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四
宋 樂史 撰
河南道二十四
密州
密州高密郡今理諸城禹貢青州之域星分婁宿一度兼得徐州之地禹貢青州嵎夷既畧濰淄其道海濱廣斥註曰嵎夷地名濰淄二水復其故道海濱復其斥鹵也按今州舉海之濱又得嵎夷之地濰水出今州壤莒縣界之維山又禹貢徐州惟土五色皆出莒縣境姑暮故城兼青徐之地也青州界于春秋時為莒魯所并莊公二十九年城諸及防按今州理即魯之諸城也戰國時屬齊漢之地十六年分齊立膠國都高密國后漢此國屬青州晉太康元年立東莞郡屬徐州后魏延昌中復置高密郡永安二年分青州立膠州取膠水為名也隋開皇三年罷郡縣屬膠州五年改膠州為密州取境中密水為名大業三年罷密州改為高密郡隋氏陷于賊寇唐武德五年水東底定改置密州領諸城安丘高密三縣貞觀八年省莒州以莒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高密郡乾元元年復為密州皇朝為順化軍節度
元領縣四
諸城 安丘 莒縣 高密
州境
東西三百六十一里 南北三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
西至東京一千五百里 西至西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西至長安二千七百四十五里 東至大海一百六十里 南至海州三百八十四里 西至沂州三百七十里 北至青州三百三十里 東南至海州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沂州一百六十里 西北至青州一百六十里 東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
戶
唐開元戶二萬八千二百九十二皇朝戶主一萬四千五十二客二萬二千二百一十六
風俗與青州同
姓氏【闕】
人物
公冶長 鄭崇皆高密人 鄭玄 臧榮緒東莞莒人號被褐先生隱居京口以宣尼庚子日生其日陳五經拜之括東西晉為一書
土產
細布 牛黄 海蛤出瑯琊臺常以三月候海潮上下方採已上並舊貢 絁布
諸城縣舊十七鄉今六鄉本漢東武縣屬瑯琊郡樂府章所謂東武吟者也后漢屬瑯琊國晉屬東莞郡后魏屬高密郡隋開皇三年罷郡屬膠州五年改膠州為密州縣仍屬焉十八年改東武為諸城縣西三十里漢故諸縣城為名大業三年罷密州為高密郡縣仍屬焉瑯琊山在縣東南百四十里秦本紀始皇二十六年南登瑯琊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瑯琊臺下復十二歲作瑯琊臺立石刻頌秦德臺基層層高三丈在瑯琊城東南十五里臺下種衆果上有始皇碑碑上有六百字可識餘多剥落李斯書臺上有神泉至靈人即之立竭漢武亦嘗登之 四時祠水經註瑯琊臺上有神廟在齊八祠中封禪書曰八神四時主祠瑯琊漢志瑯琊有四時主祠是也 膠山一名五努山膠水之所出今郡東南九十里 徐山三齊記始皇令術士徐福入海求不死藥于萊方丈山而福將童男女二千人于此山集會而去因曰徐山 大朱山在州東南一百八十里隣海岸上有秦長城迹存郡國志云晉永嘉末陳仲舉入此山石室中學道因仙去 柴阜齊記云柴阜榛莽森然去柴阜即邴原所葬之處 蘆水出縣東南盧山亦名文臺水齊記云武城盧水側有勝火木方俗多為鋌子燒之成炭而不灰東方朔云不灰之木即此也 膠水漢志註云膠水平自東渡入海註水經云膠水出五努山北經祝茲縣故城 