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河南道六淄青节度使郓州兖州青州齐州郓州,东平。大都督府开元户三万三千三百八十九。乡六十二。元和户今为淄青节度使理所。
管州十二:郓州,兖州,青州,齐州,曹州、濮州、密州,海州,沂州,莱州,淄州,登州。
县七十三。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时属宋,即鲁附庸须句音劬。国,太昊之後,风姓。
《左传》“公伐邾,取须名。”战国时,其地属魏。秦为薛郡地,在汉为东平国,属兖州。後汉封皇子苍是为宪王。宋及後魏,并为东平郡。周宣帝於此置鲁州,寻废。隋分兖州万安县置郓州,大业三年罢州,为东平郡。隋乱陷贼,武德五年讨平徐圆朗,於今郓城县置郓州,为总管府。本理郓城,贞观八年,以下湿移理须昌。贞元三年,为都督府。
州境:东西一百八十七里。南北二百六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二十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六十五里。东北至齐州二百八十里。东南至兖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曹州三百三十里。北渡河至博州一百八十里。
贡、赋:开元贡:绢十五匹。赋:绵,绢。
管县十:东平,须昌,阳,寿张,卢,东阿,郓城,钜野,平阴,中都。
东平县,望。郭下。古宿国,《左传》曰“公及宋人盟于宿”,是也。两汉为无盐地。後齐於此置须昌县,属东平郡,县理无盐城。隋别置须昌县,属郓州,改须昌县为宿城县。贞元三年,移於州理,改为东平县。
须昌县,望。郭下。本汉旧县,属东(平)〔郡〕,故须句国。按此前须昌县,在今县东南三十二里,须昌故城是也。隋改须昌为宿城县,更立须昌县於今理,属郓州,县在州南四十五步。
济水,南自郓城县界流入,去县西二里。
州理故须句城,《左传》:“任、宿、须句、颛臾,皆风姓也。”注曰:“须句虽别国,而削弱不能自通,为鲁私属,若颛臾之比也。”
无盐故城,在县东三十六里。古宿国也。《列女传》曰:“无盐有丑女,名宿瘤,齐宣王善之,立为夫人。”即此县女也。
清水石桥,在县西三里。隋仁寿元年造,石作华巧,与赵州石桥相埒,长四千五百尺。
东平思王宇墓,在县东四十九里。汉东平思王宇,宣帝子,後薨,葬於此。
其冢松柏皆西靡,王奢侈,生葬所爱幸者,守冢者尝闻号呼,数年後乃不复闻声。
阳县,上。东南至州七十五里。本汉须昌县地,隋於此置阳县,取东阿县界阳亭为名也,属济州。天宝十三年,济州为河所陷没,以县属郓州。
黄河,在县北十二里。
故伏城,在县东南二里。盖伏生所居,因名之。
寿张县,紧。东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寿良县也,属东郡。後汉光武以叔父名良改曰寿张,属东平国。隋开皇三年罢郡,属济州。十六年,割属郓州。武德四年属寿州,五年废寿州,属郓州。
梁山,在县南三十五里。《汉书》曰“孝王北猎梁山”,是也。
寿州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隋末百姓筑以为堡,武德四年,於此置寿州。
吕母,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後汉东海吕母合众於此。兖州人谓城实中曰。
音直加反。
卢县,紧。东南至州一百里。本汉旧县也,属泰山郡,都尉理之,济北王所都。後汉卢县属济北国。宋属济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济州。大业三年复为济北郡。武德四年,讨平王世充,复为济州。按济州理高敖城,高,苦高反。敖,音敖。本秦东郡之茌平县地,其城西临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移理河北博州界,事具博州。宋元嘉二十年,宁朔将军王玄谟前锋入河北,平高敖,立戍守之。都督刘义恭,以沙城不堪守,召玄谟毁城而还。後更城之。後魏略得河南,置镇守。泰常八年,於此置济州。至天宝十三载,州为河所陷,废。
高敖津,在县北一里。後魏於此置关,名济州关,隋末废。
刘公桥,架济水,在县东二十七里。宋武帝伐燕过此造桥,故俗呼为刘公桥,隋末废,贞观元年重造,长十二丈,阔一丈二尺。
东阿县,紧。南至州五十里。本汉旧县也。春秋时齐之柯地,《左传》曰:“公会齐侯盟于柯。”注曰:“此柯今济北东阿,齐之柯邑,犹祝阿也。”《汉志》东阿县属东郡,都尉理。晋属济北国。隋开皇三年属济州,天宝十三载济州废,县属郓州。
