上有秦女樓下入頓丘縣界
臨河縣東六十五里舊十二鄉今三鄉古東黎縣也魏孝昌年中分汲郡置黎陽郡領縣三黎陽東黎頓丘此即東黎也齊屬司州周建德十年改司州為相州隋開皇五年郡罷置臨河縣南臨黄河為名唐武德二年重置黎州縣屬焉貞觀十七年廢縣隸相州天祐三年屬魏州天福九年隸澶州 澶淵在縣東南十七里在黎州東北八十里左傳公會諸侯于澶淵 淇河一名王莽河冀州圖云河水西從河内郡界入至黎陽而東北至臨河西十里而至王莽河出焉又東經澶淵東入武陽河南即東郡界 黄河南去縣五里 繁泉土地十三州志澶水在頓丘西南三十里伏流至繁城西南顓頊廟在縣東九里太和四年立在顓頊城皇朝乾德六年修 旄丘在縣西四十步衛詩旄丘責衛伯也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永濟渠在縣西北三十三里自黎陽入界東北入魏州内黄界隋大業六年增修今名御河 廢澶淵縣在縣西十里隋開皇十六年臨河内黄頓丘三縣置澶淵縣南臨澶淵春秋諸侯之卿會于澶淵杜預云澶衛地頓丘西今名繁源唐武德四年以國諱改名澶水貞觀十七年廢入臨河縣 顓頊城在縣東北三里歷代帝紀云顓頊居高陽故曰高陽氏皇甫謐帝王世紀云相土徙商丘本顓頊之墟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左傳云閼伯居商邱祀大火相土因之商主大火故辰為商星于周為衛遷于帝邱杜預云帝顓頊之墟故曰帝邱 古淇水在縣東南五里黄河北岸東經縣界三十五里入清豐縣詩云籊籊竹竿以釣於淇又云瞻彼淇澳緑竹猗猗即此也按山海經云沮洳之山淇水出焉 復關堤在縣三百步黄河岸北衛詩云登彼垝垣以望復關復關即此也 鯀堤在縣西十五里自黎陽入界堯命鯀治水築堤無功其堤即所築也 五女墓高五十尺在縣西北三十里淳于公有五女公卒五女葬之于此漢書刑灋志文帝十三年齊太倉令淳于意犯罪當死公乃嘆曰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其女緹縈隨父至長安上書求入為官婢贖父刑帝感之除肉刑赦淳于之罪後卒五女共葬于此濮陽縣城東門外舊三鄉今五鄊本漢縣也屬濟隂古之昆吾國即帝邱顓頊之墟左傳又曰衛侯夢于北宫見人登昆吾之墟即此邑之地亦衛侯自楚丘遷于此城魏天平三年移濮陽縣于此隋開皇十六年又于顓頊城内置昆吾縣至大業二年改昆吾縣為濮陽縣晉天福四年詔移于澶州之南郭為理所 上宫詩云要我乎上宫即此地也 瓠子口漢武帝塞瓠子河口沈白馬玉璧將軍已下皆負薪在縣西南十七里河津是也重華臺王孫子曰衛靈公坐重華之臺侍御數百隨
珠耀日羅衣從風仲叔圉諫曰昔桀紂行此而亡今君寵妾無乃盛歟靈公乃出宫女百姓大悅焉 衛陽山在縣東南二十里居衛之陽 瑕丘在縣東南三十里廣三丈禮記檀弓云公叔文子升瑕丘蘧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也死則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瑗請前注云二子皆衛大夫 延丘在縣東四十里左傳襄二十九年延陵季子適衛悅蘧伯玉等曰衛多君子未有患焉蓋季憇於此邱 龍淵宫在縣東十里坤元錄云濮陽縣有故龍淵宫俗名瓠子宫漢書河決瓠子漢武起宫于決河之旁又云濮陽縣西南八里有赤龍渦有決口故道蓋古之龍淵宫也非築宫之所 五鹿城在縣南三十里左氏晉伐衛取五鹿即此地也 汲黯墳在縣西南六十里黯濮人也自淮陽太守歸葬于此昆吾臺在顓頊城内高二丈按舊圖經左傳五伯之
