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卷三] 中风门
中风者,真中风也,有中腑、中脏、中血脉之殊。中腑者,中在表也,外有六经之形证与伤寒六经传变之证无异也。中太阳,用桂枝汤。中阳明,葛根汤加桂枝。中少阳,小柴胡汤加桂枝。其法悉具伤寒门,兹不赘。中脏者,中在里也,其人眩仆昏冒,不醒人事,或痰声如曳锯,宜分脏腑、寒热而治之。假如其人素挟虚寒,或暴中新寒,则风水相遭,寒冰彻骨,而风为寒风矣;假如其人素有积热,或郁火暴发,则风乘火势,火借风威,而风为热风矣。为热风多见闭症,其证牙关紧急,两手握固,法当疏风开窍,先用搐鼻散吹之,次用牛黄丸灌之。若大便闭结,腹满胀闷,火势极盛者,以三化汤攻之。为寒风,多见脱证,其证手撒、脾绝,眼合、肝绝,口张、心绝,声如鼾、肺绝,遗尿、肾绝,更有两目直视,摇头上窜,发直如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法当温补元气,急用大剂附子理中汤灌之。若痰涎壅盛,以三生饮加人参灌之。间亦有寒痰壅塞,介乎闭脱之间,不便骤补者,用半夏、橘红各一两,浓煎至一杯,以生姜自然汁对冲,频频灌之,其人即苏,然后按其虚而调之。
然予自揣生平,用附子理中治愈者甚多,其用牛黄丸治愈者,亦恒有之,惟三化汤一方,并未举用。此必天时、地土、人事之不同。然寒热之剂,屹然并立,古方具在,法不可泯,故两存之,以备参酌。中血脉者,中在经络之中也。其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是也,大秦艽汤主之。偏在左,倍用四物汤;偏在右,佐以四君子汤。左右俱病,佐以八珍汤,并虎骨胶丸此治真中之大法也。
[卷三中风门] 口噤、角弓反张
口噤、角弓反张,痉病也。但口噤而兼反张者,是已成痉也,小续命汤。口噤而不反张者,是未成痉也,大秦艽汤。其痉病俱见前伤寒兼证中,宜细加查核。
[卷三中风门] 不语
不语有心、脾、肾三经之异,又有风寒客于会厌,卒然无音者。大法,若因痰迷心窍,当清心火,牛黄丸,神仙解语丹。若因风痰聚于脾经,当导痰涎,二陈汤加竹沥、姜汁,并用解语丹。若因肾经虚火上炎,当壮水之主,六味汤加远志、石菖蒲。若因肾经虚寒厥逆,当益火之源,刘河间地黄饮子,或用虎骨胶丸加鹿茸。若风寒客于会厌,声音不扬者,用甘桔汤加疏散药。
[卷三中风门] 遗尿
遗尿谓之肾绝,多难救,然反目遗尿者,为肾绝,若不反目,但遗尿者,多属气虚,重用参、等药,补之则愈。
桂枝汤、葛根汤、小柴胡汤
(俱见伤寒)
[卷三中风门] 搐鼻散
治一切中证,不醒人事,用此吹鼻中,有嚏者生,无嚏者难治。
细辛(去叶)皂角(去皮弦,各一两)半夏(生用,五钱)为极细末,瓷瓶收贮,勿泄气,临用吹一、二分入鼻孔中取嚏。
[卷三中风门] 牛黄丸
治中风痰火闭结,或螈瘫痪,语言謇涩,恍惚眩晕,精神昏愦,不省人事,或喘嗽痰壅,烦心等症。
牛黄(六钱)麝香龙脑(以上三味另研)羚羊角当归(酒洗)防风黄芩柴胡白术麦冬(去心)白芍(各七钱五分)桔梗白茯苓杏仁(去皮尖)川芎大豆黄卷阿胶(各八钱五分)蒲黄人参(去芦)神曲(各一两二钱五分)雄黄(另研,四钱)甘草(二两五钱)白蔹肉桂(去皮)干姜(各三钱七分)犀角(镑,一两)干山药(三两五钱)大枣(五十枚,蒸烂去皮核)金箔(六百五十片,内存二百片为衣)为细末,炼蜜同枣膏丸,每两作十丸,用金箔为衣,每服一丸,温水化下。
[卷三中风门] 三化汤
治中风入脏,热势极盛,闭结不通,便溺阻隔不行,乃风火相搏而为热风者本方主之。设内有寒气,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阴结者,得和气暖日,寒冰自化,不可误用攻药,误即不能复救,慎之慎之。
浓朴(姜汁炒)大黄(酒蒸)枳实(面炒)羌活(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卷三中风门]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治寒风中脏,阴冷极盛,脱证随见,此风水相遭而为寒风者急服此药,犹可得生。夫病属脱证,设误用疏通开窍之药,如人既入井而又加之以石也,必须参、附大剂饮之,方为合法。
[卷三中风门] 三生饮
治寒风中脏,六脉沉细,痰壅喉响,不省人事,乃寒痰厥逆之候。
生南星生乌头(去皮尖)生附子(各一钱五分)生姜(五片)生木香(五分)水煎服。
薛立斋云∶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良药,斩关夺旗之神剂,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驭而行,庶可驱外邪而补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败。观先哲用附、术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
[卷三中风门] 大秦艽汤
治风中经络,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语言謇涩,乃血弱不能养于筋,宜用养血疏风之剂,经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
秦艽(一钱五分)甘草(炙)川芎当归芍药生地熟地(自制)茯苓羌活独活白术防风白芷黄芩(酒炒,各八分)细辛(二分)水煎服。
如或烦躁口渴,加石膏一钱五分;阴雨,加生姜三片;春夏,加知母八分。
窃谓本方,初时宜用,若日久,则以四物、四君为主,而以风药佐之,庶收全功。
四物汤、四君子汤、八珍汤
(俱见虚证。
虎骨胶丸
(见痹证。
小续命汤
(见伤寒发痉)
[卷三中风门] 神仙解语丹
白附子(炮)石菖莆(去毛)远志(去心,甘草水炮炒)天麻全蝎(去尾,甘草水洗)羌活南星(牛胆制多次更佳,各一两)木香(五钱上为末,面糊丸,龙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汤下。
[卷三中风门] 二陈汤
陈皮茯苓半夏(姜汁炒)甘草(炙,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六味汤
(见后类中门)
[卷三中风门] 地黄饮子
熟地(九蒸晒,二钱)巴戟(去心)山萸肉(去核)肉苁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杵炒)白茯苓(各一钱)石菖蒲(去毛)桂心麦冬(去心)远志(去心,甘草水炮炒入薄荷少许,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气虚,加人参二钱。
甘桔汤
(见伤寒咽痛。
[卷三] 类中风
类中风者,谓火中、虚中、湿中、寒中、暑中、气中、食中、恶中也,共有八种。与真中相类而实不同也。然类中有与真中相兼者,须细察其形证而辨之。凡真中之证,必连经络多见歪斜偏废之候,与类中之专气致病者,自是不同。然而风乘火势,邪乘虚入。寒风相搏,暑风相炫,饮食招风,种种变证,所在多有,务在详辨精细,果其为真中也,则用前驱风法,果其为类中也,则照本门施治,果其为真中、类中相兼也,则以两门医法合治之,斯无弊耳。兹举类中诸证,详列于下,俾学人触目洞然也。
一曰火中。火之自外来者,名曰贼,实火也。火之自内出者,名曰子,虚火也。中火之证,良由将息失宜,心火暴盛,肾水虚衰,不能制之,故卒然昏倒,不可作实火论。假如怒动肝火,逍遥散。心火郁结,牛黄清心丸。肺火壅遏,贝母栝蒌散。思虑伤脾,加味归脾汤肾水枯涸,虚火上炎者,六味地黄汤。若肾经阳虚,火不归原者,八味地黄汤,刘河间地黄饮子并主之。此治火中之法也。或问∶火中而用桂、附者,何也?答曰∶肾阳风越,则丹田虚冷,其痰涎上壅者,水不归原也。面赤烦躁者,火不归原也。惟桂附八味能引火归原火归水中,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熄矣。
二曰虚中。凡人体质虚弱,过于作劳,伤损元气,以致痰壅气浮,卒然昏倒,宜用六君子汤主之。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主之。
三曰湿中。湿中者,即痰中也。凡人嗜食肥甘,或醇酒乳酪,则湿从内受。或山岚瘴气久雨阴晦,或远行涉水,坐卧湿地,则湿从外受。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故卒然昏倒无知也。苍白二陈汤主之。
四曰寒中。凡人暴中于寒,卒然口鼻气冷,手足厥冷,或腹痛,下利清谷,或身体强硬口噤不语,四肢战摇,此寒邪直中于里也。宜用姜附汤,或附子理中汤加桂主之。
五曰暑中。凡人务农于赤日,行旅于长途,暑气逼迫,卒然昏倒,自汗面垢,昏不知人急用千金消暑丸灌之,其人立苏。此药有回生之功,一切暑药,皆不及此,村落中各宜预备。灌醒后,以益元散清之,或以四味香薷饮,去浓朴,加丹参、茯苓、黄连治之。虚者,加人参。余详论伤暑门。
六曰气中。七情气结,或怒动肝气,以致气逆痰壅,牙关紧急,极与中风相似,但中风身热,中气身凉。中风脉浮,中气脉沉。且病有根由,必须细究。宜用木香调气散主之。
七曰食中。醉饱过度,或着恼怒,以致饮食填塞胸中,胃气不行,卒然昏倒,宜用橘红二两,生姜一两,炒盐一撮,煎汤,灌而吐之,次用神术散和之。其最甚者,胸高满闷,闭而不通,或牙关紧急,厥晕不醒,但心头温者,即以独行丸攻之,药即下咽,其人或吐或泻自应渐苏。若泻不止者,以冷粥汤饮之,即止。
八曰恶中。登冢入庙,冷屋栖迟,以致邪气相侵,卒然错语妄言,或头面青黯,昏不知人,急用葱姜汤灌之,次以神术散调之。苏合丸亦佳。
[卷三类中风] 加味逍遥散
治肝经郁火,胸胁胀痛,或作寒热,甚至肝木生风,眩晕振摇,或切牙发痉,一目斜视,一手一足搐搦,此皆肝气不和之证。经云∶木郁达之是已。
柴胡甘草茯苓白术当归白芍丹皮黑山栀(各一钱)薄荷(五分)水煎服。
牛黄清心丸
(见真中门。
[卷三类中风] 贝母栝蒌散
贝母(二钱)栝蒌仁(一钱五分)胆南星(五分)黄芩橘红黄连(炒,各一钱)甘草黑山栀(各五分水煎服。
[卷三类中风] 加味归脾汤
黄(一钱五分)人参白术茯神当归枣仁(炒,各一钱)远志(去心泡)甘草(炙,各七分)丹皮黑山栀(各八分)元眼肉(五枚)水煎服。
[卷三类中风] 六味地黄汤
滋水制火,则无上盛下虚之患。
大熟地(四钱)山萸肉(去核)山药(各二钱)丹皮茯苓泽泻(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本方加肉桂、熟附子各五分,各八味地黄汤。若为丸,十倍其药,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地黄饮子
(见真中)
[卷三类中风] 六君子汤
理脾祛痰。
人参茯苓白术(陈土炒)陈皮(去白)甘草(炙)半夏(汤泡七次,各一钱)生姜(五分大枣(二枚水煎服。
[卷三类中风] 补中益气汤
中气下陷,宜服此以升举之。