鱼山,一名吾山,在县东南二十里。《瓠子歌》曰:“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怫郁兮迫冬日。”即此山也。曹子建每登此山,有终焉之志,及亡,葬於山下。
城山,在县东三十二里。黄石公出一编书与张良曰:“後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城山下,黄石即我也。”是其处焉。
东阿故城,在县西二十里。汉东阿县城也,晋太康後省。《魏志》程昱谓范令靳允曰:“曹使君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谓此城也。《水经注》曰:“东阿大井巨若轮,深七八丈,每岁取此井水煮胶入贡,《本草》所谓阿胶也。”
阳亭,县东南四十二里。《左传》齐桓公会诸侯於阳,是也。
项羽墓,在县东二十七里。初,羽为鲁公,羽死後鲁犹为楚守,汉王示以羽首,鲁乃降。羽死,乃以公礼葬於此。
郓城县,紧。东北至州一百里。本汉寿良县地。《左传》曰:“晋人执季文子於苕丘,还待於郓。”按古郓城,即今县是也。後汉及魏皆为寿张县地。隋开皇四年改为万安县,十六年於此置郓城县。贞观八年,移郓州於须昌县,郓城依旧。
黎丘,在县西四十五里。春秋时黎侯寓於卫,因以为名。黎之臣子讽其君归国,作诗曰“胡为乎泥中?”盖恶其卑湿也。
钜野县,望。西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属山阳郡。钜野泽,在县东五里,即鲁西狩获麟处,武德四年,於此置麟州,以是获麟之地,故以为名。五年,废麟州,以县属郓州。
获麟堆,在县东十二里。《春秋》哀公十四年《经》曰:“西狩获麟。”
大野泽,一名钜野,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馀里。《尔雅》十薮,鲁有大野,西狩获麟於此泽。
蚩尤墓,在县东北九里。今山阳钜野县,有蚩尤肩髀冢。按黄帝杀蚩尤於涿鹿之野,身体异处,故别葬焉。
平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淝城县地,属泰山郡。古肥子国。
隋开皇十四年,於今县西北二十八里置榆山县,大业二年移於今理,仍改名平阴,属济州。天宝十三载,州废,县割隶郓州。
黄河,去县十里。
平阴故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
故长城,首起县北二十九里,齐氵昏王所筑。苏代谓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足以为塞”是也。
陶山,在县东三十五里。范蠡葬处。
左丘明墓,在县东南五十五里。
中都县,上。西北至州一百里。本鲁国邑也,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礼记》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由中都宰为司寇。”故城在今县西三十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汉,以其地为东平陆县,属东平国。齐高帝改平陆县为乐平县,隋复改乐平为平陆县,属兖州。天宝元年改为中都,割属郓州,今隶兖州。
汶水,北去县二十四里,又北入须昌县界。
桓水,在县西八十里。晋桓温进军,北次金乡,凿钜野三百里以通舟运,自清水入河。以是桓所凿,故曰桓水,亦曰桓河。
兖州,鲁郡。中都督府。开元户六万七千三百九十七。元和户乡一百三十三。
《禹贡》兖州之域,兼得徐州之地。春秋时为鲁国。按:武王即位,封周公於少昊之墟曲阜之地,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武王崩,又相成王。其子伯禽,乃就封之鲁,自伯禽至顷公三十四君,为楚考烈王所灭。六国时地属楚,秦灭楚以鲁为薛郡。汉高后时,更为鲁国。後汉仍为鲁国。兖州所理不恒,献帝初平三年移兖州理济阴之鄄城,以魏太祖曹操为兖州牧,魏仍移兖州理东郡之廪丘,晋不改。永嘉之後,陷於石勒。北州流入南渡,成帝立南兖州,寄理京口。宋武帝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後又属魏。宋文帝元嘉八年理广陵,二十八年理盱眙,三十年复理广陵。隋大业元年,於兖州置都督府,二年改为鲁州,三年改为鲁郡,十三年为贼徐圆朗所据。武德五年,讨平圆朗,改鲁郡置兖州,贞观十四年,改置都督府。谨按:《禹贡》导氵允水东流为济,截河南渡,东与菏泽、汶水会,又东北入於海。兖州在济、河之,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非其境。