古齊長城在今縣南四十里東南至海迤邐上大朱山起盡州南界二百五十里今古跡依約而存史記曰齊有清濟濁河足以為固長城巨防足以為塞 秦瑯琊郡故城在今縣東南一百六十里古城是也曹魏省并東武后魏復置高齊又省按其城約周十餘里東枕大海吳越春秋曰越王句踐二十五年從瑯琊立觀臺周迴七里以望東海死士八千戈船三百艘居頃之以聽賢下士為名使人于本客迎允常之喪欲徙葬瑯琊允常冢中生風沙石飛射人不可近越王曰先君是不欲移乃止按郡國縣道記云句踐本理會稽蓋因會諸侯于河權于此觀望經旬時不應都此吳越春秋所說近於誕謬 秦黔陬故城左傳云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來朝即此地也漢為縣廢城在今縣東北按郡國縣道記云黔陬秦所置在今郡東北一百一十里東陬故城是也古价國后自此移縣于膠水西去故城三十里時人謂之東西二城其西黔城在州東北九十五里高齊天保七年省地志并修書又以西城為前漢縣東城為后漢縣蓋誤 漢諸城漢舊縣西南三十里即春秋時魯邑故諸城左氏經季孫行父城諸及鄆高齊天保十年省 横縣漢縣漢志註云故山文台水所出東南至東武入淮水即今蘆水也原出蘆山其故城在盧山之北盧水之側今無城址 海在縣東一百五十里南接莒縣北接高密縣界 百尺水原出東南五努山之西麓水經註曰高密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名然俗所謂百尺水者蓋密水也東北經高密故城南十里蓄以為塘方二十餘里古所謂高密之南都也溉田萬頃散流下注夷安澤 縣理東南百三十里濱海有鹵澤九所皆海潮侵蕩久成鹹土以土煮鹽歲收其利 州理中城后魏莊帝永安二年築以置膠州開皇五年改置密州大業三年改置高密郡並理其中外城即漢東武縣也齊道里記曰東武縣本有東武山三日晝昏山移在會稽山隂縣今猶有東武里 百尺陂在縣東南三十四里中多菱蓮雈蒲水族生焉百姓取給 濰水故堰在縣東北四十六里蓄以為塘方二十餘里溉田萬頃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澤今堰存焉 介葛盧墓在縣東北百里 公冶長墓在縣西北五十里 常山晏氏齊記云祈雨常應故曰常山
安丘縣西北一百二十里依舊四鄉古根牟國城漢為安丘縣屬北海郡后漢屬北海國有築丘亭故莒渠丘公所居也晉屬東莞郡宋屬南平昌郡后魏屬膠州高齊文宣帝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分昌安縣于牟鄉城置牟山縣牟鄉城即根牟國也大業二年省昌安縣改牟山縣為安丘縣取漢舊名三年移于漢平昌城内唐武德六年移于今理乾元二年改為輔唐縣梁開平二年改為安丘縣后唐改為輔唐縣晉天福七年改為膠西縣避國諱今復為安丘縣 鐵山崔琰述初賦序云琰聞北鄭徵君者名儒善訓遂往造焉涉淄水歷杞焉過杞郊之水登鐵山以望高密 慈阜晏氏齊記云營陵城南四十里有慈阜魏奉常王修葬於此俗以叔治之孝故此丘以慈表稱 安昌城今縣外城是也漢平昌故城在縣南六十里漢書云文帝十六年以
齊悼惠王子平昌侯卬為膠西王此即卬所封侯處高齊省 郚城今在縣西南六十里古郚城即春秋所謂遷記郱鄑郚註曰朱虛縣東南郚城是也漢為郚縣后魏於此置平昌郡高齊天寶七年郡廢改為瑯琊縣隋大業二年改郚城縣末年廢 石泉故城在今縣西南六十里漢為縣后漢省併入昌安有濰水在故城西隅淳于故城漢縣廢城在今縣東齊廢 龍臺城三齊
畧記曰平昌城内有臺高六丈臺上有井井與荆水通失物于井或得于荆水有神龍出入其中故名龍臺城缾漢縣屬瑯琊武帝封蓄州靖王子成為侯舊地理