黄(一钱五分)白术(陈土炒)人参当归甘草(炙,各一钱)柴胡升麻(各三分)陈皮(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水煎服。
[卷三类中风] 苍白二陈汤
(见中风)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各一钱)。
姜附汤
(见诸方补遗。
附子理中汤
(见真中。
[卷三类中风] 千金消暑丸
治中暑昏闷不醒,并伏暑停食,呕吐泻利,一切暑药,皆不及此。
半夏(醋煮,四两)茯苓甘草(各二两共为细末,生姜自然汁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丸,开水下,若昏愦不醒,碾碎灌之。予用此药,治中暑证,累效。有一老人,厥去半日,药下即苏,随以香薷饮去浓朴,加丹参、茯苓与之,遂愈。因劝各村落中,预备应用,以为救济之法,并嘱同道中预备此药以广活人之术。
[卷三类中风] 益元散
通利九窍,清暑热,除烦渴,为治暑之圣药。
甘草(一两)滑石(白腻者,水飞过,六两)上为末。每服三、五钱,新汲水调服,或用灯心煎汤,待冷调服。
四味香薷饮
(见伤暑。
[卷三类中风] 木香调气散
平肝气,和胃气。
白蔻仁(去壳研)檀香木香(各一两)丁香(三钱)香附(五两)藿香(四两)甘草(炙)砂仁陈皮(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点服。
[卷三类中风] 神术散
此药能治时行不正之气,发热头痛,伤食停饮,胸满腹痛,呕吐泻利,并能解秽驱邪,除山岚瘴气,鬼疟尸注,中食、中恶诸症,其效至速。予尝合此普送,药到病除,苍术(陈土炒)陈皮浓朴(姜汁炒,各二斤)甘草(炙,十二两)藿香(八两)砂仁(四两共为末。每服二、三钱,开水调下。
[卷三类中风] 独行丸
治中食至甚,胸高满闷,吐法不效,须用此药攻之。若昏晕不醒,四肢僵硬,但心大黄(酒炒)巴豆(去壳,去油)干姜(各一钱研细,姜汁为丸,如黄豆大。每服五、七丸,用姜汤化下。若服后泻不止者,用冷粥汤饮
[卷三类中风] 苏合丸
治劳瘵骨蒸,疰忤心痛,霍乱吐利,时气鬼魅,瘴疟疫疠,瘀血月闭,癖疔肿,惊痫中风,中气痰厥,昏迷等证。
白术青木香犀角香附(炒去毛)朱砂(水分)诃黎勒(煨、取皮)檀香安息香(酒熬膏)沉香麝香丁香荜茇(各二两)龙脑薰陆香(别研)苏合香(各二两上为细末,研药匀,用安息香膏,并苏合香油,炼蜜和剂,丸如弹子大。以腊匮固,绯绢当心带之,一切邪祟不敢近。
[卷三] 伤暑(霍乱、搅肠痧
古称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暑阴而热阳也。不思暑字,以日为首,正言热气之袭人耳。夏日烈烈,为太阳之亢气,人触之,则生暑病。至于静而得之者,乃纳凉于深堂水阁,大扇风车,嗜食瓜果,致生寒疾,或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外感于寒也,或呕吐腹痛,四肢逆冷者,直中于寒也。与暑证有何干涉?大抵暑证辨法,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虚为的。然有伤暑、中暑、暑闭之不同。伤暑者,感之轻者也,其症烦热口渴,益元散主之。中暑者,感之重者也,其症汗大泄,昏闷不醒或烦心、喘、妄言也。昏闷之际,以消暑丸灌之,立醒。既醒,则验其暑气之轻重而清之,轻者益元散,重者白虎汤闭暑者,内伏暑气,而外为风寒闭之也。其头痛、身痛、发热恶寒者,风寒也。口渴、烦心者,暑也。四味香薷饮加荆芥、秦艽主之。又有暑天受湿,呕吐泻利,发为霍乱,此停食伏饮所致,宜分寒热治之。热者,口必渴,黄连香薷饮主之。寒者,口不渴,藿香正气散主之。更有干霍乱证,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搅肠大痛,变在须臾,古方以烧盐合阴阳水引而吐之,或以陈皮同煎吐之,或用多年陈香橼煎汤更佳,俗名搅肠痧、乌痧胀,皆此之类,此系秽气闭塞经隧,气滞血凝,脾土壅满,不能转输,失天地营运之常,则胀闭而危矣是以治法宜速,切戒饮粥汤,食诸物,入口即败,慎之慎之。
消暑丸、益元散
(见类中。
白虎汤
(见阳明腑病)
[卷三伤暑(霍乱、搅肠痧] 四味香薷饮
治风寒闭暑之证,头痛发热,烦心口渴,或呕吐泄泻,发为霍乱,或两足转筋。凡闭暑而不能发越者,非香薷不可。香薷乃消暑之要药,而方书称为散剂。俗称为夏月之禁剂,夏即禁用,则当用于何时乎?此不经之说,致令良药受屈,殊可扼腕,故辩之香薷扁豆浓朴(姜汁炒,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五分水煎服。
若兼风寒,本方加荆芥、秦艽、蔓荆子;若兼霍乱吐泻,烦心口渴,本方加黄连。若两足转筋,本方加木瓜、茯苓;木瓜治转筋之神剂。若风暑相搏,而发搐搦者,本方加羌活、钩藤;凡暑症不宜发汗,今用风药者,因其暑中挟风也。若暑湿相搏,名曰湿温,误汗则名重、多难治,宜用苍术白虎汤。时医不论暑湿,概行发散,伤生匪浅。
[卷三伤暑(霍乱、搅肠痧] 藿香正气散
治暑月贪凉饮冷,发为霍乱,腹痛吐泻,憎寒壮热。
藿香砂仁浓朴茯苓紫苏陈皮(各一钱)白术(土炒)半夏桔梗白芷(各七分甘草(炙,五分)生姜(三片)水煎服。
[卷三伤暑(霍乱、搅肠痧] 清暑益气汤
预服此药,以防暑气。
黄(一钱五分)白术(一钱)人参当归陈皮麦冬(去心)炙甘草(各五分)扁豆(二钱茯苓(七分)升麻柴胡北五味(各三分)神曲(四分)黄柏泽兰(各二分水煎服。
[卷三] 疫疠
疫论已见首卷,分来路两条,去路三条,治法五条,详且尽矣。大法,天行之气,从经络入,其证头痛发热,宜微散,香苏散散之。病气传染,从口鼻入,其证呕恶胸满,宜解秽神术散和之。若两路之邪,归并于里,腹胀满闷,谵语发狂,唇焦口渴者,治疫清凉散清之。便闭不通者,加大黄下之。其清凉散内,人中黄一味,乃退热之要药,解秽之灵丹,医家缺而不备,安能取效?复有虚人患疫,或病患变虚,或妄治变虚者,须用人参、白术、当归等药,加入清凉药内,以扶助正气。如或病气渐退,正气大虚,更宜补益正气为主。夫发散、解秽、清中、攻下四法外而以补法驾驭其间,此收效万全之策也。予尝用麦冬、生地各一两,加人参二三钱,以救津液。又尝用人参汤,送下加味枳术丸,以治虚人郁热便闭之症病气退而元气安,遂恃为囊中活法,谨告同志,各自存神。又有头面肿大,名曰大头瘟者颈项粗肿,名曰虾蟆瘟者,古方普济消毒饮并主之。但头肿之极,须用针砭,若医者不究其理,患者畏而不行,多致溃裂腐烂而难救。若颈肿之极,须用橘红、淡盐汤吐去其痰,再用前方倍甘桔主之,须宜早治,不可忽也。
香苏散
(见太阳证。
神术散
(见类中。
[卷三疫疠] 治疫清凉散
秦艽赤芍知母贝母连翘(各一钱)荷叶(七分)丹参(五钱)柴胡(一钱五分)人中黄水煎服。
如伤食胸满,加麦芽,山楂、萝卜子、陈皮;胁下痞,加鳖甲,枳壳;昏愦,谵语,加黄连。热甚大渴,能消水者,加石膏、天花粉、人参。便闭不通,腹中胀痛者,加大黄下之。虚人自汗多,倍加人参。津液枯少,更加麦冬,生地。若时行寒疫,不可轻用凉药,宜斟
普济消毒饮、针砭法
(并见头痛。
加味枳术丸
(见腹痛。
制人中黄法用竹筒两头留节,刮去青皮,开一孔,将甘草装满,仍用木屑塞口,融松香封固,用绳扎定,于腊月初一日,投厕缸中,一月足,取起,用水濯洗,然后劈开竹筒,将甘草晒干,收藏听用。
或问∶香苏散、神术散,芳香药也,人中黄,有秽气者也,而皆以之解疫毒,消秽气,何也?不知邪客上焦,乃清虚之所,故用芳香以解之。邪客中、下二焦,乃浊阴之所,疫毒至此,结而为秽,则非芳香所能解,必须以秽攻秽而秽气始除,此人中黄之用,所以切当也夫病有先后,有部位,有更改,而用药随之,方为活法。医家常须识此,不只治疫一端而
[卷三] 虚劳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此言气虚之候也。东垣宗其说,发补中益气之论,卓立千古。朱丹溪从而广之,以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之劳心好色,内损肾元者,多属真阴亏损,宜用六味汤加知母,黄柏,补其阴而火自降,此又以血虚为言也。后人论补气者,则宗东垣,论补血者,则宗丹溪。且曰水为天一之元,土为万物之母,其说至为有理。然而阳虚易补,阴虚难疗。治虚损者,当就其阴血未枯之时而早补之。患虚损者,当就其真阴未槁之时而重养之,亦庶平其可矣。凡虚劳之证,多见吐血、痰涌、发热、梦遗、经闭,以及肺痿、肺疽、咽痛、音哑,侧卧,传尸、鬼注诸疾,今照葛仙翁《十药神书》例,增损方法胪列于下,以便观览。
[卷三虚劳] 甲字号方
止咳嗽为主。余见虚损之成,多由于吐血。吐血之因,多由于咳嗽,咳嗽之原,多起于风寒。仲景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吐血者,用麻黄汤。东垣师其意,改用人参麻黄芍药汤可见咳嗽吐红之症,多由于外感者,不可不察也。余治外感咳嗽,用止嗽散加荆、防、苏梗以散之。散后肺虚,即用五味异功散,补脾土以生肺金。虚中挟邪,则用团鱼丸解之。虚损渐成,咳嗽不止,乃用紫菀散、月华丸,清而补之。此治虚咳之要诀也。余详本门。
止嗽散
(见后咳嗽门。
五味异功散
(即四君子汤加陈皮,方见后。
[卷三虚劳] 甲字号方
治久咳不止,恐成劳瘵贝母(去心)知母前胡柴胡杏仁(去皮尖及双仁者,各四钱)大团鱼(重十二两以上者,去肠,一个)上药与鱼同煮熟,取肉连汁食之,将药渣焙干为末,用鱼骨煮汁一盏,和药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麦冬汤下,日三服。
[卷三虚劳] 甲字号方
润肺止嗽,并治肺痿。
人参(五分)紫菀知母(蒸)贝母(去心)桔梗茯苓真阿胶(蛤粉炒成珠,各一钱)五味子甘草(炙,各三分水煎服。
[卷三虚劳] 甲字号方
滋阴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消风热,杀尸虫,此阴虚天冬(去心蒸)麦冬(去心蒸)生地(酒洗)熟地(九蒸晒)山药(乳蒸)百部(蒸)沙参(蒸)川贝母(去心蒸)真阿胶(各一两)茯苓(乳蒸)獭肝广三七(各五钱)用白菊花二两,去蒂,桑叶二两(经霜者)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稍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噙化,日三服。
[卷三虚劳] 乙字号方
血虚火旺,加以醇酒炙爆之物,此乃热气腾沸,迫血妄行,名曰阳乘阴。法当清降,四生丸等主之。吐止后,则用六味地黄丸补之。又如脉细沉迟,口舌清润,平素体质虚寒,或兼受风冷之气,此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名曰阴乘阳。法当温散,理中汤主之。凡治血症不论阴阳,俱以照顾脾胃为收功良策。诚以脾胃者,吉凶之关也。书云∶自上损下者,一损、损于肺,二损、损于肝,三损、损于脾,过于脾,则不可治。自下损上者,一损、损于肾,二损、损于心,三损、损于胃,过于胃,则不可治。所谓过于脾胃者,吐泻是也。古人有言,不问阴阳与冷热,先将脾胃与安和。丹溪云∶凡血症,须用四君子之类以收功。其言深有至理。然而补脾养胃,不专在药,而在饮食之得宜。《难经》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诚以饮食之补,远胜于药耳。世之治损者,亦可恍惚悟矣。
