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一


  宋 樂史 撰
  關西道七
  耀州
  耀州華原郡今理華原縣本雍州之地在秦為北地郡泥陽富平隸焉後為華原縣漢魏至唐皆為畿甸唐末李茂貞據鳳翔僭行墨制建制耀州仍為義勝軍節度使割同州美原為鼎州以為屬郡温韜為節度使梁貞明元年韜降於梁乃改耀州為崇州義勝軍為静勝軍又改鼎州為裕州依舊以温韜為節度使後唐同光元年改為耀州順義軍并割雍州之富平三原雲陽同官美原以屬焉三年降為團練州周顯德中降為刺史皇朝升為感德軍節度
  元領縣六
  華原 富平 三原 雲陽 同官 美原
  州境
  東西一百九十里 南北一百八十里
  四至八到
  正東偏南至東京一千二百里 正東偏南至西京一百六十里 東至同州一百八十里 西至汾州三水縣界一百二十里 南至永豐軍一百六十里北至坊州一百八十里 東至華州一百八十里西至永興軍涇陽縣界六十七里 東北至坊州
  宜君縣界八十三里 西北至邠州一百八十里戶
  舊戶載雍州皇朝戶主一萬九千八百客六千一百八
  風俗
  與雍州同
  人物
  唐李靖本京兆三原人 田遊巖 韓瑗並三原人柳公綽華原人弟公權
  土產
  栢板出雲陽 啗馬藥出同官 芍藥 石脂 青石出華原
  華原縣四鄉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魏晉皆於其地置北地郡元魏廢帝三年改為通川郡領泥陽縣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宜州六年改泥陽為華原大業二年省宜州縣屬京兆唐垂拱元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又置宜州大定元年廢神龍元年復為華原縣後唐同光初於此置耀州縣屬焉 土門山在縣東南四里水經注云宜水南出土門山西 祋祤故城在縣東北一里漢縣也宣帝神雀二年鳳凰集祋祤城是也 漢步夀宫在縣東北三里漢宣帝於祋祤鳳凰集處得玉寶乃起步夀宫焉 漆水自東北同官縣界來經邑界 沮水自邠州入縣界合漆水入富平石川河 清水谷在縣西三十五里十道志云即鬼谷先生所居也水自雲陽界來 姚萇殿在縣西北十七里晉書萇事苻堅為龍驤將軍從堅子叡討慕容泓為泓所敗叡死堅怒萇懼奔此自稱大單于秦王此殿即萇之所造也
  富平縣南五十里舊四十鄉今十鄉本漢舊縣屬北地郡前漢理在今靈州迴樂縣界後漢移於今寧州彭原縣界晉又移於今縣西南懷德城後魏大統元年自懷德城移於今理周閔帝二年於縣置中華郡隋廢郡縣屬雍州唐開元中又移於義亭城蓋古之鄉亭也後唐同光初割屬耀州 荆山在古雍州境尚書禹貢曰荆岐既旅又曰導汧及岐至於荆山孔注荆在岐山東非荆州之荆山也漢志懷德縣禹貢北條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荆山在馮翊懷德之地有荆山今其山下有荆渠 漆沮水其下亦名石川水西北自宜州華原縣界流入尚書禹貢曰導渭水東至於漆沮一名洛水出馮翊北 懷德故城在今縣西南十一里非漢懷德縣也蓋後漢末及三國時因漢舊名於此立縣為名今有廢城存 直市按三秦記云直市在富平西南十五里即秦文公所創物無二價故以直市為名 天乳山在縣西北二十五里兩峯相對類乳形北鹵川在縣北五里 八公塠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其塠兩畔各有小谷象公字中心有堆因以為名又有萬戶塠黄金塠 雨金堡在縣東南三十里有一泊每有天雨流入似金色俗呼為雨金堡 鹹泉在縣東南五里 鄭白二渠在縣南二十里 魏獻文帝陵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唐中宗定陵在縣西北一十五里龍泉山 魏孝文帝陵後魏武帝陵二陵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後周太祖文帝陵在縣西北一十三里 