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三
宋 樂史 撰
河南道二十三
沂州
沂州瑯琊郡今理臨沂縣禹貢徐州之域星分奎宿六度春秋時為齊地秦兼天下以其地置瑯琊郡因山以為名也漢因之地理志曰瑯琊郡秦置高帝以屬齊高后七年立營陵侯劉澤為瑯琊王文帝元年徙澤為燕王以瑯琊歸齊更為郡領縣凡五十一後漢以為瑯琊國以皇子京為瑯琊王前瑯琊郡理在今密州諸城縣是也后漢領縣十三京徙都開陽今臨沂縣界開陽故城是也后益為十七縣六縣在峴山北十一縣在峴山南也晉武帝咸寧三年改封東莞王伸為瑯琊王薨子恭王觀嗣薨子睿嗣建武元年睿為晉王王即位于江東是為東晉元帝于郡城東北隅置發干戍以南軍鎮之自永嘉之後瑯琊陷于故寇元地尋又沒于後魏莊帝永安二年置北徐州瑯琊帝于丹陽江乘縣界別立南瑯琊郡至宋武得河南屬焉周武帝宣政元年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東臨沂水因以名之大業三年改為瑯琊郡十三年亂離郡為徐圓朗所陷唐武德四年征徐圓朗置沂州領臨沂費顓臾三縣又置蘭山臨沐昌樂三縣六年省蘭山臨沐昌樂三縣入臨沂貞觀元年省顓臾入費縣其年省鄫州以承縣來屬八年又省莒州以新泰沂水二縣來屬天寶元年改為瑯琊郡乾元元年復為沂州
元領縣五
臨沂 沂水 費縣 承縣 新泰
州境
東南三百里 南北三百七十五里
四至八到
西至東京一千里 西至西京一千四百十五里西至長安二千二百七十五里 東南至海州二百三十里 西至兖州三百八十里 東南至泗州下邳縣二百七十七里 北至青州四百五十里 西至徐州三百五十里 東北至密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淄州五百三十里
戶
唐開元戶三萬七千四百皇朝戶主一萬五千九百二客二萬六千九十六
風俗與密州同
姓氏
瑯琊郡六姓 王 顔 諸葛 惠 暢 符人物
匡衡東海人 樂毅 疏廣東海蘭陵人與兄子受俱為太子師傅乞骸骨羣公祖送東都門 王吉瑯琊臯虞人為昌邑中尉與貢禹為友世稱王陽在位貢禹彈冠 貢禹為光禄大夫 管仲齊相瑯琊人丞相諸葛亮瑯琊陽都人 王導瑯琊臨沂人晉
丞相 顔延之 王僧達 王儉 王融 王素往東陽隱山中聞蚿蟲聲遂為蚿賦以自況 王簡棲撰頭陀寺碑 王丘為黄門侍郎 已上並瑯琊人顔之推 顔杲卿攝常山太守禄山反城陷大罵
而死皆瑯琊臨沂人
土產
紫石英 貢黄銀 絹 綿
臨沂縣依舊二鄉本漢舊縣也屬東海郡東臨沂水因以為名后漢改屬瑯琊國晉屬瑯琊郡后魏改屬郯郡高齊省隋開皇十六年于今縣理東二十六里故郈城復置臨沂縣屬沂州大業三年改為瑯琊郡縣仍屬焉唐武德四年改郡為州縣仍舊隸 羽山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尚書殛鯀于羽山注曰羽山東裔也左傳曰鄭子產聘于晉平公有疾韓宣子逆客私焉曰寡君寢疾于今三月矣並走羣望有加而無瘳今夢黄熊入于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于羽山其神化為黄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韓子祀夏郊平公乃間地理志曰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今按山高四里周迴八里山之東南與海州朐山縣分界 沂水東北自沂城縣界流入經縣東去縣一里又西南流入下邳縣界 温湯水源出縣東北湯阜下三泉並導名為一池其沸如湯 州理城后魏北徐州城也莊帝永安二年築北徐州理之周武帝改為沂州至今不改郈城在縣東三十六里左傳定十年叔孫州仇帥師
圍郈郈叔孫氏邑也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臨沂縣大業三年移臨沂縣于州理此城遂廢 襄賁城漢襄賁縣也屬東海郡后漢獻帝封劉虞為襄賁侯改屬瑯琊郡 漢即丘縣城在縣理東南五十里春秋之祝丘也桓公五年城祝丘是也祝輿即齊魯之音也其實一焉漢為即丘縣屬東海郡至高齊省 漢開陽縣城在縣北十五里即春秋鄅國祝融之後䢵姓也昭十八年邾人入鄅註曰今瑯琊開陽縣也春秋又曰季孫斯叔孫州仇城啟陽即開陽也漢以避景帝諱故為開陽后漢瑯琊王京徙都開陽漢官儀曰洛陽城南面東第一門門始成夜有一柱來止樓上開陽縣上言南門一柱飛去即此城門柱也 王僧辯城在縣東北五十里梁將王僧辯屯兵于此 