[卷三虚劳] 乙字号方
治阳盛阴虚,热迫血而妄行,以致吐血、咯血、衄血,法当清降。
生地黄生荷叶生侧柏叶生艾叶(各等分细切,同捣极烂为丸,如鸡子大。每服一丸,水煎,去渣服。
吐甚者,用此丸煎汤,调下花蕊散一、二钱,尤佳。
[卷三虚劳] 乙字号方
能化瘀血为水,而不动脏腑,真神药也。
花蕊石(一斤)明硫黄(四两入瓦罐内,封口,铁线紧扎,盐泥包裹,晒干,硬炭围定,炼二炷香,研细,筛过,每服二三钱,童便、热酒调服。
[卷三虚劳] 乙字号方
生地(三钱)牛膝丹皮黑山栀(各一钱)丹参元参麦冬白芍(各一钱五分)郁金广三七荷叶(各七分水煎,加陈墨汁、清童便各半杯,和服。
六味地黄丸
滋益先天,生肾水,制虚火,乃医门要药,尤红症之灵丹也。见类中。
理中汤
(见中寒门)治阴盛阳虚,不能统血,以致阴血走散,法当温补。
[卷三虚劳] 乙字号方
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一钱大枣二枚,生姜一片,水煎服。
[卷三虚劳] 丙字号方
治大吐血,成升斗者。先用花蕊散止之,随用独参汤补之,所谓血脱益气,阳生阴长之理。贫者以归脾汤代之。
人参(去芦,一两)水煎服,听其熟睡,切勿惊醒,则阴血复生矣。
[卷三虚劳] 丙字号方
白术人参当归枣仁(炒)白芍(各一钱)黄(一钱五分)远志(去心泡,七分)甘草(炙,五分)元眼肉(五枚水煎服。
[卷三虚劳] 丁字号方
治咳嗽吐红,渐成骨蒸劳热之症。如人胃强气盛,大便结,脉有力,此阳盛生热,法当清凉,清骨散主之。若胃虚脾弱,大便溏,脉虚细,此阴虚发热,法当养阴,逍遥散、四物汤主之。若气血两虚而发热者,八珍汤补之。若元气大虚,变症百出,难以名状,不问其脉不论其病,但用人参养荣汤,诸症自退。经云∶甘温能除大热,如或误用寒凉,反伐生气多致不救。
[卷三虚劳] 丁字号方
柴胡白芍(各一钱)秦艽(七分)甘草(五分)丹皮地骨皮青蒿鳖甲(各一钱二分)知母黄芩胡黄连(各四分水煎服。
加童便尤妙,凡逍遥、四物、八珍方内,皆可加入。
逍遥散
(方见类中)治肝经血虚,烦躁,口渴,胸胁刺痛,头眩,心悸,颊赤,口苦发热盗汗,食少嗜卧。又治女人经血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并治室女经闭,痰嗽潮热,肌瘦劳热等证。
[卷三虚劳] 丁字号方
大熟地(自制)当归白芍(各一钱五分)川芎(五分水煎服。
加丹皮、麦冬、玉竹、山药、茯苓,退虚热至效。
[卷三虚劳] 丁字号方
治气血虚,发热、潮热。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熟地当归白芍(各一钱)川芎(五分枣二枚,水煎服。
本方加黄、肉桂,名十全大补汤。加丹皮、黑山栀、柴胡,名加味八珍汤。
[卷三虚劳] 丁字号方
白芍(炒,二钱)人参黄(蜜)当归白术熟地(各一钱五分)甘草(炙)茯苓远志(去心泡,各七分)北五味桂心陈皮(各四分姜一片,枣二枚,水煎服。
[卷三虚劳] 戊字号方
治肺痿肺痈。久咳不止,时吐白沫,如米粥者,名曰肺痿,此火盛金伤,肺热而金化也保和汤主之。咳嗽吐脓血,咳引胸中痛,此肺内生毒也,名曰肺痈,加味桔梗汤主之。
[卷三虚劳] 戊字号方
治肺痿。
知母(蒸,五分)贝母(二钱)天冬(去心)麦冬(去心,一钱)苡仁(五钱)北五味(十粒)甘草桔梗马兜铃百合阿胶(蛤粉炒成珠,各八分)薄荷(二分水煎,入饴糖一匙,温服。虚者,加人参。
[卷三虚劳] 戊字号方
治肺痈。
桔梗(去芦)白芨橘红甜葶苈(微炒,各八分)甘草节贝母(各一钱五分)苡仁金银花(各五钱)水煎服。
初起,加荆芥、防风各一钱;溃后,加人参、黄各一钱。
[卷三虚劳] 己字号方
治咽痛音哑喉疮。夫劳症至此,乃真阴枯涸,虚阳上泛之危症,多属难起。宜用六味丸滋肾水,而以治标之法佐之可也。
[卷三虚劳] 己字号方
治咽痛。
百药煎(五钱)硼砂(一钱五分)甘草(二钱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食后细细咽之。
[卷三虚劳] 己字号方
治音哑。
白蜜(一斤)川贝母(去心,为末,一两)款冬花(去梗为末,二两)胡桃肉(去衣研烂,十二上四味和匀。饭后蒸熟,不拘时,开水点服。
[卷三虚劳] 己字号方
治喉疮,并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诸症。
真青黛蒲黄(炒)黄柏(炒)人中白(各一两)冰片(三分)硼砂(五钱共为细末。吹喉极效。
[卷三虚劳] 庚字号方
治男子梦遗精滑。其梦而遗者,相火之强也。不梦而遗者,心肾之衰也。宜分别之。
[卷三虚劳] 庚字号方
有相火,必生湿热,则水不清,不清则不固,故本方以理脾导湿为先,湿祛水清,而精自止矣。治浊之法亦然。
白术山药茯苓茯神莲子肉(去心蒸,各二两)芡实(四两)莲花须牡蛎(各一两五钱)黄柏(五钱)车前子(三两共为末,金樱膏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开水下。
气虚者,加人参一两。
[卷三虚劳] 庚字号方
气旺则能摄精,时下体虚者众,服此累效。
黄白术(各二两)茯苓山药(各一两五钱)人参(一两)大熟地(三两)当归白芍(各一两)山萸肉杜仲续断(各二两)枣仁(二两)远志(一两)北五味龙骨牡蛎(各七钱五分金樱膏为丸。每服四钱,开水下。
[卷三虚劳] 辛字号方
治女人经血不调,并治室女经闭成损。按,女人经水不调,乃气血不和,其病尤浅。室女经闭,则水源断绝,其病至深。夫所谓天癸者,癸生于子,天一所生之本也。所谓月经者经常也,反常则灾病至矣。室女乃血气完足之人,尤不宜闭,闭则鬓发焦,咳嗽发热,诸病蜂起,势难为也。
[卷三虚劳] 辛字号方
调经,通血脉,治经闭。
泽兰(二钱)柏子仁当归白芍熟地牛膝茺蔚子(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卷三虚劳] 辛字号方
熟地当归(各四两)白芍(酒炒,三两)川芎(一两五钱)牛膝(二两)白术香附(酒、醋、姜汁、盐水各炒一次)丹参茺蔚子(各四两)益母草(一斤三钱,晚用清酒下二钱。
经水后期而来,小腹冷痛,为寒,加肉桂五钱。经水先期妄行,自觉血热,加丹皮二两酒炒条芩五钱。凡遇经水作痛,乃血凝气滞,加延胡索一两。
[卷三虚劳] 壬字号方
治传尸劳瘵,驱邪杀虫。劳症之有虫,如树之有蠹,去其蠹而后培其根,则树木生长。
劳症不去虫,而徒恃补养,未见其受益者。古法具在,不可废也。
[卷三虚劳] 壬字号方
明雄黄(一两)芜荑雷丸鬼箭羽(各五钱)獭肝(一具)丹参(一两五钱)麝香(二分五厘炼蜜丸,如桐子大,每食后开水下十丸,日三服。
紫金丹亦效。或用真苏合香丸,治之尤佳。
[卷三虚劳] 癸字号方
补五脏虚损。凡病,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况由虚致病者乎?则补法为最要。《难经》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和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按法主之。
[卷三虚劳] 癸字号方
补五脏虚损。
人参(二两)黄(蜜炙)白术(陈土蒸,各三两)当归(酒蒸)枣仁(去壳炒)远志(去心,甘草水泡炒)白芍(酒炒)山药(乳蒸)茯苓(乳蒸,各一两五钱)枸杞子(酒蒸)大熟地(九蒸晒,各四两)河车(一具甘草水洗)鹿角一斤(熬膏)龟板(八两,与鹿角同熬膏)以龟鹿胶和药,加炼蜜为丸。每早开水下四钱。
阴虚内热甚者,加丹皮二两;阳虚内寒
[卷三] 咳嗽
咳嗽症,虚劳门已言之。而未详及外感诸病因,故再言之。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爆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将钟损声嘶而鸣之者如故也。钟其能保乎?吾愿治咳者,作如是观。
大法,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既散而咳不止,专用本方,调和肺气,或兼用人参胡桃汤,以润之;若汗多食少此脾虚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补脾土以生肺金。若中寒入里而咳者,但温其中而咳自止。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火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栝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此外感之治法也》十二经见证而加减如法,则治无不痊。经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者,属肺脏,此即风寒咳血也,止嗽散加荆芥、紫苏、赤芍、丹参。咳而两胁痛,不能转侧,属肝脏,前方加柴胡、枳壳、赤芍。咳而喉中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属心脏,前方倍桔梗,加蒡子。咳而右胁痛,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属脾脏,前方加葛根、秦艽、郁金。咳而腰背痛,甚则咳涎者,属肾脏,前方加附子。咳而呕苦水者,属胆腑,前方加黄芩、半夏、生姜。咳而失气者,属小肠腑,前方加芍药。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属胃腑,前方去甘草,加乌梅、川椒、干姜、有热佐之以黄连。咳而遗屎,属大肠腑,前方加白术、赤石脂。咳而遗溺,属膀胱腑,前方加茯苓、半夏。久咳不止,三焦受之,其证腹满不食,令人多涕唾,面目浮肿,气逆,以止嗽散,合五味异功散并用。投之对症,其效如神。
又以内伤论前症,若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用止嗽散,加香附、贝母、柴胡、黑山栀若肾经阴虚,水衰不能制火,内热,脉细数者,宜朝用地黄丸滋肾水,午用止嗽散,去荆芥,加知母、贝母以开火郁,仍佐以葳蕤胡桃汤。若客邪混合,肺经变生虚热者,更佐以团鱼丸。若病势深沉,变为虚损,或尸虫入肺,喉痒而咳者,更佐以月华丸。若内伤饮食,口干痞闷,五更咳甚者,乃食积之火,至此时流入肺经,用止嗽散,加连翘、山楂、麦芽、卜子。若脾气虚弱,饮食不思,此气弱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此内伤之治法也。