唐代宗元陵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檀山 唐順宗豐陵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甕金山 唐文宗章陵在縣西北二十里 唐懿宗簡陵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節愍太子陵在縣西北十五里 王翦墓在縣東一十七里 薄昭墓在縣西一十三里薄太后之弟封軹侯 李光弼墓在縣西十里顔魯公為碑 重耳冢在縣東三十里司馬欣墓在縣西二十五里章邯長史降項羽封為塞王
  三原縣正南五十里舊二十四鄉今十四鄉本漢池陽地始因苻堅於嶻嶭山北置三原護軍以地南有酆原西有孟侯原北有白鹿原是為三原【山在今縣西北六十里】後魏太平真君七年罷三原護軍置三原縣屬北地郡明帝孝昌三年蕭寶寅逆亂毛洪賓立義柵捍賊永安元年於此置北雍州俗呼洪賓柵其故城在縣北五十五里又割北地郡之三原縣於此置建忠郡以旌其功隋開皇三年罷郡以縣屬雍州後唐割屬耀州 天齊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西連嶻嶭山 堯門山在縣西北三十二里 嶻嶭山水自雲陽縣界流入一名鬼谷昔蘇張師事鬼谷先生即在此谷中也 太白渠在縣南一里黄白城在縣南十五里後漢李催輔政天子東遷三輔饑歉乃移保黄白城即此地 秦曲梁宫在縣西南十五里黄白城内 永安故城亦名洪賓柵在縣北五十五里即後魏北雍州城是也周地圖記明帝孝昌三年蕭寶寅逆亂關右洪賓立義柵以捍賊永安元年於此置北雍州以洪賓為刺史故俗呼為洪賓柵其年又割北地郡之三原縣於此置建忠郡屬北雍州又按北魏書毛遐洪賓兄也亦有功於魏故肅宗詔曰改三原縣為建忠郡以其兄弟功也孝武永熙元年移北雍州於今宜州仍於城中置永安鎮 唐高祖獻陵在縣東一十八里 唐武宗端陵在縣東十里 唐景宗莊陵在縣西北五里 唐永康陵在縣西十八里 于謹墓在縣北十八里
  雲陽縣西南七十里舊十一鄉今七鄉本漢舊縣亦為美陽縣地方有雲陽宫即秦謂之林光宫漢謂之甘泉宫也亦是匈奴金人祭天之所按地理志云昭帝立此縣屬左馮翊後漢末省縣西北八十里故城即漢理也魏志曰司馬宣王撫慰關中罷縣置撫夷護軍及趙王倫鎮長安復罷護軍後氐羌反又立護軍劉石苻姚因之後魏罷護軍更於今理别置雲陽縣隋因之唐武德元年分雲陽縣仍於縣治南十五里水衝城以安之貞觀元年廢泉州改石門縣為雲陽縣至八年廢雲陽入池陽縣仍改池陽縣為雲陽武后垂拱二年改為永安縣天授二年於雲陽置鼎州以三原涇陽醴泉等四縣屬焉久視元年廢州縣仍隸府焉神龍初復舊為雲陽縣後唐同光初割屬耀州 嶻嶭山在縣東北十里一名慈峩山俗名嵯峩山王褒雲陽宫記東有慈峩山今土人謂之嵯峩頂上有雲起即雨里人以為候昔黄帝鑄鼎於此山 甘泉山一名石鼔原俗云磨石嶺關中記云甘泉宫在甘泉山上按漢書云單于烽候以應甘泉即此山也又有甘泉水經縣北 中山史記云漢武帝獲寶鼎於汾隂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至中山曣㬈有黄雲蓋焉徐廣云關中亦有中山非冀州者也金泉雲陽宫記泉有數穴清澈無底按雍州記云有人飲此泉水見有金色從山照水往取得金故有此名五龍谷泉水經注五龍水出雲陽宫西南 洷水水經注東流歷峽謂之洷浹 冶谷雲陽宫記冶谷去雲陽宫八十里封襌書所謂谷口是也其山出鐵冶鑄之所因以為名入谷便洪潦沸騰飛泉激射兩峯皆峭壁孤豎横盤坑谷懍然凝沍常如八九月中朱明盛暑當晝暫暄凉秋晚候緼袍不煖所謂寒門者也又云入冶谷二十里有一槐樹樹北有泉名曰金泉今按此樹猶存在金泉西南百步谷中今有毛原監 雲陽宫按史記秦始皇二十七年作甘泉前殿築甬道自咸陽屬之關中記林光宫一曰甘泉宫秦所造在今池陽故縣西北甘泉山上周迴十餘里三輔黄圖云甘泉宫漢武帝建元中增廣之周迴十九里漢儀注曰甘泉宫去長安二百里望見長安城黄帝以來圜丘祭天處開山圖曰雲陽先生之墟也中有神書鐵券玉石之記又曰武帝於甘泉宫更置前殿始廣宫室有芝生甘泉殿房内中漢舊儀又云芝有九莖金色緑葉朱實夜有光乃作芝房之歌三輔黄圖曰漢武帝起紫殿雕文刻鏤以玉飾之成帝永始四年行幸甘泉郊秦畤神光降於紫殿今按甘泉谷北岸有古槐樹在故宫之南雲陽宫記甘泉宫北有槐樹今謂玉樹根幹盤峙二三百年木色青葱耆舊相傳咸以為此樹即楊雄甘泉賦所謂玉樹青葱者也 