永嘉故臺在縣理西南二里故老言瑯琊王睿永嘉中所築 王導故居在縣東北三十八里臨沂故城南三里導字茂弘瑯琊臨沂人為元帝丞相薨于江東此蓋其本宅也 鯀墓在縣東南百里按左傳鯀死其神化為黄熊入于羽淵未詳得有墓否晉王祥墓在縣東北五十里祥字休徵臨沂人也沂水縣西北二百里依舊二鄉本漢東筦縣即春秋莒魯所爭之鄆邑也文公十二年左氏經季孫行父帥師城諸及鄆杜註鄆莒魯所爭者城陽姑幕縣南有員亭員即鄆也俗變其字耳十三州志曰有東南二鄆魯昭公所居者為西鄆在兖州東平郡是也莒與魯所爭為東鄆即此縣是也后魏孝文帝于此置新泰縣隋開皇四年改為東安縣十六年又于古蓋城別置東安縣而此改名沂水縣 沂山在縣北百二十四里周禮青州其鎮沂山郊祀志曰公玉帶曰黄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黄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后不死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即沂山也山之東北四里又有五壇是宋武北伐南燕于此立壇以祭五帝處也 穆陵山在縣北一百九十里左傳僖四年管仲曰昔召康公賜我先君履南至于穆陵伏琛齊記曰昔賜履南至于穆陵者泰山南龜山北穆陵山是也 大峴山在縣北九十里西接小泰山連岡至歷山城谷相屬東至海一千里宋書高祖北伐慕容超其大將公孫五樓說超宜斷據大峴刈除粟苗堅壁清野以待之超不從曰但當引令過峴我以鐵騎踐之不憂不破也豈有豫芟苗稼先自蹙弱耶高祖既入峴舉手指天曰吾事濟矣伍緝之從征記曰大峴去半城八十里真度山十五里崖坎稍曲石徑幽危四岳三塗不是過也山高三里周迴四十二里 雹山在縣西北二十八里大山記曰雹山出紫石英好者内朗外明表裏映徹若雹狀故名雹山今猶充貢苑記曰爆山出紫石英魏地形志發干縣有岣山今猶出紫石英好者歲貢焉 螳螂山在縣北百九十二里水經曰螳螂水出魯山今按此山與大小二魯山連接前則平野彌望清流縈帶南面有穴若門直入二十里可容方駕遊之清曠非復人境也西與新泰縣分界 沭水出縣南北沂山南職方氏青州其浸沂沭在縣北七十里又東南入于泗水 巨□水亦名巨蔑水源出縣西北沂山其水北流經朱虚故城西宋書曰高祖北伐慕容超既入峴臨胊有巨蔑水去城四十里超告公孫五樓曰急往據之晉軍得水則難擊也于是宋前鋒龍驤將軍孟龍符奔往爭之即此水也 縣理城本漢東莞縣城也南燕于此置 團城鎮去東安郡三十里城圓因名團城隋開皇十六年于此置沂水縣漢蓋縣城在城西北八十里本齊邑漢景帝以縣封
王皇后兄信為蓋侯后漢屬泰山郡隋開皇十六年于此城置東安縣屬莒州后廢入沂水縣 古長城在縣北九十五里東南起自宿州莒縣界西北二百五十里至淄州縣界史記曰齊有長城巨防以為塞是也 魏曹嵩墓在縣南北二十五里魏志曰太祖父嵩避地瑯琊為徐州刺史陶謙所殺遂葬于此
費縣西北九十里舊十三鄉今三鄉古費國也春秋隱元年傳曰費伯師城郎后為季氏之邑僖元年傳曰公賜季友汶陽之田及費論語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至漢為費縣屬東海郡后漢為侯國屬泰山郡晉屬瑯琊國宋屬瑯琊郡自漢費縣移理祊城后漢孝文大和二十年又自枋城移費縣理于今縣城北四十里陽口山隋開皇三年復自陽口山移入祊城今縣理是也自宋至隋皆屬瑯琊郡大業十三年為賊藩所破唐武德四年復置屬沂州 蒙山在縣西北八十里高士傳老萊子隱居蒙山之陽以莞葭為牆蒿為室岐木為牀蓍艾為席飲水食菽墾山播殖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楚王親駕至其門王去有頃其妻戴畚挾薪而至問車跡之多答以楚王妻曰妾聞可食以酒食者可隨以鞭捶可授以官禄者可隨以鈇鉞先生受人官禄為人所制妾不能為人所制也投畚而去老萊追之遂相從于江南劉芳徐州記曰後漢承官躬稼于蒙山其山高四十里長六十九里今縣北與新泰縣分為此界 東蒙山在縣西北七十五里在蒙山之東故曰東蒙論語今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漷水源出縣西南蓮青山下左氏襄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今按水發源自山下東北流又析而西南流入徐州滕縣界 