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经云∶微寒微咳。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故初治必须发散,而又不可以过散,不散则邪不去,过散则肺气必虚,皆令缠绵难愈。薛立斋云∶肺有火,则风邪易入,治宜解表兼清肺火;肺气虚,则腠理不固,治宜解表兼补肺气,又云∶肺属辛金,生于己土,久咳不已,必须补脾土以生肺金。此诚格致之言也。然清火之药不宜久服。无论脉之洪大滑数,数剂后,即宜舍去。但用六味丸频频服之,而兼以白蜜、胡桃润之,其咳自住。若脾肺气虚,则用五味异功散,六君子等药,补土生肺,反掌收功,为至捷也。治咳者,宜细加详审。患咳者,宜戒口慎风。毋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疽、虚损、劳瘵之候,慎之戒之。
[卷三咳嗽] 止嗽散
治诸般咳嗽。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予制此药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附论于此,以谘明哲。
[卷三咳嗽] 人参胡桃汤
止嗽定喘。
人参(五分)胡桃肉(三钱,连衣研)生姜(三片水煎服。
本方以葳蕤易生姜,名葳蕤胡桃汤,治阴虚症。
又方∶用白蜜二斤,胡桃肉二斤,隔汤炖熟,开水点服,不拘时。
五味异功散、六味丸、团鱼丸、月华丸
(俱见虚劳。
六君子汤
(见类中。
[卷三] 喘
经云∶诸病喘满,皆属于热。盖寒则息微而气缓,热则息粗而气急也。由是观之,喘之属火无疑矣。然而外感寒邪,以及脾肾虚寒,皆能令喘,未便概以火断也。假如风寒外客而喘者,散之;直中于寒而喘者,温之;热邪传里,便闭而喘者,攻之;暑热伤气而喘者,清而补之;湿痰壅遏而喘者,消之;燥火入肺而喘者,润之。此外感之治法也。各详本门。
若夫七情气结,郁火上冲者,疏而达之,加味逍遥散。肾水虚而火上炎者,壮水制之,知柏八味丸。肾经真阳不足而火上泛者,引火归根,桂附八味丸。若因脾虚不能生肺而喘者五味异功散加桔梗,补土生金。此内伤之治法也。
夫外感之喘,多出于肺,内伤之喘,未有不由于肾者。经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下。定喘之法,当于肾经责其真水、真火之不足而主之。如或脾气大虚,则以人参、白术为主。参、术补脾土以生肺金,金旺则能生水,乃隔二、隔三之治也。更有哮症与喘相似,呀呷不已喘息有音,此表寒束其内热,致成斯疾,加味甘桔汤主之,止嗽散亦佳。古今治喘哮症方论甚繁,大意总不出此。
加味逍遥散
(见类中。
知柏八味丸
(即六味丸加知母,黄柏。
桂附八味丸
(俱见类中)
五味异功散
(见虚证。
[卷三喘] 加味甘桔汤
治喘,定哮。
甘草(五分)桔梗川贝母百部白前橘红茯苓旋复花(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止嗽散
(见伤寒咳嗽。
[卷三] 吐血
暴吐血,以祛瘀为主,而兼之降火;久吐血,以养阴为主,而兼之理脾。古方四生丸、十灰散、花蕊散,祛瘀降火之法也;古方六味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养阴补脾之法也。
散之。务农赤日,行旅长途,口渴自汗而吐血者,此伤暑也,益元散清之。夏令火炎,更乘秋燥,发为干咳,脉数大而吐血者,此燥火焚金也,三黄解毒汤降之。此外感之治法也。
又如阴虚吐血者,初用四生丸、十灰散以化之,兼用生地、黄汤以清之。吐止,则用地黄丸补之。阳虚大吐,血成升斗者,初用花蕊石散以化之,随用独参汤以补之,继则用四君、八珍等以调之。脏寒吐血,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也,用理中汤以温之。其或七情气结,怒动肝火者,则用加味逍遥散以疏达之。伤力吐血者,则用泽兰汤行之。此内伤之治法也。
行。病势既久,气血衰微,饮食渐减,大便不实,法当养阴血兼补脾气。大凡吐血、咯血,须用四君子之类以收功,盖阴血生于阳气,脾气旺则能生血耳。治者念之。
四生丸
(见虚证。
[卷三吐血] 十灰散
祛瘀生新,止血之良剂。
大蓟小蓟茅根茜根老丝瓜山栀蒲黄荷叶大黄乱发烧灰,存性。每服二、三钱,藕汤调下。
花蕊石散、六味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并见虚证。
加味香苏散
(即香苏散加山栀、丹皮、丹参。方见伤寒太阳证。
益元散
(见类中。
三黄解毒汤
(见伤寒。
生地黄汤
(见虚证。
独参汤、八珍汤
(见虚证。
理中汤
(见中寒。
加味逍遥散
(见类中)
泽兰汤
(见后腰痛。
[卷三] 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不升,则邪气乘之,致令头痛。然有内伤、外感之异,外感风寒者宜散之。热邪传入胃腑,热气上攻者,宜清之。直中证,寒气上逼者,宜温之。治法详见伤寒门,兹不赘。然除正风寒外,复有偏头风,雷头风,客寒犯脑,胃火上冲,痰厥头痛,大头天行,破脑伤风,眉棱骨痛,眼眶痛等证。更有真头痛,朝不保暮,势更危急。皆宜细辨。
偏头风者,半边头痛,有风热,有血虚。风热者,筋脉抽搐,或鼻塞,常流浊涕,清空膏主之;血虚者,昼轻夜重,痛连眼角,逍遥散主之。雷头风者,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雷鸣,多属痰火,清震汤主之。客寒犯脑者,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羌活附子汤主之。胃火上冲者,脉洪大,口渴饮冷,头筋扛起者,加味升麻汤主之。痰厥头痛者,胸膈多痰,动则眩晕,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肾厥头痛者,头重足浮,腰膝酸软,经所谓下虚上实是也。肾气衰,则下虚,浮火上泛,故上实也,然肾经有真水虚者,脉必数而无力;有真火虚者,脉必大而无力。水虚,六味丸,火虚,八味丸。大头天行者,头肿大,甚如斗,时疫之证也,轻者名发颐,肿在耳前后,皆火郁也,普济消毒饮主之,更加针砭以佐之。破脑伤风者,风从破处而入,其症多发搐搦,防风散主之。眉棱骨痛,或眼眶痛,俱属肝经,见光则头痛者,属血虚,逍遥散。痛不可开者,属风热,清空膏。真头痛者,多属阳衰。头统诸阳而脑为髓海,不任受邪,若阳气大虚,脑受邪侵,则发为真头痛,手足青至节,势难为矣速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川芎、附子、并进八味丸,间有得生者,不可忽也。
[卷三头痛] 清空膏
羌活防风(各六分)柴胡(五分)黄芩(半生、半炒,一钱二分)川芎(四分)甘草(炙,一钱薄荷(三分)黄连(酒炒,六分水煎服。
逍遥散
(见虚劳。
[卷三头痛] 加味清震汤
升麻(一钱)苍术(一钱)青荷叶(一个,全用)甘草(炙)陈皮(各八分)蔓荆子荆芥(各一钱五分)薄荷(五分水煎服。
[卷三头痛] 羌活附子散
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
[卷三头痛] 加味升麻汤
升麻葛根赤芍甘草(各一钱)石膏(二钱)薄荷(三分灯心二十节,水煎服。
[卷三头痛]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一钱五分)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各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三个蔓荆子(一钱)虚者,加人参。
水煎服。
六味丸、八味丸
(见类中。
[卷三头痛] 普济消毒饮
治大头症。肿甚者,宜砭之。
甘草桔梗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一钱)马勃元参橘红柴胡(各五分)薄荷(六分)升麻(二分)连翘牛蒡子(炒,各八分水煎服。体虚,加人参五分;便闭,加大黄(酒煨,一钱)。
愚按∶此症须用贝母、人中黄、荷叶为妙。发颐症,倍柴胡,加丹皮。喉咙肿痛,倍桔梗、甘草。
砭法,以上细瓷锋,用竹片夹定,紧扎,放锋出半分,对患处,另以箸敲之,遍刺肿处俾紫血多出为善。刺毕,以精肉贴片时,再用鸡子清,调乳香末润之。此地不宜成脓,头内中空,耳前后更多曲折,提脓拔毒,恒多不便,故针砭断不可少。
针法,以小布针两枚,手法扣定,露锋纤少,遍刺肿处,血出立松。更敷前药,自然消散,用针砭时,须正心诚意,咬定牙齿,下手刺之。
[卷三头痛] 防风散
治破脑伤风。
防风生南星(炮,等分上为末。每服二钱,童便冲酒调服。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 心痛
当胸之下,岐骨陷处,属心之部位,其发痛者,则曰心痛。然心不受邪,受邪则为真心痛,旦暮不保矣。凡有痛者,胞络受病也。胞络者,心主之宫城也。寇凌宫禁,势已可危,而况犯主乎?故治之宜亟亟也。心痛有九种,一曰气,二曰血,三曰热,四曰寒,五曰饮,六曰食,七曰虚,八曰虫,九曰疰,宜分而治之。
气痛者,气壅攻刺而痛,游走不定也,沉香降气散主之。血痛者,痛有定处而不移,转侧若刀锥之刺,手拈散主之。热痛者,舌燥唇焦,溺赤便闭,喜冷畏热,其痛或作或止,脉洪大有力,清中汤主之。寒痛者,其痛暴发,手足厥冷,口鼻喜冷,喜热畏寒,其痛绵绵不休,脉沉细无力,姜附汤加肉桂主之。饮痛者,水饮停积也,干呕吐涎,或咳,或噎,甚则摇之作水声,脉弦滑,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食痛者,伤于饮食,心胸胀闷,手不可按,或吞酸嗳腐,脉紧滑,保和汤主之。虚痛者,心悸怔忡,以手按之则痛止,归脾汤主之。虫痛者,面白唇红,或唇之上下有白斑点,或口吐白沫,饥时更甚,化虫丸主之。疰痛者,触冒邪祟,卒尔心痛,面目青暗,或昏愦谵语,脉来乍大乍小,或两手如出两人,神术散、葱白酒、生姜汤并主之,此治心痛之大法也。
或问∶久痛无寒,暴痛无火,然乎?否乎?答曰∶此说亦宜斟酌。如人宿有积热,或受暑湿之热,或热食所伤而发,则暴痛亦属火矣,岂宜热药疗之。如人本体虚寒,经年累月,凭发无休,是久痛亦属寒矣,岂宜寒药疗之。且凡病始受热中,末传寒中者,比比皆是。必须临症审确,逐一明辨,斯无误也。又或谓∶诸痛为实,痛无补法。亦非也,如人果属实痛则不可补,若属虚痛,必须补之。虚而寒者,则宜温补并行,若寒而不虚,则专以温剂主之。丹溪云∶温即是补。若虚而兼火,则补剂中须加凉药。此治痛之良法,治者宜详审焉。
[卷三心痛] 沉香降气散
治气滞心痛。
沉香(细锉,三钱)砂仁(七钱)甘草(炙,五钱)香附(盐水炒,五钱)元胡索(酒炒,一两)川楝子(煨去肉净,一两共为末。每服二钱,淡姜汤下。
[卷三心痛] 手拈散
治血积心痛元胡索(醋炒)香附(酒炒)五灵脂(去土醋炒)没药(箬上炙干,等分共为细末。每服三钱,热酒调下。血老者,用红花五分,桃仁十粒,煎酒调下。
[卷三心痛] 清中汤
治热厥心痛。
香附陈皮(各一钱五分)黑山栀金铃子(即川楝子)元胡索(各八分)甘草(炙,五分)川黄连(姜汁炒,一钱)水煎服。
姜附汤