黎園雲陽宫記車箱坂下有黎園一頃樹數百株青翠繁密望之如車蓋 通天臺史記武帝元封二年公孫卿言於帝曰仙人好樓居帝乃使卿持節候神作通天臺漢舊儀云通天臺高三十丈雲雨悉在其下去長安城三百里望見長安城武帝祭天上通天臺舞八歲童男女三百人置祠具招仙人祭天己令人升通天臺以候天仙天神既下見有大流星乃舉烽火而就行宫望拜漢儀注上有承露仙人掌擎玉杯承雲表之露元鳳間臺自毁椽桷皆化為龍鳳隨風雨飛去西京賦云通天訬以竦峙徑百常而莖擢上辬華以交紛下刻陗其若削 鄭國渠按始皇元年韓聞秦好興事欲疲之乃使水工鄭國間說令鑿涇水自仲山西扺瓠口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覺秦欲殺國國曰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為然卒使成渠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關中無凶年命為鄭國渠後至武帝元鼎六年一百三十六歲倪寛為左内史又奏請穿六輔渠以益溉鄭渠旁高卬之田後十六歲趙中大夫白公又奏穿涇水注渭中溉田四千五百餘頃人得其饒而歌之唐永徽六年雍州長史長孫詳奏言往日鄭白渠溉田四萬餘頃今為富啇大賈兢造碾磑止溉一萬許頃於是高宗令分檢渠上碾磑皆毁撤之未幾所毁皆復廣德二年李吉甫之父文獻公為工部侍郎復陳其弊代宗亦命文獻拆去私碾磑七十餘所歲餘文獻出牧常州私制如初至大歷中水利所及纔六千二百餘頃 太白渠漢溝洫志武帝大始二年趙中大夫白公奏穿渠引涇水首起谷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餘因名曰白渠民得其饒 徑路神祠漢志雲陽縣有休屠金人徑路神祠三所音義云匈奴祭天處在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後徙休屠故地郊祀志徑路祠神祭休屠王也 鉤弋陵者漢武帝鉤弋趙婕妤昭帝母也昭帝即位追尊為皇太后發卒二萬人起雲陵邑三千戶列仙傳鉤弋夫人齊人姓趙少好酒病卧六年右手拳飲食少望氣者云東北有貴人推而得之召到姿甚佳武帝披其手得玉鉤而手尋展遂生昭帝後武帝害之及殯尸香一月昭帝即位更葬之棺空但有綵履雲陽宫記鉤弋夫人至甘泉而卒尸香聞十餘里葬雲陽武帝思之為起通靈臺於甘泉宫有一青鳥集臺上往來至宣帝時乃止 漢武帝廟在縣西北一百里 唐宣宗貞陵在縣西北四十里 唐德宗崇陵在縣北一十五里嵯峨山李陵母冢在縣西北一十五里 古石蛇在縣西北
  四十里 流金冶在縣東北十里
  同官縣東北五十里舊六鄉今四鄉本漢祋祤縣地屬左馮翊晉為頻陽地苻堅於祋祤城北置銅官護軍屬北地郡後周除金字作此同字屬宜州隋大業二年省宜州縣屬雍州唐貞觀初又屬宜州十七年州廢還京兆府後唐割屬耀州 白馬山在縣西北 銅官川在縣北五十里水經注銅官水出祋祤東北西南逕同官川謂之銅官水 女華夫人祠在縣北三十里女華山上其山高峯秀出每有大風雷多從華嶽至此故老傳云華嶽女君在此山上因立祠每水旱祈禱有驗焉美原縣正東三十里舊十鄉今四鄉秦漢頻陽縣地舊縣在今縣南三里故城是也因界内頻山取名屬左馮翊本秦厲公置苻秦時置土門護軍後魏太平真君七年割入同官縣景明元年分同官縣置土門縣因頻山有二土門狀如門故曰土門大業二年省義寧二年再置貞觀十七年又省咸亨二年復置仍改為美原縣即今理後唐同光割屬耀州 頻山在今縣西北十一里秦厲公於此山之南置頻陽縣又秦將王翦即此縣人也護鼎按漢書宣帝時扶風美鼎縣民得鼎獻之下
  有司議多以宜薦見宗廟如元陽時故事京兆尹張敞議今鼎出周都之地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旂鸞黼黻琱戈尸臣拜手對揚景命以臣詳之即周賜大臣之鼎不足以見宗廟制曰京兆尹議當 頻陽故城在今縣南三里漢為縣後魏省今廢城存 義林旌義二鄉唐元和三年勅割隸富平縣以奉豐陵 玉女山在縣西三十五里 明月山在縣西北二十里