縣理中城后魏孝文太和二十年築以置費周迴二十里外城即故祊城也隱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註曰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瑯琊費縣東南后移理薛固周移陽口山南隋又移入祊城 故費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古費伯國也后為季氏邑 故顓臾城在縣西北八十里顓臾風姓伏羲之後論語季氏將伐顓臾魯附庸也 南城在縣南九十里史記齊威王使檀子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為寇是也 武城左傳襄公十九年城武城杜註泰山南武城是也 南城山後漢書鄭玄漢末遭黄巾之難客于徐州今孝經序鄭氏所作其序云僕避難于南城山栖遲巖石之下念昔先人餘暇述夫子之志而註孝經蓋康成胤孫所作也今西上可二里許有石室焉周迴五丈俗云鄭康成註孝經于此
承縣西南一百八十五里舊九鄉今四鄉本漢舊縣春秋時鄫國也地理志承縣屬東海郡后漢不改晉惠帝分東海之蘭陵承戚合鄉昌慮五縣置蘭陵郡理承城按此前承縣理今縣西一里漢承縣故城是也開皇三年罷郡承縣屬徐州十六年置鄫州以承縣屬焉大業二年省鄫州及承縣仍移蘭陵置于廢鄫州城中屬徐州大業十三年縣為山賊左君衛所破唐武德四年又于此置鄫州取隋舊名又改蘭陵縣為承縣貞觀六年廢鄫州縣屬沂州縣西北有承水因名 君山一名抱犢山在縣北六十里述征記曰承縣君山即抱犢山壁立干仞頂寛而有水此山去海三百里天氣澄清宛然在目山上有池周迴五丈深可三四尺春冬水旱未嘗有減若漸汚穢則竭潔誠禱請則生上有精盧每有修定僧居焉上有地頃餘昔有隱遁者抱一犢于其上墾種故以名山漢名樓山魏號仙臺高九里周迴四十五里 魯鄉山一名季山在縣東北七十里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馬不食粟魯人思其遺惠為之立廟山因名 承治水出縣西北六十里方山之東王莽改承縣為承治故水有此名西去縣一里又南流入下邳縣縣理城即隋州鄫城也開皇十六年置大業初廢武德四年重置貞觀中廢 故鄫城在縣東八十里僖十四年鄫子來朝註曰瑯琊鄫縣也又襄六年莒人滅鄫后屬楚漢為繒縣屬東安郡晉屬瑯琊國隋開皇十六年分承立鄫城縣屬鄫州大業省入蘭陵縣唐武德又置鄫城縣貞觀廢 蘭陵縣城在縣東六十里史記曰荀卿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因家焉十三州志曰蘭陵故魯次室邑其后楚取之改為蘭陵縣漢因之烈女傳曰魯次室女倚柱而嘆曰君老太子幼諸女笑之次氏女曰君老必愚太子幼必悖愚悖之間其亂必生竟如其言次室即此也 偪陽城左氏襄十年公會諸侯于祖遂㓕偪陽杜註偪陽妘姓之國今彭城傅陽漢為傅陽縣也晉悼公㓕之以與宋楚宣王㓕宋改曰傅陽漢為傅陽縣 郳城魯莊公五年郳犂來來朝附庸國也楚荀卿墓在縣東六十二里 漢匡衡墓在縣西北四里衡字稚圭東海承人也 漢疏廣墓在縣東四十里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 疏受墓在縣東四十二里蕭望之墓在縣東五十里 劉靈墓在縣東北二十里左丘明墓在縣東北七十里 王肅墓在縣東南二
百里
新泰縣西北二百六十三里舊一鄉今三鄉春秋時魯平陽邑也宣八年城平陽杜註曰今太山有平陽漢為東平陽縣屬太山郡按河東有平陽縣故此為東也後漢省魏復立平陽晉武帝太始中改為新泰縣屬太山郡后屬東安郡記曰舊名平陽太始中鎮南將軍羊祜此縣人也表改為新泰縣屬太山郡晉惠帝割屬東安宋因之后魏屬東太山郡周齊不改隋開皇四年屬莒州大業二年廢莒州以縣屬沂州唐武德五年又屬莒州貞觀八年省莒州縣屬沂州 蒙山在縣東南八十八里書曰蒙羽其藝詩曰奄有龜蒙皆謂此山也已具費縣 具山在縣東三十八里 嶅山在縣東十一里左傳曰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不以山川先君獻武廢二山註具敖也獻公名具武公名敖更以其鄉名山是也 艾山一名臨樂山在縣東北三十里沂水之所出也 障山在縣東八十里山上之東側有巨坑焉東西十丈南北五十丈其中出硝石石腦炬火等石居人常採為貨 青沙峴在縣北十里伍緝之從征記青沙峴玄圃城十里木皆櫨杏草多微䊾 委粟山伏琛齊地記云委粟山孤立如聚粟也
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