(见诸方补遗)治寒厥心痛。又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宜用本方大剂饮之,或救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伤寒咳嗽。
[卷三心痛] 保和汤
治伤食心痛。
麦芽山楂卜子浓朴香附(各一钱)甘草连翘(各五分)陈皮(一钱五分水煎服。
[卷三心痛] 归脾汤
治气血虚弱,以致心痛。
黄(一钱五分)白术人参茯神枣仁当归(各一钱)远志(七分)木香甘草(炙,各五分)元眼肉(五枚水煎服。
若挟肝火,加柴胡、山栀、丹皮各一钱。
[卷三心痛] 化虫丸
治虫啮心痛。
芜荑(去梗)白雷丸(各五钱)槟榔(二钱五分)雄黄(一钱五分)木香白术陈皮(各三钱神曲(炒,四钱以百部二两,熬膏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钱五分,米饮下。
如取下虫积,加大黄五钱
神术散
(见中食。
[卷三] 胸痛
胸者,肺之分野。然少阳胆经受病,亦令胸痛,此邪气初传入里,而未深入于里,故胸痛也,古方用柴胡汤加枳壳治之。如未应,本方兑小陷胸汤一服,其效如神。又风寒在肺,胸满痛,气喘,宜用甘桔汤,加理气散风之剂。又饮食填塞者,宜用吐法。其肺痈、肺痿二证,详见虚劳,兹不赘。
柴胡汤
(见伤寒少阳证。
甘桔汤
(见伤寒咽痛。
[卷三] 胁痛
伤寒胁痛,属少阳经受邪,用小柴胡汤。杂症胁痛,左为肝气不和,用柴胡疏肝。七情郁结,用逍遥散。若兼肝火、痰饮、食积、瘀血、随症加药。右为肝移邪于肺,用推气散凡治实证胁痛,左用枳壳,右用郁金,皆为的剂。然亦有虚寒作痛,得温则散,按之则止者,又宜温补,不可拘执也。
小柴胡汤
(见伤寒。
[卷三胁痛] 柴胡疏肝散
治左胁痛。
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川芎赤芍枳壳(麸炒)香附(醋炒,各一钱)甘草(炙,五分)唇焦口渴,乍痛乍止者,火也,加山栀,黄芩;肝经一条扛起者,食积也,加青皮、麦芽、山楂;痛有定处而不移,日轻夜重者,瘀血也,加归尾、红花、桃仁、牡丹皮;干呕,咳引胁下痛者,停饮也,加半夏、茯苓;喜热畏寒,欲得热手按者,寒气也,加肉桂、吴茱萸。
逍遥散
(见虚劳。
[卷三胁痛] 推气散
治右胁痛。
枳壳(一钱)郁金(一钱)桂心甘草(炙,各五分)桔梗陈皮(各八分)姜(二片)枣(二枚水煎散
[卷三胁痛] 栝蒌散
治肝气燥急而胁痛,或发水泡。
大栝蒌(连皮捣烂,一枚)粉甘草(二钱)红花(七分水煎服。
按∶郁火日久,肝气燥急,不得发越,故皮肤起泡,转为胀痛。经云∶损其肝者,缓其中。栝蒌为物,甘缓而润,于郁不逆,又如油之洗物,滑而不滞,此其所以奏功也。
[卷三] 胃脘痛
胃脘痛,治法与心痛相仿,但停食一症,其胀痛连胸者,吐之,胀痛连腹者,下之。其食积之轻者,则用神术散消之。又有胃脘痈症,呕而吐脓血者,不得妄治。书云∶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
神术散
(方见食中。
[卷三] 腹痛
腹中痛,其寒热、食积、气血、虫蛊,辨法亦与心痛相符。惟有肝木乘脾、搅肠痧、腹内痈,兹三症有不同耳。经云∶诸痛皆属于肝,肝木乘脾,则腹痛,仲景以芍药甘草汤主之甘草味甘,甘者,己也,芍药味酸,酸者,甲也,甲己化土,则肝木平,而腹痛止矣。伤寒症中,有由少阳传入太阴而腹痛者,柴胡汤加芍药。有因误下传入太阴而腹痛者,桂枝汤加芍药,即同此意。寻常腹痛,全在寒热、食积,分别详明为主。凡腹痛乍作乍止,脉洪有力,热也,以芍药甘草汤加黄连清之。若嗳腐吞酸,饱闷膨胀,腹中有一条扛起者,是食积也,保和丸消之。消之而痛不止,便闭不行,腹痛拒按者,三黄枳术丸下之。设或下后仍痛以手按其腹,若更痛者,积未尽也,仍用平药再消之。若按之痛止者,积已去而中气虚也五味异功散补之。若消导攻下之后,渐变寒中,遂至恶冷喜热,须易温中之剂。此火痛兼食之治法也。若腹痛绵绵不减,脉迟无力者,寒也,香砂理中汤温之。若兼饱闷胀痛,是有食积,不便骤补,香砂二陈汤,加姜、桂、楂、芽、浓朴,温而消之。消之而痛不止,大便反闭,名曰阴结,以木香丸热药下之,下后,仍以温剂和之。如寒痛兼食之治法也。若因浊气壅塞,走注疼痛,木香调气散散之。若因瘀血积聚,呆痛不移,泽兰汤行之。虫啮而痛,唇有斑点,饥时更甚,化虫丸消之。伤暑霍乱,四味香薷饮解之,更有干霍乱症,欲吐不得吐欲泻不能泻,变在须臾,俗名搅肠痧是也,更有遍体紫黑者,名曰乌痧胀,急用烧盐,和阴阳水吐之。或用四陈汤服之,外用武侯平安散,点左右大眼角,其人即苏。其腹内痈一症当脐肿痛,转侧作水声,小便如淋,千金牡丹皮散化之。古方治腹痛症,多以寒者为虚,热者为实,未尽然也,盖寒证亦有实痛者,热证亦有虚痛者,如寒痛兼食,则为实矣,挟热久痢,则为虚矣,凡看症之法,寒热虚实,互相辨明,斯无误也。
[卷三腹痛] 芍药甘草汤
止腹痛如神。
白芍药(酒炒,三钱)甘草(炙,一钱五分水煎服。
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脉缓为湿,加苍术、生姜;脉涩伤血加当归;脉弦伤气,加芍药。
保和丸
(见心痛)消食积,清湿热,腹中有一条扛起者,是食积也。舌干口燥,是湿热也,本方主之,有热,加黄连。
[卷三腹痛] 三黄枳术丸
消热食,除积滞,腹痛拒按,便闭溺赤,名曰阳结,宜用本方。若冷食所伤,宜用木香丸。若冷热互伤,须酌其所食冷热之多寡而并用之。此东垣法也。
黄芩(一两)黄连(五钱)大黄(七钱五分)神曲白术枳实陈皮(各五钱荷叶一枚,煎水迭为丸,量虚实用。
五味异功散
(见虚寒。
香砂理中汤
(见中寒)治客寒犯胃,其症手足厥冷,口鼻气冷,其痛绵绵不止,喜热畏寒,脉沉细,不比热痛乍止乍作,喜冷畏热,唇焦舌燥,口渴脉洪也。寒热之别,相隔千里
香砂二陈汤
(见类中,即二陈汤加木香、砂仁。
[卷三腹痛] 木香丸
治寒积冷食,腹痛拒按,或大便闭结,谓之冷闭,名曰阴结,本方攻之。
木香丁香(各一钱五分)干姜(三钱)麦芽(炒,五钱)陈皮(三钱)巴豆(去壳炒黑,三十粒神曲煮糊为丸。每服十丸,或二十丸,开水下,痛甚者倍之。所食之物,应随利出,如利不止,以冷粥饮之,即止。
木香调气散
(见类中。
泽兰汤
(见吐血。
化虫丸
(见心痛。
四味香薷饮
(见伤暑)
[卷三腹痛] 诸葛武侯平安散
共研极细末,用小瓷罐收贮。每用清水,以骨簪点二、三厘在大眼角内,如点眼药法。
点后,忌热茶、饮食半日,即愈。
[卷三腹痛] 四陈汤
陈皮(去白)陈香橼(去穣)陈枳壳(去穣面炒)陈茶叶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开水点服。
[卷三腹痛] 千金牡丹皮散
治腹内痈。
牡丹皮(三钱)苡仁(五钱)桃仁(十粒)栝蒌仁(去壳去油净,二钱)水煎服。
[卷三] 小腹痛
书云∶大腹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伤寒传至厥阴,少腹痛甚,此热邪也,宜下之。若热结在里,蓄血下焦,亦宜下之。若直中厥阴,小腹冷痛,则为寒邪,宜温下。
治法已详本门。寻常少腹痛,多属疝瘕,奔豚之类。书云∶男子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古人更有癖、瘕之名。皆一类也。如弓弦,筋扛起也,癖者、隐辟,沉附着骨也。则有块可征,犹积也,多属于血。瘕者,假也,忽聚而忽散,气为之也。奔豚者如江豚之上窜,冷气上冲也。其瘕之气,聚于小肠,则曰小肠气,聚于膀胱,则曰膀胱气也。小肠气,失气则快。膀胱气,少腹热,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也,凡治少腹痛,当用坠降之药,其行气皆当用核,乃能宣达病所,以取效也。橘核丸,奔豚丸并主之。
[卷三小腹痛] 橘核丸
通治瘕、癖、小肠、膀胱等气。
橘核(盐酒炒,二两)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姜汁浸炒,各一两五钱)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一两)神曲(四两寒甚,加附子五钱,肉桂三钱,当归一两。有热加黑山栀七钱;又疝气症,表寒束其内热,丹溪以黑山栀、吴茱萸并用。按此二味,若寒热不调者,加入丸中更佳。若胞痹小便不利,去小茴,加茯苓、车前子、丹参、黑山栀。
[卷三] 身痛
身体痛,内伤外感均有之。如身痛而拘急者,外感风寒也。身痛如受杖者,中寒也。身痛而重坠者,湿也。若劳力辛苦之人,一身酸软无力而痛者,虚也。治法,风则散之,香苏散。寒则温之,理中汤。湿则燥之,苍白二陈汤。虚则补之,补中益气汤。大抵身痛多属于寒,盖热主流通,寒主闭塞也。无论风湿与虚,挟寒者多,挟热者少,治者审之。
香苏散
(见太阳证。
理中汤
(见中寒。
苍术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苍术、白术,见类中。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 肩背臂膊痛
肩背痛,古方主以茯苓丸,谓痰饮为患也,而亦有不尽然者。凡背痛多属于风,胸痛多属于气,气滞则痰凝,脏腑之病也。背为诸之所伏,凡风邪袭人,必从入,经络之病也间有胸痛连背者,气闭其经也。亦有背痛连胸者,风鼓其气也。治胸痛者,理痰气;治背痛者,祛风邪,此一定之理。理痰气,宜用木香调气散,并前丸。祛风邪,宜用秦艽天麻汤挟寒者,加桂、附。挟虚者,以补中益气加秦艽、天麻主之。如或风邪痰气,互相鼓煽,痰饮随风走入经络,而肩臂肿痛,则煎、丸二方,须酌量合用,治无不效矣。
[卷三肩背臂膊痛] 茯苓丸
茯苓半夏(姜汁炒,各二两)风化硝枳壳(面炒,各五钱姜汁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淡姜汤下。
木香调气散
(见类中。
[卷三肩背臂膊痛] 秦艽天麻汤
秦艽(一钱五分)天麻羌活陈皮当归川芎(各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三片)桑枝(酒炒,三钱水煎服。
挟寒,加附子、桂枝。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 腰痛
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热、有瘀血、有气滞、有痰饮,皆标也,肾虚其本也。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脉浮弦者,风也;腰冷如冰,喜得热手熨,脉沉迟,或紧者,寒也,并用独活汤主之。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腰间如带重物,脉濡细者,湿也,苍白二陈汤加独活主之。若腰重疼痛,腰间发热,痿软无力,脉弦数者,湿热也,恐成痿症,前方加黄柏主之。若因闪挫跌扑,瘀积于内,转侧如刀锥之刺,大便黑色,脉涩,或芤者,瘀血也,泽兰汤主之。走注刺痛,忽聚忽散,脉弦急者,气滞也,橘核丸主之。腰间肿,按之濡软不痛脉滑者,痰也,二陈汤加白术、萆、白芥子、竹沥、姜汁主之。腰痛似脱,重按稍止脉细弱无力者,虚也,六君子汤加杜仲、续断主之。若兼阴冷,更佐以八味丸。大抵腰痛悉属肾虚,既挟邪气,必须祛邪,如无外邪,则惟补肾而已。然肾虚之中,又须分辨寒热二证,如脉虚软无力,溺清便溏,腰间冷痛,此为阳虚,须补命门之火,则用八味丸。若脉细数无力,便结溺赤,虚火时炎,此肾气热,髓减骨枯,恐成骨痿,斯为阴虚,须补先天之水,则用六味丸,合补阴丸之类,不可误用热药以灼其阴,治者审之。