書皆失其所在今縣南界與郚城相近 成鄉漢縣后省按郡國縣道記云北海有成鄉王莽改曰石樂此城鄉王莽改曰順城即明二成鄉所理各別舊地理書並不載所在在今邑北界與北海成鄉犬牙相接 牟山在縣西南十三里牟村取名于此 劉山在縣西南六十里上有壘劉裕平燕之日停車此山因以為名焉濰水南自高密縣界流入去縣二十里 漢安丘縣城在縣西南十二里即莒渠丘邑也漢以為安丘縣 浯水堰二齊畧記曰昔者堰浯水南入荆水灌田數萬頃今尚有餘堰而稻田畦畛存焉 漢王章墓在縣西南六十里章為京兆尹劾奏大將軍王鳳下獄死 漢孫嵩墓在縣南四十里后漢書嵩字賓石趙岐逃難自匿姓名賣餅海北市中嵩見岐察非常人呼與之共載岐懼失色嵩曰視子非賣餅者不有重怨即亡命乎我北海孫賓石闔門百口勢能相救濟遂以岐歸先入白母曰出行乃得死友藏複壁中岐得出薦嵩為青州刺史魏管寧墓在縣西十二里寧字幼安東莞朱虚人也
自黄初至青龍末徵命十至輿服四錫俱不應命 邴原墓在縣北五十里原朱虚人也 王修墓在縣西四十七里修北海營陵人也
莒縣西南一百九十里元三鄉故莒子國也地理志曰周武王封少昊之后嬴姓茲輿于莒始都計在今高密縣東南四十里春秋時徙于莒隱公二年經書莒人入向註曰今城陽莒縣也至莒子朱居渠丘號渠丘公成八年晉使申公巫臣如吳假道于莒與渠丘公立于池上巫臣曰城已惡公曰僻陋在夷其孰以我為虞巫臣曰勇夫重閉況國乎九年冬十一月楚子重自陳伐莒圍渠丘城惡衆潰奔莒戊申楚入渠丘楚又圍莒城亦惡庚申莒潰楚遂入鄆註曰鄆莒邑也莒自初封傳三十世為楚簡王所滅后屬齊史記曰齊湣王為燕師所敗惟莒即墨二城不下漢為莒縣地理志莒縣屬城陽國漢文帝二年封朱虚侯章為城陽王都莒魏明帝以為城陽郡莒縣屬焉而城陽郡徙理東武晉太康十年割莒縣入東莞郡惠帝自東莞移理莒城南康録曰慕容德以尚書潘聰為徐州刺史鎮莒城又以桓遵為徐州刺史亦理此宋武侵伐遵舉城降之㝷又屬宋后魏亦以莒縣屬東莞郡高齊文宣帝罷東莞郡以莒東莞二縣屬東安郡隋開皇三年廢郡莒縣屬莒州大業二年罷莒州以莒縣屬瑯琊郡唐武德五年重置莒州縣屬焉貞觀八年廢莒州以縣屬密州 濰山在縣東北三十八里濰水源出北山 焦原在縣南三十六里俗名横山尸子曰莒有焦原者廣尋常五百步臨百仞之溪莒國莫敢近者莒勇士登焉漢志謂之峥嶸谷俗曰青泥衖兩峽峻立如衖故云又列子云伯昏瞀人登高山臨百仞之淵即指此 大海在縣東八十里 沭水經縣東三里南流入臨沂縣界 濰水原出縣東北濰山去縣八十三里東北流入諸縣界禹貢濰淄其道淮南子云濰水出覆舟山皆濰山之異名 縣理在莒國故城中三里並悉崇峻惟南開一門城方十二里郭周四十餘里尸子曰莒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攻齊守嶮全國烈女傳曰齊人杞梁殖襲莒戰死其妻將赴道逢齊侯將弔之妻曰如殖死有罪君何辱命焉如殖無罪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弔公旋車弔諸室妻乃哭于城下七日而城崩故琴操曰殖死妻援琴歌曰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離哀哉皇天既而城為之隳即此城也 漢曲海縣城在縣東北六十里屬瑯琊郡有鹽官博物志曰此地有東莒鄉東莒東太公望所出也袁宏後漢記曰瑯琊呂母之子為縣長所殺乃沽酒多買刀兵少年隨其所乏而與之聚衆數百人母自號將軍攻縣長殺之以其首祭子墓其后號曰赤眉王莽末兵亂之興由此始也今東海縣有呂母囤即舊屯集之所 