至周置兖州,始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於海,则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後所说,皆旧名。
州境:东南三百三十一里。南北三百五十三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一千八百九十五里。西南至东都九百八十里。西南至宋州四百里。东至沂州三百八十里。西至曹州三百七十里。西北至郓州一百九十里。
东南至徐州三百四十里。正北微东至齐州二百三十里。
贡、赋:开元贡:镜花绫二十匹,防风二十斤,紫石英二十五两。赋:绫,绢,绵。
管县十一:瑕丘,金乡,鱼台,邹,龚丘,乾封,莱芜,曲阜,泗水,任城,中都。
瑕丘县,上。郭下。本汉县,属山阳郡。即鲁之负瑕邑也,《左传》曰:“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宋元嘉十三年立兖州,理瑕丘城。而瑕丘无县,至隋文帝割邹县汶阳平原三县界立瑕丘县,属兖州。
洙水,东去县二十三里。
泗水,东自曲阜县界流入,与洙水合。
淮王神通营,在瑕丘故城中,武德五年平贼徐圆朗,屯兵之处也。又有管国公任环、薛国公长孙顺德、原国公史万宝垒,列营相次,各周回五里。
尧祠,在县东南七里,洙水之西。
金乡县,望。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汉东纟昏县也,属山阳郡。即古之纟昏国城,《左传》曰:“夏桀为仍之会,有纟昏叛之。”《陈留风俗传》曰:“东纟昏县者,故阳武户牖乡,汉丞相陈平即此乡人也。”後汉於今兖州任城县西南七十五里置金乡县,盖因穿山得金,故曰金乡,属山阳郡。武德四年,於此置金州,五年废为戴州,贞观中废戴州,县属兖州。
昌邑故城,在县西北四十二里。其中城周十馀里,外城周三十馀里。中有铁柱,出地数尺。汉景帝三年,吴、楚、赵、胶西,济南、川、胶东七国俱反,天子命条侯周亚夫将三十六将军击吴、楚,亚夫至淮阳,问父客邓都尉策安出?
客曰:“莫若此兵东北,壁昌邑,以梁委吴。将军深沟高垒,使轻兵绝淮、泗口,塞吴饷道,吴、梁相弊,乃以全制其极,破吴必矣。”条侯从之。吴楚以正月起,三月皆破灭,即此城也。
鲁台县,上。东北至州一百九十里。本汉方与县,属山阳郡。高齐文宣帝废。
隋开皇十六年复置方与县,属戴州。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县属兖州。宝应元年改为鱼台县,因县北有鲁君观鱼台,故名。
县理城,即汉方与城也。
菏水,即济水也,一名五丈沟,西自金乡县界流入,去县十里,又东南流合泗水。泗水东北自任城县界流入,经县东与菏水合,又东流入徐州沛县界。
观鱼台,即武唐亭也,在县北十三里。《春秋》隐公五年“公矢鱼於棠”,是也。
泰山府君祠,在县西十二里。
邹县,上。本汉驺县地,故邾国,鲁之附庸,鲁穆公改邾为邹,因邹山以为名。隋大业二年改兖州为鲁州,三年罢鲁州为鲁郡,县皆属焉。武德五年罢,县属兖州。按:邾国之地,陆终之子曹姓所封,即今邹县是也。今黄州地亦为陆终之後所封,盖陆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峄山,一名邹山,在县南二十二里。《禹贡》曰“峄阳孤桐”,即此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观礼於鲁,刻石於峄山。晋建武初,兖州寄理山上。洛阳倾覆,郗鉴获归,州乡人士并宗附之,遂共推鉴为主,与千馀家避难於峄山。中宗假鉴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邹山。後为石勒所侵逼,鉴率文武自峄山奔下邳。
凫山,在县东南三十八里。《诗》曰“保有凫、峄,遂荒徐宅”,即此山也。
龚丘县,中。南至州五十里。本汉宁阳县之地,属泰山郡,後汉改属东平国。
高齐文宣帝移置平原县於汉宁阳县城北十七里,今县理也。隋以此县与德州平原县同名,以县东南二十里有龚丘城,遂改为龚丘县,属兖州。
青石山,在县西三十里。後魏有青石山祠,即谓此也。其山都是一大石耳,发地杰立,高四十馀丈,周回三里。上有石池二所,东西行列,有类人工,冬夏澄清,初无耗溢,祈雨辄应,故今古祀之。
故汶阳城,在县东北五十四里。其城侧土田沃壤,故鲁号汶阳之田,谓此地也。