[卷三腰痛] 独活汤
治肾虚兼受风寒湿气。
独活桑寄生防风秦艽威灵仙牛膝茯苓(各一钱)桂心(五分)细辛甘草(炙,各三分)当归金毛狗脊(各二钱生姜二片,水煎服。
丹溪云∶久腰痛,必用官桂开之,方止。寒甚者,更加附子。但有湿热,则二者皆不宜
苍白二陈汤
(见类中)
[卷三腰痛] 泽兰汤
治闪挫跌扑,瘀血内蓄,转侧若刀锥之刺。
泽兰(三钱)丹皮牛膝(各二钱)桃仁(去皮尖研,十粒)红花(五分)当归尾(五钱)广三七(一钱)赤芍药(一钱五分水煎,热酒冲服。
如二便不通,加酒蒸大黄三钱;凡跌扑伤重,便溺不通者,非大黄不救。若大便已通,则用广三七煎酒,或山羊血冲酒,青木香煎酒,随用一味,皆可立止疼痛
橘核丸
(见小腹痛。
茯苓丸
(见臂肩痛。
六君子汤
(见类中)
六味丸、八味丸
(见虚劳。
[卷三腰痛] 补阴丸
治肾气热,腰软无力,恐成骨痿。
熟地(三两)丹皮天冬当归枸杞子牛膝山药女贞子茯苓龟板杜仲续断(各一两二钱)人参黄柏(各五钱)
[卷三] 痹(鹤膝风
痹者,痛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游走不定也。寒气胜者为痛痹,筋骨挛痛也。湿气胜者为着痹,浮肿重坠也。然即曰胜,则受病有偏重矣。治行痹者,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则流通,寒则凝塞,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则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通用蠲痹汤加减主之,痛甚者,佐以松枝酒。复有患痹日久,腿足枯细,膝头大,名曰鹤膝风。此三阴本亏,寒邪袭于经络,遂成斯症,宜服虎骨胶丸,外贴普救万全膏,则渐次可愈。失此不治,则成痼疾,而为废人矣。
[卷三痹(鹤膝风] 蠲痹汤
通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羌活(行上力大)独活(行下力专,各一钱)桂心(五分)秦艽(一钱)当归(三钱)川芎(治风先治血,七分)甘草(炙,五分)海风藤(二钱)桑枝(三钱)乳香(透明者)木香(止痛须理气水煎服。
风气胜者,更加秦艽、防风;寒气胜者,加附子;湿气胜者,加防己、萆、苡仁。痛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肿处热辣,此寒久变热也,去肉桂,加黄柏三分。
[卷三痹(鹤膝风] 松枝酒
治白虎历节风,走注疼痛,或如虫行,诸般风气。
松节桑枝桑寄生钩藤续断天麻金毛狗脊虎骨秦艽青木香海风藤菊花五加皮(各一两)当归(三两每药一两,用生酒二斤,煮,退火七日,饮。痛专在下,加牛膝。
[卷三痹(鹤膝风] 虎骨膏丸
治鹤膝风,并治瘫痪诸症。
虎骨(二斤,锉碎、洗净,用嫩桑枝、金毛狗脊去毛、白菊花去蒂各十两,秦艽二两,煎水,熬虎骨成胶、收起如蜜样,和药为丸,如不足量加炼蜜)大熟地(四两)当归(三两)牛膝山药茯苓杜仲枸杞续断桑寄生(各二两)熟附子(七钱)浓肉桂(去皮,不见火,五钱)丹皮泽泻(八钱)人参(二两,贫者以黄四两代之)上为末,以虎骨胶为丸。每早开水下三钱。
[卷三痹(鹤膝风] 普救万全膏
治一切风气,走注疼痛,以及白虎历节风,鹤膝风,寒湿流注,痈疽发背疔疮瘰,跌打损伤,腹中食积痞块,多年疟母,顽痰瘀血停蓄,腹痛泄利,小儿疳积,女人瘕诸症,并贴患处。咳嗽疟疾,贴背脊心第七椎。予制此膏普送,取效神速。倘贴后起泡出水,此病气本深,尽为药力拔出,吉兆也,不必疑惧,记之、记之。
藿香白芷当归尾贝母大枫子木香白蔹乌药生地萝卜子丁香白芨僵蚕细辛蓖麻子檀香秦艽蜂房防风五加皮苦参肉桂蝉蜕丁皮白鲜皮羌活桂枝全蝎赤芍高良姜元参南星鳖甲荆芥两头尖独活苏木枳壳连翘威灵仙桃仁牛膝红花续断花百头杏仁苍术艾绒本骨碎补川芎黄芩麻黄甘草黑山栀川乌(附子)牙皂半夏草乌紫荆皮青风藤(以上各一两五钱)大黄(三两)蜈蚣(三十五条)蛇蜕(五条)槐枝桃枝柳枝桑枝楝枝榆枝楮枝(以上各三十五寸)男人血余(三两,以上俱浸油内)真麻油(十五斤,用二十两秤称)松香(棕皮滤净,一百斤)百草霜(细研、筛过,十斤)冬浸九宿,春秋七宿,夏五宿,分数次入锅,文武火熬,以药枯油黑,滴水成珠为度,滤去渣,重称,每药油十二两,下滤净片子松香四斤,同熬至滴水不散,每锅下百草霜细末六两,勿住手搅,俟火候成,则倾入水缸中,以棒搅和成块,用两人扯拔数次,瓷钵收贮,治一切风寒湿气、疮疽等症,其效如神。
又法∶治疮疽,用血丹收,更妙,每油一斤,用丹六两。
[卷三] 痿
痿,大症也。诸痿生于肺热。经云∶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肺气热,则皮毛先痿而为肺鸣。心气热,则脉痿,胫纵不任地。肝气热,则筋痿,口苦而筋挛。脾气热,则肉痿肌肤不仁。肾气热,则骨痿,腰脊不举。丹溪治法∶泻南方,补北方。泻南方,则肺金不受刑,补北方则心火自下降,俾西方清肃之令下行,庶肺气转清,筋脉骨肉之间,湿热渐消而痿可愈也。然经云∶治痿独取阳明,何也?盖阳明为脏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由前论之,则曰五脏有热,由后论之,则曰阳明之虚,二说似异而实同,盖阳明胃属湿土,土虚而感寒热之化,则母病传子,肺金受伤,而痿症作矣。是以治痿独取阳明也。取阳明者,所以祛其湿。泻南补北者,所以清其热。治痿之法,不外补中祛湿,养阴清热而已矣。
[卷三痿] 五痿汤
治五脏痿。
人参白术茯苓(各一钱)甘草(炙,四分)当归(一钱五分)苡仁(三钱)麦冬(二钱)黄柏(炒褐色)知母(各五分水煎服。心气热,加黄连三分,丹参、生地各一钱;肝气热,加黄芩、丹皮、牛膝各一钱;脾气热,加连翘一钱,生地一钱五分;肾气热,加生地、牛膝、石斛各一钱五分;肺气热,加天冬、百合各二钱;挟痰,加川贝、竹沥;湿痰加半夏曲;瘀血,加桃仁、红花;如气血两虚,另用十全大补汤;肾肝虚热,髓减骨枯,兼用虎潜丸主之。
十全大补汤
(见虚劳。
[卷三痿] 虎潜丸
龟板(四两)杜仲熟地(各三两)黄柏(炒褐色)知母(各五钱)牛膝白芍药虎骨(酒炙酥)当归(各二两)陈皮(四钱)干姜(二钱为末,酒糊丸。每服二钱,淡盐水下。加人参一两,尤妙。
[卷三] 脚气
香港脚者,脚下肿痛,即痹症之类也。因其痛专在脚,故以香港脚名之。其肿者,名湿香港脚;不肿者,名干香港脚。湿香港脚,水气胜也,槟榔散主之。干香港脚,风气胜也,四物汤加牛膝
[卷三脚气] 槟榔散
香港脚谓之壅疾,不宜骤补。
槟榔牛膝防己独活秦艽(各一钱)青木香天麻赤芍(各八分)桑枝(二钱)当归水煎服。
四物汤
(见虚证。
[卷三] 疠风
疠风,癞也,俗称大麻风。湿热在内,而为风鼓之,则肌肉生虫,白屑重迭,搔痒顽麻甚则眉毛脱落,鼻柱崩坏,事不可为矣。治法,清湿热,祛风邪,以苦参汤、地黄酒并主之。外以当归膏涂之,往往取效。未可遽视为废疾而忽之也。
[卷三疠风] 苦参汤
苦参(一钱五分)生地(二钱)黄柏(五分)当归秦艽蒡子赤芍白蒺藜丹参丹皮银花贝母(各一钱加甘菊三钱,水煎服。
[卷三疠风] 地黄酒
生地(二两)黄柏苦参丹参萆菊花银花丹皮赤芍当归枸杞子蔓荆子赤茯苓(各一两)秦艽独活威灵仙(各五钱)桑枝(一两五钱)乌梢蛇(去头尾,一具上煮好头生酒五十斤,退火七日用。
[卷三疠风] 加味当归膏
治一切疮疹,并痈肿,收口皆效。
当归生地(各一两)紫草木鳖子肉(去壳)麻黄大枫子肉(去壳、研)防风黄柏元参(各五钱)麻油(八两)黄蜡(二两)先将前九味,入油熬枯,滤去渣,再将油复入锅内,熬至滴水成珠,再下黄蜡,试水中不散为度,倾入盖碗内,坐水中出火三日,听搽。
[卷三] 噎膈
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剂通用,不思吐,湿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润。经云∶三阳结谓之隔。结,结热也,热甚则物干。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夫胃既槁矣,而复以燥药投之,不愈益其燥乎?是以大、小半夏汤,在噎膈门为禁剂。予尝用启膈散开关,更佐以四君子汤调理脾胃。挟郁者,则用逍遥散主之。虽然,药逍遥而人不逍遥,亦无益也。张鸡峰云∶此症乃神思间病,法当内观静养。斯言深中病情。然其间有挟虫、挟血、挟痰与食,而为患者皆当按法兼治,不可忽也。
[卷三噎膈] 启膈散
通噎膈,开关之剂,屡效。
沙参(三钱)丹参(三钱)茯苓(一钱)川贝母(去心,一钱五分)郁金(五分)砂仁壳(四分)荷叶蒂(二个)杵头糠(五分水煎服。
虚者,加人参。前症若兼虫积,加胡连、芜荑,甚则用河间雄黄散吐之。若兼血积,加桃仁、红花,或另以生韭汁饮之。若兼痰积,加广橘红。若兼食积,加卜子、麦芽此症有生蛇者,华佗以醋蒜食之,令饱,则吐物而出,真神法也。
四君子汤
(见虚证)
[卷三噎膈] 调中散
通噎膈,开关和胃。
北沙参(三两)荷叶(去筋净,一两)广陈皮(浸去白,一两)茯苓(一两)川贝母(去心,粘米拌炒,一两)丹参(三两)陈仓米(炒熟,三两)五谷虫(酒炒焦黄,一两共为细末。每用米饮调下二钱,日二服。
逍遥散
(见类中。
[卷三噎膈] 河间雄黄散
雄黄瓜蒂赤小豆(各一钱共为细末。每服五分,温水调,滴入狗油数匙,服下,以吐为度。吐去膈间小虫,随用五味异功散安之,续用逍遥散调之。
[卷三] 痢疾
古人治痢,多用坠下之品,如槟榔、枳实、浓朴、大黄之属。所谓通因通用,法非不善矣,然而效者半,不效者半。其不效者,每至缠绵难愈,或呕逆不食,而成败症者,比比皆是。予为此症,仔细揣摩不舍置,忽见烛光,遂恍然有得,因思火性炎上者也,何以降下于肠间而为痢?良由积热在中,或为外感风寒所闭,或为饮食生冷所遏,以致火气不得舒伸,逼迫于下,里急而后重也。医者不察,更用槟榔等药下坠之,则降者愈降而痢愈甚矣。予因制治痢散,以治痢症初起之时,方用葛根为君,鼓舞胃气上行也。陈茶、苦参为臣,清湿热也。麦芽、山楂为佐,消宿食也。赤芍药、广陈皮为使,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也。制药普送,效者极多。惟于腹中胀痛,不可手按者,此有宿食,更佐以朴黄丸下之若日久脾虚,食少痢多者,五味异功散,加白芍、黄连、木香清而补之。气虚下陷者,补中益气汤升提之。若邪热秽气,塞于胃脘,呕逆不食者,开噤散启之。若久痢变为虚寒,四肢厥冷,脉微细,饮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汤加桂温之。夫久痢必伤肾,不为温暖元阳,误事者众矣,可不谨欤!