  乾州
  乾州今理奉天縣本京兆奉天縣唐末李茂貞建為乾州乾寧中以覃王出鎮建為威勝軍割奉天好畤武功盩厔醴泉等五縣以隸焉至莊宗同光年中改為刺史屬鳳翔其武功醴泉二縣還京兆府盩厔入鳳翔只領奉天好畤二縣至明宗天成三年又割好畤還京兆府只領奉天一縣皇朝乾德二年割好畤永夀二縣屬焉
  領縣三
  奉天 好畤 永夀
  州境
  東西八十九里 南北一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四百五十里 東至西京一千三百里 東至長安一百八十里 西至鳳翔一百十八里 南至武功縣五十里 北至邠州一百五十里東南至永興軍平縣七十里 西北至鳳翔府一
  百一十里 西南至永興軍武功縣五十里 東北至永興軍醴泉縣七十里
  戶
  舊戶載京兆府皇朝管戶主七千三百六十九客一千七百五十六
  風俗
  與長安同
  土產元無
  奉天縣舊十九鄉今六鄉本漢醴泉縣地唐光宅元年以高宗乾陵在縣西北一十三里武后分醴泉始平好畤武功新平郡之永夀五縣之地以置此額奉陵寢屬京兆府因名奉天至建中初有術士桑道茂請城奉天其後朱泚反車駕幸焉興元元年升為赤縣乾寧中置乾州於此今為果下郡 莫谷水在州西北從永夀縣麻亭嶺流入至縣界西南流入武功 甘泉在州東北從永夀縣温秀嶺流至縣界却入醴泉合涇河 乾陵唐高宗皇帝與則天同一陵在州西北五里 靖陵唐僖宗皇帝陵在州東北一十里與乾陵相隔豹谷 陸賈墓在州東北二十里岑陽甘雨兩河西原 妲己墓在州西五里莫谷河西半崖波内 好畤故城在州東岑陽鄉一十五里 五味坡在邑界 梁山即禹貢云壺口治梁及岐又古公亶父踰梁山至於岐下及秦立梁山宫皆此山也
  好畤縣西北三十五里舊七鄉今三鄉本漢舊縣畤者神明所依止也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泰畤以郊上帝諸神祠皆聚焉後漢省故縣在今縣東南四十三里奉天縣界好畤故城是也晉元康中復於漢好畤縣城東南二里再置好畤縣周建德三年併入莫西縣隋開皇十八年又改莫西縣為好畤大業三年省唐武德二年分醴泉縣置因漢舊名屬雍州三年改屬稷州貞觀元年廢稷州縣仍屬舊二十一年移於廢上宜縣置即今理也其上宜縣隋開皇十八年廢後唐同光中割好畤屬鳳翔長興元年却還京兆皇朝乾德四年割屬乾州 梁山史記周本紀曰古公亶父去豳渡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即此是 岐下秦有盜繆公馬於此而食繆公飲之酒與野人相接 梁山宫史記秦始皇三十五年幸梁山宫即此也 莫谷水經縣界 蘇武冢在縣東三十里今里名守節焉 武亭河自鳳翔麟遊縣界流過當縣入武功縣界 石門山在縣西美川鄉一十五里 明月山在縣西一十五里與鳳翔扶風縣分界
  永夀縣西六十里舊十一鄉今六鄉蓋豳國之地公劉之居漢為漆縣地後魏大統十四年於今縣北廣夀原上置廣夀縣周大象元年改為永夀隋開皇三年省入新平唐武德二年又分新平縣南界於今縣北永夀原西置縣因原立名屬邠州四年又南移於義豐塠置貞觀二年又南移於今理神龍三年割屬京兆府景龍元年復屬邠州興元元年又南移於順義店皇朝乾德中割屬乾州 高泉山在今縣北三十里酈道元水經注甘泉即高泉山也 温修山一名温秀山開山圖云温修山實三陽山也謂之温秀蓋習俗相訛耳 永夀原名廣夀原避隋煬帝諱改為永夀原在縣西北 莫谷水其源出高泉山名安陽泉南流歷莫谷改名莫谷水後魏於水西制縣因名莫西縣也 南故城後魏時所築在縣北據山其東西南三面險絶實控禦之地齊難故城齊難即姚興將名也屯軍築壘在今縣西其南西北三面一如南豳之險 莫營關後魏所置在縣西南 涇水自新平縣界流入醴泉苑在縣東北十里并宫並周所立後廢唐貞觀四年置醴泉監兼置屯五所隸司農寺


  太平寰宇記卷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