乾封县,上。西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齐之博邑,延陵季子齐,子死,葬於嬴、博之。至汉武帝封禅,分嬴、博二县立奉高县,以奉泰山之祀。後魏改博县为博平,隋开皇十七年改博平为博城县。乾封元年,高宗封岳,析长安以置乾封,长安元年废,乃於岱山下改博城县为乾封县,属兖州。
泰山,一曰岱宗,在县西北三十里。
社首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
高里山,亦曰蒿里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徂徕山,亦曰尤来山,《诗》曰:“徂徕之松。”後汉赤眉渠帅樊崇保守此山,自号尤来山老。
汶水,源出县东北原山,西南流经县理南,去县三里。又有北汶、嬴汶、柴汶、牟汶、浯汶,《述征记》曰:“泰山郡水皆名汶。”按:今县界凡有五汶,皆源别而流同也。
岳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泰山之南。《郡国志》庙前有柏树,汉武帝所种,赤眉贼斫一树,见血乃止,有岳令掌之。开元十三年冬,玄宗登封泰山。登封之夕,凝氛昏晦,迅风激烈,皇帝出齐宫,露立以请,及明清霁,旗幡不摇。事毕至山下,日光重轮又抱戴,明耀五色。千官称贺,其日大赦,以灵丘昭感,封泰山神为天齐王。
莱芜县,中。西南至州二百六十里。本汉县也,故城在今淄州东南六十里。
齐灵公灭莱,莱人流播,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後汉范史曾为此县长,百姓歌其清俭,曰:“甑中生尘范史,釜中生鱼范莱芜。”至晋废,後魏移古嬴县於此。贞观元年废入博城县。至长安四年又於废嬴县置莱芜县,取汉旧名也,属兖州。
韶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山出铁,汉置铁官,至今鼓铸不绝。
曲阜县,上。西北至州四十五里。本汉鲁县,即春秋时鲁国,伯禽所都。其地即古炎帝之墟也。自後或为鲁国,或为鲁郡,而县属焉。高齐文宣帝省鲁郡,仍於鲁城置任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仍移汶阳县理此,属兖州。十六年,改汶阳县为曲阜县。
防山,在县东二十五里。《礼记》曰“孔子既得合葬於防”,即此是也。
寿丘,在县东北六里。皇甫谧以为黄帝生於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
曲阜,在县理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今按:季子台及大庭氏库及县理城,并在其上。
洙、泗二水,东自泗水县界流入,又西南流经县北,分为二流,水侧有一城,为二水之分会也,南为泗水,北为洙水。二水之,即夫子领徒之所居也。
沂水,亦名雩水,源出县东南八里。
泽,俗名连泉泽,在县东九里。鲁僖公牧马之地,《诗》曰“牡马,在之野”,是也。
阙里,在县西南三里鲁城中,北去洙水百馀步。
两观,在县东南五十步。定公二年“雉门及两观灾”,即《家语》孔子戮少正卯之处。
矍相圃,在县西三里鲁城中。
孔子墓,在县西北三里鲁城之北。
灵光殿,鲁王所造,在鲁城内。案《文选》,汉景帝子名馀,封为鲁王,好理宫室,而建此殿。遭王莽乱,宫室被焚,建章皆隳坏,而灵光殿岿然独存。
泗水县,上。西南至州一百里。汉卞县之地,即春秋之虚丁地。隋分汶阳县於此城置泗水县,属兖州。
尼丘山,在县南五十里。叔梁纥祷尼丘山而生孔子。
梁父山,在县北八十里,西接徂徕山。《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七十二家。”
龟山,在县东北七十五里。《诗》曰“奄有龟蒙”,定公十年《左传》曰“齐人来归龟阴之田”,是也。
泗水,源出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四泉俱导,因以为名。
盗泉,源出县东北高径山之阴。《淮南子》曰:“孔子不饮盗泉之水。”
漏泽,在县东七十里。此泽漏穴有五,皆方丈馀,深二丈以上。其泽每春夏积水,秋冬漏竭。将漏之时,居人知之,不过三日,漏水俱尽,先以竹木作薄篱围之,水族山积也。
菟裘故城,在县北五十五里。鲁隐公曰:“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任城县,紧。东至州七十六里。本汉旧县,属东平国。古任国,太昊之後,风姓也。僖公二十一年《左传》曰:“任、宿、须句,皆风姓也。”注曰:“任,今任城县也。”《魏志》曰文帝封鄢陵侯彰为任城王。齐天保七年,移高平郡於此,任城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高平郡,属兖州。