[卷三痢疾] 治痢散
专治痢疾初起之时,不论赤白皆效。
葛根苦参(酒炒)陈皮陈松萝茶(各一斤)赤芍(酒炒)麦芽(炒)山楂(炒,各十二两上为细末。每服四钱,水煎,连药末服下,小儿减半。忌荤腥、面食、煎炒、闭气、发气诸物。本方加川连四两,尤效。
[卷三痢疾] 朴黄丸
治痢疾初起,腹中实痛,不得手按,此有宿食也,宜下之。
陈皮浓朴(姜汁炒,各十二两)大黄(酒蒸,一斤四两)广木香(四两荷叶水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钱,开水下,小儿一钱。
五味异功散
(即六君子汤除半夏。见类中门。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痢疾] 开噤散
治呕逆食不入,书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故用黄连。痢而不食,则气益虚人参川黄连(姜水炒,各五分)石菖蒲(不见铁,七分)丹参(三钱)石莲子(去壳,即建莲中有黑壳者)茯苓陈皮陈米(一撮)冬瓜仁(去壳,一钱五分)荷叶蒂(二个水煎服。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门。
[卷三] 泄泻
书云∶湿多成五泻,泻之属湿也,明矣。然有湿热,有湿寒,有食积,有脾虚,有肾虚皆能致泻,宜分而治之。假如口渴、溺赤、下泻肠垢,湿热也。溺清、口和、下泻清谷,湿寒也。胸满痞闷、嗳腐吞酸、泻下臭秽,食积也。食少、便频、面色白,脾虚也。
五更天明,根据时作泻,肾虚也。治泻,神术散主之。寒热食积,随症加药。脾虚者,香砂六君子汤,肾虚者,加减七神丸。凡治泻,须利小便,然有食积未消者,正不宜利小便,必俟食积既消,然后利之斯为合法。
神术散
(见类中)燥湿理脾,消积滞,为止泻之良药。湿热,加连翘;湿寒加炮姜、木
香砂六君子汤
(见类中)治脾虚作泻。挟寒者,加姜、桂,甚加附子。
[卷三泄泻] 加味七神丸
止肾泻如神。
肉豆蔻(面裹煨)吴茱萸(去梗、汤泡七次)广木香(各一两)补骨脂(盐酒炒,二两)白术(陈土炒,四两)茯苓(蒸,二两)车前子(去壳,蒸,二两大枣煎汤迭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卷三] 疟疾
疟者,暴疟之状,因形而得名也。经曰∶阴阳相搏而疟作矣,阴搏阳而为寒,阳搏阴而为热。如二人交争,此胜则彼负,彼胜则此负,阴阳互相胜负,故寒热并作也。善治疟者,调其阴阳,平其争胜,察其相兼之症,而用药得宜,应手可愈。大法,疟症初起,香苏散散之,随用加减小柴胡汤和之。二三发后,止疟丹截之。久疟脾虚,六君子汤加柴胡补之。中气下陷,补中益气汤举之,元气即回,疟症自止。书云∶一日一发者,其病浅,两日一发者其病深,三日一发者,其病尤深。然而寒热往来,总在少阳,久而不愈,总不离乎脾胃,盖胃虚亦恶寒,脾虚亦发热也,疏理少阳,扶助脾胃,治疟无余蕴矣。
香苏散
(见伤寒太阳证。
[卷三疟疾] 加减小柴胡汤
治疟症之通剂,须按加减法主之。
柴胡秦艽赤芍(各一钱)甘草(五分)陈皮(一钱五分)生姜一片,桑枝二钱,水煎服。
热多者,加黄芩一钱;寒多者,加黑姜五分;口渴甚者加知母一钱,贝母一钱五分;呕恶,加半夏、茯苓各一钱,砂仁七分,生姜二片;汗少者加荆芥一钱,川芎五钱;汗多者,去秦艽,减柴胡一半,加人参一钱,白术一钱五分;饮食停滞,胸膈饱闷,加麦芽、神曲、山楂、浓朴各一钱;如欲止之,加白蔻仁八分,鳖甲(醋炙)二钱,更另用止疟丹一、二丸截之,神效;若体虚气弱,加人参、黄、白术各二钱当归、茯苓各一钱;久病成疟母,加白术一钱,木香、枳实各五分,鳖甲二钱。
[卷三疟疾] 止疟丹
治疟症二、三发后,以此止之,应手取效。
常山(火酒炒)草果仁(去壳)半夏曲(姜汁炒)香附米(酒炒)青皮(去穣醋炒,各四两)真六神曲(十二两为末,用米饮煮糊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轻者一丸,重者二丸,红枣五、六枚,煎汤化下,清晨面东空腹服。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俱见类中。
疟久变虚,宜用前二方主之,但真虚者多挟寒,须用肉桂、附子、炮姜、砂仁之类,温
[卷三] 论水肿鼓胀
问曰∶水肿、鼓胀,何以别之?答曰∶目窠与足先肿,后腹大者,水也;先腹大,后四肢肿者,胀也。然水肿亦有兼胀者,胀亦有兼水者,须按其先后多寡而治之,今分为两门,
[卷三] 水肿
水肿症,有表里、寒热、肾胃之分,大抵四肢肿,腹不肿者,表也。四肢肿,腹亦肿者,里也。烦渴口燥,溺赤便闭,饮食喜凉,此属阳明,热也。不烦渴,大便自调,饮食喜热,此属阴水,寒也。先喘而后肿者,肾经聚水也。先肿而后喘,或但肿而不喘者,胃经蓄水也。经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闭则水积,然胃病而关亦自闭矣。治胃者,五加皮饮加减主之。治肾者,肾气丸加减主之。或问∶书云∶先喘后肿,其病在肺,何也?答曰∶喘虽肺病其本在肾,经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下是也。若外感致喘,或专属肺经受邪,内伤致喘,未有不由于肾者,治者详之。
[卷三水肿] 五皮饮
治胃经聚水,乃通用之剂,华佗《中藏经》之方也。累用累验。
大腹皮(黑豆汁洗)茯苓皮陈皮桑白皮(各一钱五分)生姜皮(八分水煎服。
仲景云∶腰以上肿,宜发汗,加紫苏、秦艽、荆芥、防风。腰以下肿,宜利小便,加赤小豆、赤茯苓、泽泻、车前子、萆、防己。若大便不通,宜下之,加大黄、葶苈。腹中胀满,加卜子、浓朴、陈皮、麦芽、山楂。体虚者,加白术、人参、茯苓。审是阴水,加附子、干姜、肉桂;审是阳水,加连翘、黄柏、黄芩。挟痰者,加半夏、生姜。既消之后,宜用理中汤健脾实胃,或以金匮丸温暖命门,或以六味加牛膝、车前,滋肾水,清余热,庶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
[卷三水肿] 金匮肾气丸
治肾经聚水,小便不利,腹胀肢肿,或痰喘气急,渐成水蛊,其效如神。然肾经聚水,亦有阴阳之分,不可不辨也。经云∶阴无阳,无以生;阳无阴,无以化经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假如肾经阳虚,阴无以生,真火不能制水者,宜用此丸。假如肾经阴虚,阳无以化,真阴不能化气者,宜用本方去附、桂主之。东垣云∶土在雨中化为泥,阴水之象也。河间云∶夏热之甚,庶土蒸溽,阳水之象也。
知斯意者,可以治水矣。
大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丹皮泽泻车前子牛膝(各二两)茯苓(六两)肉桂(一两)附子(一两,虚寒甚者倍之)用五加皮八两,煮水一大碗,滤去渣,和药,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早开水下四钱。
前症若属阴虚,本方去桂附,盖文蛤、牡蛎各二两;湿热甚者,加黄柏五钱,不用五加皮,以萆八两熬汁代之。
论血分水分妇人经水先断,后发肿者,名曰血分,通经丸主之。先发水肿,然后经断者,名曰水分五加皮饮送下通经丸主之。
[卷三水肿] 通经丸
当归尾赤芍药生地黄川芎牛膝五灵脂(各一两)红花桃红(各五钱)香附(二两琥珀(七钱五分)苏木屑二两,煎酒,和砂糖,熬化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酒下。体虚者,用理中汤送下;若血寒,加肉桂五钱。
[卷三] 鼓胀
或问∶方书有鼓胀、蛊胀之别,何也?答曰∶鼓者,中空无物,有似于鼓;蛊者,中实有物,非虫即血也。中空无物,填实则消,经所谓塞因塞用是已。中实有物,消之则平,经所谓坚者削之是已。然胀满有寒、热、虚、实,浅深部位之不同,若不细辨,何由取效。假如溺赤,便闭,脉数有力,色紫黑,气粗厉,口渴饮冷,唇焦,舌燥,多属于热。假如溺清便溏,脉细无力,色白,气短促,喜饮热汤,舌润,口和,多属于寒。又如腹胀,按之不痛,或时胀时减者,为虚;按之愈痛,腹胀不减者,为实。凡胀满,饮食如常者,其病浅;饮食减少者,其病深。且胀有部分,纵是通腹胀满,亦必有胀甚之部,与病先起处,即可知属何脏腑,而用药必以之为主。东坦治胀满,不外枳术、补中二方,出入加减,寒热攻补,随症施治。予因制和中丸普送,效者甚多,有力者,当修合以济贫乏。又气虚中满宜用白术丸,而以六君子汤佐之,中空无物,不用枳实,恐伤气也。
[卷三鼓胀] 枳术丸
除胀消食。
枳实(一两,面炒)白术(二两,陈土炒)共为末,荷叶包烂饭煨透,杵和为丸。每服二钱,开水下。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鼓胀] 和中丸
白术(陈土炒,四两)扁豆(炒,三两)茯苓(一两五钱)枳实(面炒,二两)陈皮(三两)神曲(炒黑)麦芽(炒)山楂(炒)香附(姜汁炒,二两)砂仁(一两五钱)半夏(姜汁炒,一两)丹参(酒蒸,二两)五谷虫(酒拌炒焦黄色,三两荷叶一枚,煎水迭为丸。每日上午、下午开水下二钱。
此方不寒不热,和平之治法也。若寒气盛,加干姜、吴萸、肉桂。若湿热盛,加黄连、连翘。若大便闭结,先用三黄枳术丸下之,随用本方渐磨之。若兼瘀血,加浓朴、赤芍。若脾气虚弱,用六君子汤吞服此丸,或以补中益气汤送下,此医门之秘法,不可不讲。
[卷三鼓胀] 白术丸
治气虚中满。
白术茯苓陈皮(各二两)砂仁神曲(各一两五钱)五谷虫(四两用荷叶、老米,煎水,迭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卷三鼓胀] 三黄枳术丸
治热食所伤,肚腹胀痛,并湿热胀满,大便闭结者。
黄芩(酒炒,一两)黄连(酒炒,四钱)大黄(酒蒸,七钱五分)神曲(炒)枳实(面炒)白术(陈土炒)陈皮(各五钱荷叶煎水迭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钱五分,或二、三钱,量人虚实用。
六君子汤
(见类中)
[卷三] 积聚
积者,推之不移,成于五脏,多属血病;聚者,推之则移,成于六腑,多属气病。治积聚者,当按初、中、末之三法焉。邪气初客,积聚未坚,宜直消之,而后和之。若积聚日久邪盛正虚,法从中治,须以补泻相兼为用。若块消及半,便从末治,即住攻击之药,但和中养胃,导达经脉,俾荣卫流通,而块自消矣。更有虚人患积者,必先补其虚,理其脾,增其饮食,然后用药攻其积,斯为善治,此先补后攻之法也。初治,太无神功散主之;中治,和中丸主之;末治,理中汤主之。予尝以此三法,互相为用,往往有功。
[卷三积聚] 太无神功散
治痞积,不拘气血饮食,虫积痰水,皆效。
地蓄瞿麦穗大麦芽(各五钱)神曲(二钱五分)沉香木香(各一钱五分)甘草(炙,五钱)大黄(酒蒸,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灯心、竹叶煎汤,及无灰酒调服。女以灯心、红花、当归煎汤,及无灰酒送下。忌油腻、动气之物,及房室一月。药须黄昏服,勿食晚饭,大小便见恶