霸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是也衛南縣南六十里舊十四鄉今五鄉衛文公自曹邑遷楚丘即此城漢為濮陽縣地隋開皇十六年置楚丘縣屬滑州以曹州有楚縣改名衛南縣此在衛之南垂故以名縣今屬澶州 九里溝在縣北五里源從白馬縣東界入當縣隋開皇六年通 古白馬城在縣西二十里建安五年曹公征東先主奔袁紹曹公擒關某拜為偏將軍紹遣顔良攻劉延于白馬曹公使關撃之關刺良于萬衆之中遂解白馬之圍 故鉏城在縣東十五里左氏后羿自鉏遷于窮石即此也 須城在縣東南二十八里詩云思須與漕註須衛邑也 楚邱城在縣西北四里詩云定之方中作于楚宫城冢記云齊桓公築楚邱之城是此也 成公綏城在縣西南二十里高三丈晉書成公綏晉中書令其先漢東郡人
德清軍
德清軍理陸家店地本舊澶州晉天福三年移澶州于得勝塞乃於舊澶州置頓丘鎮取縣為名至四年晉幸天雒軍改鎮為德清軍開運二年十一月又移德清軍于陸家店置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王莽河在城西南五里 堯堤在城東南五十里 金堤在城東南五里 潛龍院後唐明宗潛龍宅在舊澶州其僧院隨軍移至此
軍境
東西【闕】 南北【闕】
四至八到
南至舊澶州二十五里至澶州七十里 北至南樂二十五里至魏府七十里 東至金堤四里 西至沙河十里 東南至觀城縣三十五里 西南至清豐縣二十里 東北至水北鎮五十里 西北至庫固鎮十五里
戶
皇朝管戶主八千八客三百三十八
土產并在澶州述
通利軍
通利軍理黎陽縣唐屬衛州晉天福中割隸滑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屬澶州端拱元年建為通利軍縣仍屬焉
軍境
東西四十里 南北四十八里
四至八到
南至東京二百三十五里 西至西京六百五十里東至白馬縣隔黄河二十五里 西至衛州衛縣五
十七里 南至白馬縣隔黄河二十七里 北至澶州臨河縣四十三里 東南至白馬縣黄河中心一十五里 東南至衛州衛縣界二十里 東北至澶州臨河縣界二十里 西北至相州湯隂縣界四十五里
戶
皇朝管戶主客一千三百六十
土產
絲 絹 外無藥物
黎陽縣舊八鄉今二鄉本古黎陽之國漢為黎陽縣在黎陽山北其地夾河為分有冀兖二州之域屬魏郡魏置黎州及黎陽郡隋開皇三年州郡俱廢為縣屬魏州唐武德二年重置黎陽縣焉貞觀七年廢縣歸衛州晉天福三年割隸滑州皇朝雍熙四年割屬澶州端拱元年屬通利軍大伾山在縣南七里尚書云至于大伾又名青檀山今黎陽東山劉澄山川記云古黎國也詩云黎侯寓于衛衛以中露泥中二邑處之國名也 枉人山在縣西北三十里俗名上陽三山或云紂殺比干于此山因得名 倉城冀州圖云在縣西南隅袁紹聚糧之所 黎陽鎮故城在縣東南一里古翟遼城也翟遼于此僭號唐朝改為白馬鎮 袁譚故城在縣西南一百步 曹公故城在縣西南一里是曹公攻譚時所築黎陽津在縣東一里五步一名白馬津史記酈食其
說沛公守白馬之津以示諸侯形勝之勢則天下知所歸矣又十六國春秋慕容德率戶四萬三千自鄴將徙滑臺至黎陽津燕魯王遣船迎德會風飄船没魏軍垂至三軍危懼欲保黎陽昏而氷合是夜濟訖旦而魏軍至氷亦消泮若有神助焉德大悅改陽津為天橋津高齊文襄征潁城仍移石濟關于此即造橋焉改名白馬關周又名黎陽關口 桑弘羊墓在今縣西北隅 東離故城本黎侯之居處一名東離狐城隋開皇中置邱縣在鄆城東四十五里故廩邱城是也側近卑濕城居水阜詩云胡為乎泥中蓋黎侯寓居之處
太平寰宇記卷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