承注山,在县东南七十六里。女娲生处,按今山下有女娲庙。
桓公沟,源出县理西四十里萌山之下。宋武帝《北征记》曰:“桓公宣武,以太和四年率众平赵、魏时,遣冠军将军毛彪生凿此沟,号曰桓公沟。於今四十九年矣,沟已填塞,公遣宁朔将军朱超更凿石通之。”
女娲陵,在县东南三十九里。
魏王粲墓,在县南五十二里。
青州,北海。望。开元户五万五千一百三十一。乡一百二。
古少昊氏之墟,《禹贡》青州之地。舜时以青州越海辽远,分为营州。禹复置九州。武王克商,封师尚父於齐营丘。周成王少时,命太公曰:“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穆陵山,在今琅邪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属县也。五侯九伯,实得征之。”至二十九代,为田和所篡。和子孙强盛,与燕、赵、韩、魏、楚俱称王,五世至建,为秦所灭,分齐地置齐、琅邪二郡。
汉元年冬,更为临淄,项羽立田都为王,都临淄。其年四月,田荣击都,都走楚,荣自立为王。十二月,楚击荣,荣走平原,项羽立田假为王。荣弟横击假,假走楚,楚立田广为王。三年,韩信杀广,汉立韩信为齐王。五年,信徙王楚。六年,以胶东等七十馀城封皇子肥为齐王,传国至厉王昌,国除。武帝复封次子闳为齐王。後国除,遂以齐为郡,领县十二,理临淄。後汉改齐郡为齐国。曹魏明帝封子芳为齐王,寻即帝位。晋武帝以弟攸为王,子ぁ嗣,永嘉末陷於石勒。其後南燕慕容德建都於此,至慕容超,宋武帝伐克之,以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魏将慕容白曜所陷,遂入後魏。隋大业三年,罢州为北海郡,领县十。隋乱陷贼,武德二年,海岱平定,改为青州,置总管府。
州境:东西二百七十里。南北三百四十四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四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五百五十五里。东北至莱州三百四十五里。南至沂州四百五十里。东至密州三百三十里。西北至棣州三百二十〔三〕里。
贡、赋:开元贡:仙文绫,枣,糖,海物。赋:绵,绢。
管县七:益都,临淄,千乘,临朐,北海,寿光,博昌。
益都县,望。郭下。本汉广固县地,魏於今寿光县南十里益都城置益都县,属齐国。宋及後魏属齐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青州。
淄水,西去县五十五里。
广固城,在县西四里。晋永嘉五年,东莱牟平人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固,故谓之广固。初,南燕慕容德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东秦,土方二千里,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阻峻,足为帝王之都。”德从之。及义熙五年,宋武帝征慕容超於广固也,城侧有五龙口,险阻难攻,兵力疲弊,河人玄文说裕曰:“昔赵攻曹嶷,望风者以为渑水带城,非可攻拔;若塞五龙口,城当必陷。石季龙从之,嶷请降。後五日,大雨震雷,复开,徙舟峄阳。冉闵之乱,段龛据之,慕容恪饱围数月,不克,又塞五龙口,龛遂降。後无几,又震开之。今旧基犹存,宜谨修筑”。裕从之。超及城中男女,皆患脚弱,病者大半,超遂出奔,为晋所擒。
临淄县,紧。南至州四十里。古营丘之地,吕望所封,齐之都也。太公後二十九代康公,为田和所灭。和立为齐侯,後後王,五代至王建为秦所灭。秦立为县,城临淄水,故曰临淄。自汉至後魏,并属齐郡。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移高阳县理此,改为临淄县,属青州。
社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名愚公山,有愚公谷,在山之阴。
牛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昔齐景公游牛山,北望而叹曰:“美哉国乎!迸而无死,将何去此?”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太公、丁鲍之乐也,君何与於此哉!”