漢姑幕城在縣東北百六十里故蒲姑氏之國周成王時蒲姑與四國作亂周公滅之以封太公漢以為縣屬瑯琊郡姑幕縣東有五色土王者封建諸侯隨方授之即禹貢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是也按今青州博昌縣界亦有蒲姑城未詳孰是 故曹公城在縣南七十二里昔魏太祖征陶謙拔五城畧地東海于此築城 向城春秋時向邑古城在今縣南七十五里 故高鄉城漢縣在今縣東南七十三里晉永嘉后廢 靈門按郡國縣道記云在今縣西南六十里當沂水縣東北一百里有巨平山在山北浯水側近即漢志註云靈門有壺山浯水所出其山一名巨平山一名浯山一名高原山浯水源出此山東北至密州北流入濰其故城今無址 箕漢宣帝封城陽荒王子文為侯即此邑后漢省併東莞據郡國縣道記引漢志云濰水北至昌都入海又許慎說文呂忱字林並云濰水出瑯琊箕屋山入海又水經云濰水出瑯琊箕縣東今按箕山在今縣北八十里箕縣蓋因山為名今故城在縣東北一百餘里其山在濰水之西是也 裨漢志註云夜頭水經裨南至海又輿地志云向水南至海夜頭向水蓋異名舊地理書皆失其所在其裨蓋在今縣南七十里故向城 高廣漢縣宣帝封城陽荒王子勳為侯其地蓋在今縣南界已無城迹 新山漢縣漢志註云侯國其地在今縣界 毗山漢縣元帝封城陽荒王子根為侯漢志註云縣有折泉水北至幕入淮舊地理書並失其所在蓋今縣東北分流水之北有涓水源其涓水即古折泉水也
高密縣東北一百二十里依舊二鄉漢舊縣也即春秋時晏平仲所食之邑地理志高密故齊地文帝十六年分齊立膠西國封齊悼惠王子迎為膠西王都高密蓋取縣界密水為名也宣帝本始元年更名高密國后漢以高密屬北海郡又世祖封鄧禹為高密侯宋孝武併北海后屬高密郡高齊文宣帝省高密縣隋開皇中于今縣東南二十里復置高密縣屬密州大業三年罷密州為高密郡縣仍屬焉 大海在縣東南六十里 濰水在縣西南自諸城縣界流入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于此信為萬餘囊盛沙以遏濰水引軍擊之信偽退且追之信決水大至且軍没不得渡遂斬龍且水去縣四十里又西北海縣界 縣里漢夷縣城之東南外城即夷安城也史記曰晏嬰齊之萊夷維人也漢以為夷安縣屬高密國故城在縣西南四十里紀子帛莒子盟于密註曰密莒邑也漢以為高密縣 龍且城在縣西南五十里楚將龍且所築也 鄭玄墓在縣西北十里玄此縣人也高士傳曰袁紹屯兵官渡請玄隨營不得帶病至魏郡元城病篤卒葬于劇東後以墓壞歸葬礪阜郡守以下縗絰者千餘人礪阜在高密城西北五十里唐貞觀十一年詔去墓面十步禁樵採焉 膠水在縣東三十里 夷安澤在縣北二十里東西百餘里灌田萬頃民尤賴之是多豪富 故柜城漢縣后省在今縣西南二十里故柜城俗亦謂之王城有柜艾水其水東入海城因名 計斤城今縣東南四十里即左氏傳所謂介根城莒始封于此后徙于莒城漢以為計斤縣屬瑯琊郡有鹽官即今根城也 高陽故城漢縣漢書成帝封淮陽憲王孫並為侯今高密縣西北三十四里有高陽故城是也一名膠陽亭蓋漢之高陽縣舊理 故稻城漢書武帝封孝王子定為侯舊地理志書皆失其所在今縣西南故濰水堰之側昔漢朝于此立堰造塘溉稻谷數千頃縣因以為名后漢省 萬疋梁郡國志高密縣西有鄭玄宅亦曰鄭城玄后移葬于礪阜墓側有稻田十萬頃斷水造魚梁歲收億萬號萬疋梁 廢高陽縣在縣西北四十三里齊天保七年置隋開皇十六年于東界為時水縣大業九年因賊破今為高陽村 廢膠西縣在縣東二十里隋開皇十六年置大業九年因賊廢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