营丘,在县北百步外城中。《尔雅》曰:“水出其前经其左,曰营丘。”今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曰营丘。
葵丘,在县西北二十里。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即此也。
县理即古临淄城也,汉齐郡亦理於此。苏秦说齐王曰:“临淄城中七万户,户不下三人,即二十一万人。”又燕王谓苏代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汉书》田肯曰:“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悬隔千里,持戟百万,齐得十二焉。此东西秦也,非子弟勿王。”汉六年,封皇子肥为齐王,尽得故齐地,人能齐言者悉与之。
齐雪宫故址,在县东北六里。《晏子春秋》所谓齐侯见晏子於雪宫也。
天齐池,在县东南十五里。《封禅书》曰:“齐之所以为齐者,以天齐池也。”
齐桓公墓,在县南二十三里鼎足山上。贞观十一年诏致祭,禁二十步内不令樵苏。
管仲墓,在县南二十三里。
晏婴墓,在县东北三里。贞观十一年,诏十五步并禁樵苏。
千乘县,上。东南至州八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千乘郡,有盐官。後汉和帝永元七年,改千乘郡为乐安国,千乘县仍属焉。武德二年,於此置乘州,八年废乘州,千乘依旧属青州。千乘者,以齐景公有马千驷,畋於青丘,今县北有青丘县,因以为名。
淄水,南去县三十八里。
临朐县,上。北至州四十里。本汉县也,属齐郡。东有朐山,因以为名。隋开皇六年,改为逢山县,属青州取县西逢山为名。大业二年,又改为临朐县。
朐山,在县东南二里。
逢山,在县西二十二里。
破车岘,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按:岘高七十丈,周回二十里,道径险恶,因名破车岘。
北海县,紧。西北至州一百三十里。本汉平寿县地,属北海郡。隋开皇三年罢郡,置下密县於废郡中,属青州。十六年,又於此置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
大业二年废潍州,仍改下密县为北海县。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二十里。《禹贡》“海、岱惟青州”。今按:海,东接莱州,西接寿光县界。
潍水,南去县五十五里。
胶水,东去县八十五里,与莱州胶水县中分为界。
公孙弘墓,在县西。
寿光县,紧。西南至州七十里。本汉旧县也,属北海郡。後汉改属乐安国。
宋省寿光县。隋开皇六年,於县北一里博昌故城置寿光县,属青州。武行署一年属乘州,八年废乘州,还属青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一十里。东接北海县界,西接博昌县界。
淄、渑二水,西自千乘县界流入,去县四十里。
博昌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旧县,属千乘郡。昌水其势平博,故曰博昌。後汉以千乘郡为乐安国,博昌县仍属焉。晋、宋、後魏并同。高齐省,移乐陵县今县东十二里乐陵故城。理此,属乐安郡。隋开皇三年罢郡,乐陵县属青州,十六年改为博昌县。
济水,北去县百步,又东北流入海。
海浦,在县东北二百八十里。即济水东流入海之处,水口谓之海浦。
蒲姑故城,在县东北六十里。齐旧都也。
齐州,齐郡。上。开元户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七。
《禹贡》兖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属齐国,秦并天下为齐郡。汉分齐郡立济南国,今州即济南国之历城县理也。景帝三年为济南郡,理东平陵,属青州。晋永嘉之後,郡移理历城,即今州理是也。後为石勒所据,慕容氏亦有其地,义熙五年,刘裕平之。宋元嘉九年,分青州立冀州,理历城。後魏将慕容白曜攻下历城,後文帝改冀州为齐州,与济南郡并理。隋开皇三年罢郡,以所领县属齐州。
大业三年罢州,为齐郡。隋末陷於寇贼,武德元年海、岱平定,罢郡复州。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二里。南北一百四十二里。
八到:西南至上都二千一百五里。西南至东都一千二百里。东至淄州一百九十里。西渡河至博州二百九十里。东北渡河至棣州三百五十里。正南微西至兖州三百三十里。正北微西至德州二百四十五里。
贡、赋:开元贡:丝,葛。赋:绵,绢。
管县九:历城,全节,章丘,亭山,临邑,临济,长清,丰齐,禹城。
历城县,上。郭下。古齐历下,城对历山之下。汉为历城县,属济南国。晋属济南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齐州。
华不注山,一名华山,在县东北十五里。齐、晋战于鞍,齐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
州理城,古历下城也。《左传》晋平公伐齐,战于历。《汉书》郦食其说齐王田广,罢历下军守备,韩信度平原袭破历下,因入临淄。《述征记》曰:“历城到营城三十里。自城以东,水イ漫数十里,南则迫山,实为险固也。”
神通寺,在县东七十里琨瑞山中,苻秦时沙门竺僧朗隐居也。朗少事佛图澄,尤明气纬,隐於此谷,因谓之朗公谷。
全节县,上。西南至州七十里。本春秋谭国之地,齐灭之。汉以为东平陵县,属济南郡。宋省“东”字。後魏为东陵,至周省。其全节县,本是隋末土人李满率乡人据堡,赡以家财,武德二年归国,於堡置谭州及平陵县,以满为谭州总管。
贞观元年废谭州,县属齐州。十七年,燕亮构逆,满及男君球固守。贼平县废,有诏重置县,改名全节,以旌其功焉。
济水,在县北四十里。
巨合城,在县东南二十三里。耿讨张步,守巨里,即此城也。
章丘县,上。本汉阳丘县也,属济南郡。高齐文宣帝天保七年,自高唐故城移高唐县理於此。隋开皇十八年,以博州亦有高唐县,改为章丘县,属齐州,取县南章丘山为名也。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又属齐州。
东陵山,在县南二十八里。《庄子》曰:“盗跖死於东陵之上。”
龙盘山,在县东二十五里。上有神迹,是姜原所履处。
长白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二千九百丈,周回六十里。
济水,西去县十七里。
县理城,即黄巾城也,在济水之南岸。汉献帝建安中,黄巾贼张角之所守也。
亭山县,上。西北至州九十里。本汉〔东〕平陵县地,宋於此置卫国县,属顿邱郡。隋开皇六年,改为亭山县,属齐(郡)〔州〕,县东南有亭山,因以为名。
长白山,在县东北六十里。《齐记》曰:“於陵城西三里有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也。”
百脉水,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馀步,百泉俱出合流,故名之。
临邑县,上。南至州六十里。本汉旧县,属东郡。至晋,属济北国。宋孝武帝孝建二年,立东魏郡,理台城,以临邑县属焉。隋开皇三年罢郡,临邑县属齐州。武德二年属谭州,贞观元年废谭州,属齐州。
黄河,在县北七十里。
济水,西去县四十里。
漯水,北去县七里。
鹿角关,在县西北七十里。隋大业三年废。
长清县,上。东北至州八十里。本汉卢县地,隋开皇五年,於此置镇,十四年废镇,长清县属济州。因清水为名。贞观十七年废济州,属齐州。
隔马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左传》曰,晋侯伐齐,齐师遁,夙沙卫杀马於隘以塞道,後因为隔马山。
黄河,北去县五十五里。
济水,北去县十里。
清水,西南去县十里。
氵育沟泊,在县西南五里。东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族生焉,数州取给。
废四口关,在县西南五十里。後魏置,武德九年废。
石故城,在县东三十里。
临济县,上。西南至州一百二十里。本汉菅县,属济南郡。隋开皇六年,移朝阳县理於此,属齐郡,十六年改为临济县。
黄河,在县北八十里。
济水,在县南二十里。
丰齐县,上。东北至州四十里。本汉茬县也,取县东北茬山为名,属泰山郡。
隋大业二年省入历城县。武德元年重置,天宝元年改为丰齐。
岐阳山,在县东南五十里。
济水,西去县二十六里。
祝阿故城,在县东北二里。《礼记》曰“武王克殷封(皇)〔黄〕帝之後於祝”,即此。
禹城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祝阿县,春秋时齐邑,汉以为县,属平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郡。天宝元年改名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禹息故城,因而为名,在州西北八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