和中丸
(见鼓胀)书云∶肝之积,在左胁下,名曰肥气,加柴胡、鳖甲、青皮、莪术。
肺之积,在右胁下,名曰息贲,加白蔻仁、桑白皮、郁金。心之积,起脐上,上至心下,大如臂,名曰伏梁,加石菖蒲、浓朴、红花、莪术。脾之积,在胃脘,腹大如盘,名曰痞气,加浓朴。肾之积,在脐下,发于小腹,上冲心而痛,名曰奔豚,别用奔豚丸主之。热积,加黄连、黄芩。寒积,加肉桂、干姜、附子。酒积、加葛根。痰积,加半夏。水积,加桑白皮、赤小豆。血积,加桃仁、红花、干漆。肉积,加阿魏、山楂。
[卷三积聚] 奔豚丸
川楝子(煨去肉,一两)茯苓橘核(盐酒炒,各一两五钱)肉桂(三钱)附子(炮)吴茱萸(汤泡七次,各五钱)荔枝子(煨,八钱)小茴香木香(各七钱熬砂糖为丸。每服二钱,淡盐汤下。若有热者,去附、桂。
理中汤
(见中寒。
[卷三] 疝气
疝者,少腹痛,引睾丸也。经云∶任脉为病,男子外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七疝者,一曰冲疝,气上冲心,二便不通也。二曰狐疝,卧则入腹,立则出腹也。三曰疝,阴囊肿大,如升如斗也。四曰厥疝,肝气上逆也。五日瘕疝,腹有痞,痛而热,时下白浊也六曰疝,内裹脓血也。七曰癃疝,内裹脓血,小便不通也。愚按厥疝即冲疝癃疝,即疝,其名有七,其实五者而已。疝之根起于各脏,而归并总在厥阴以肝主筋,又主痛也。治疝之法非一,而分别不外气血,气则游走不定,血则凝聚不散也
[卷三疝气] 橘核丸
通治七疝。
橘核二两(盐酒炒)小茴香川楝子(煨,去肉)桃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香附(醋炒)山楂子(炒,各一两)广木香红花(各五钱以神曲三两,打糊为丸。每服三钱。
冲疝,用白茯苓一钱,松子仁三钱,煎汤送下。狐疝,用当归二钱,牛膝一钱五分,煎酒送下。疝,用白茯苓、陈皮、赤茯苓各一钱,煎汤送下。厥疝,治同冲疝。瘕疝,用丹参、白茯苓各一钱五分煎汤送下。疝,本方内加五灵脂一两(醋炒)、赤芍一两五钱(酒炒),服时用牛膝一钱五分,当归尾三钱,煎酒送下。癃疝,治法同上。此症若寒气深重,本方内加吴茱萸、肉桂心各五钱,甚则加附子一枚。若表寒束其内热,腹痛热辣或流白浊者,本方内加黑山栀五钱,川萆一两,吴茱萸三钱(汤泡七次)。吴萸散表寒,山栀清内热,二者并行,丹溪心法也。
小肠气者,脐下转痛,失气则快。
膀胱气者,脐热痛,涩于小便,即胞痹也。
者,状如弓弦,筋病也。
癖者,隐伏于内,疼痛着骨也。
者,有块可,血病也。
瘕者,假也,忽聚忽散,气病也。
以上诸症,虽作痛,不引睾丸,故不以疝名之。然而治法,可以仿佛前丸加减,或轻或
[卷三] 痰饮
凡病未有不发热,不生痰者。是痰与热,乃杂病兼见之症,似无容专立法门矣。然而有杂病轻而痰饮重,则专以痰饮为主治。书有五痰之名,以五脏分主之也;五饮之名,随症见也。其实犹未确当,大抵痰以燥湿为分;饮以表里为别。湿痰滑而易出,多生于脾,脾实则消之,二陈汤,甚则滚痰丸;脾虚则补之,六君子汤。兼寒、兼热,随症加药。燥痰涩而难出,多生于肺,肺燥,则润之,贝母栝蒌散。肺受火刑,不能下降以致真水上泛,则滋其阴六味丸。饮有在表者,干呕,发热而咳,面目、四肢浮肿,香苏五皮散。饮有在里者,或停心下,或伏两腋,咳则相引而痛,或走肠间,辘辘有声,用小半夏加茯苓汤,随其部位而分治之。此治痰饮之大法也。书云∶治痰须理脾,以痰属湿,脾土旺则能胜湿耳。治痰如此饮亦宜然。然脾经痰饮,当健脾以祛其湿。若肾虚水泛,为痰为饮者,必滋其肾。肾水不足,则用六味;若命门真火衰微,寒痰上泛者,则用八味肾气丸,补火生土,开胃家之关,导泉水下流而痰饮自消矣。
[卷三痰饮] 二陈汤
半夏茯苓陈皮(去白,各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煎服。加人参,白术各一钱,名六君子汤。
[卷三痰饮] 滚痰丸
治实热老痰,变生怪症。
大黄(蒸片刻)黄芩(炒,各四两)青礞石(硝金色)沉香(细锉,各三钱)辰砂(细研水飞,二钱水迭为丸,辰砂为衣。每服一、二钱,开水下。此药但取痰积,并不刮肠大泻,为老痰
[卷三痰饮] 贝母栝蒌散
贝母(一钱五分)栝蒌(一钱)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各八分水煎服。
香苏散
(见太阳证。
五皮饮
(见水肿。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伤寒咳嗽。
六味丸、十味肾气丸
(即八味丸加车前、牛膝,并见类中门。
[卷三] 呕吐哕、呃逆
呕者,声与物俱出。吐者,有物无声。哕者,有声无物,世俗谓之干呕。东垣以此三者皆因脾胃虚弱,或寒气所客,或饮食所伤,以致气逆而食不得下也。香砂二陈汤主之。
然呕吐多有属火者,经云∶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有寒也。若拒格饮食,点滴不入者,必用姜水炒黄连以开之,累用累效。至于食入反出,固为有寒,若大便闭结。须加血药以润之。润之不去,宜蜜煎导而通之。盖下窍开,上窍即入也。其有因脾胃虚弱而吐者补中为主,理中汤。其有因痞积滞碍而吐者,消积为主,和中丸。若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者补火为主,八味丸。复有呃逆之症,气自脐下直冲上,多因痰饮所致,或气郁所发,扁鹊丁香散主之。若火气上冲,橘皮竹茹汤主之。至于大病中见呃逆者,是谓土败木贼,为胃绝,多难治也。
二陈汤
(见痰饮)通治呕吐哕,随症加减。
前症若脾胃虚弱,加人参、白术。若寒气所侵,加姜、桂,甚加附子。若饮食所伤,加山楂、麦芽、神曲、香附、砂仁、藿香。若饮食冲口而出,不得入者,是为有火,加黄连、山栀。若大便结燥,加当归、黄芩、知母。若有积滞,且兼服和中丸。
理中汤
(见中寒。
和中丸
(见蛊胀。
八味丸
(见类中。
扁鹊丁香散
(见伤寒呃逆。
[卷三呕吐哕、呃逆] 橘皮竹茹汤
陈皮(去白,二钱)竹茹(一团)半夏人参甘草(各一钱水煎服。
[卷三] 三消
经云∶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三消之症,皆燥热结聚也。大法,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二冬汤主之;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生地八物汤主之;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地黄汤、生脉散并主之。
夫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伤肺也;中消滋肾者,使相火不得攻胃也;下消清肺者,滋上源以生水也。三消之治,不必专执本经而滋其化源则病易痊矣。书又云∶饮一溲一,或饮一溲二,病势危急,仲景用八味丸主之,所以安固肾气也。而河间则用黄汤和平之剂。大抵肺肾虚而不寒者,宜用此法。又按仲景少阴篇云∶肾经虚,必频饮热汤以自救,乃同气相求之理,今肾经虚寒,则引水自灌,虚寒不能约制,故小便频数,似此不必与消症同论,宜用理中汤,加益智仁主之。然予尝见伤暑发喘之症,小便极多,不啻饮一而溲二者,用六味加知柏而效,可见此症,又由肾经阴虚而得,治宜通变,正当临证制宜,未可一途而取也。
[卷三三消] 二冬汤
治上消。
天冬(去心,二钱)麦冬(去心,三钱)花粉(一钱)黄芩(一钱)知母(一钱)甘草(五分)人参(五分)荷叶(一钱)水煎服。
[卷三三消] 生地八物汤
治中消。
生地(三钱)山药(一钱五分)知母(一钱五分)麦冬(三钱)黄芩(一钱)黄连(一钱)黄柏(一钱荷叶二钱,水煎服。
六味地黄汤
(见类中。
[卷三三消] 生脉散
麦冬(二钱)人参(一钱)北五味(十五粒水煎服。
八味丸
(即六味加桂、附。
[卷三三消] 黄汤
治肺肾两虚、饮少溲多。
黄(三钱)五味子(一钱)人参麦冬枸杞子大熟地(各一钱五分水煎服。
理中汤
(见中寒。
[卷三] 热淋
淋者,小便频数,不得流通,溺已而痛是也。大抵由膀胱经湿热所致。然淋有六种,一曰石淋,下如砂石,有似汤瓶久在火中,底结白碱也,益元散加琥珀末主之。二曰膏淋,滴下浊液,如脂膏也,萆饮主之。三曰气淋,气滞不通,水道阻塞,脐下妨闷胀痛是也,假苏散主之。四曰血淋,瘀血停蓄,茎中割痛难忍是也,生地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花蕊石主之或兼服代抵当丸。五曰劳淋,劳力辛苦而发,此为气虚,以至气化不及州都,补中益气汤主之。六曰冷淋,寒气坚闭,水道不行,其症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喜饮热汤是也,金匮肾气丸主之。更有过服金石热药,败精流注,转而为淋者。又老人阴已痿而思色以降其精,则精不出而内败,以致大小便牵痛如淋,愈痛则愈便,愈便则愈痛,宜用前萆饮,去黄柏,加菟丝、远志导去其精,然后用六味地黄汤补之,方为有益,淋症多端,未可执一而论也。
益元散
(见类中。
[卷三热淋] 萆饮
治膏淋,并治诸淋。
萆(三钱)文蛤粉(研细)石苇车前子茯苓(各一钱五分)灯心(二十节)莲子心石菖蒲黄柏(各八分
[卷三热淋] 假苏散
治气淋。
荆芥陈皮香附麦芽(炒)瞿麦木通赤茯苓各等分为末。每服三钱,开水下。
生地四物汤
(即四物汤以生地易熟地见虚劳。
[卷三热淋] 代抵当丸
生地当归赤芍(各一两)川芎五灵脂(各七钱五分)大黄(酒蒸,一两五钱砂糖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金匮肾气汤
(见水肿。
[卷三] 小便不通
(关格孕妇转脬小便不通,谓之癃闭。癃闭与淋症不同,淋则便数而茎痛;癃闭则小便点滴而难通。东垣云∶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上焦气分也,宜用四苓散加山栀、黄芩等药以分利之。若大便亦闭,加大黄、元明粉之类。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热在下焦血分也,宜用滋阴化气之法,若滋肾丸之类是已。大法,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下元真阴不足,则阳气不化,必滋其阴;若下之真阳不足,则阴气不生,必补其阳。譬如水肿鼓胀,小便不通者,服金匮肾气丸,而小便自行,阴得阳以生也;复有除桂、附服之而亦效者,阳得阴而化也。
此阴阳气化之精义也。更有小便不通,因而吐食者,名曰关格。经云∶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关格者,不得尽其命矣。宜用假苏散治之。又丹溪治孕妇转脬,小便不通者,用补中益气汤,随服而探吐之,往往有效。譬如滴水之器,上窍闭则下窍不通,必上窍开然后下窍之水出焉。丹溪初试此法,以为偶中,后来屡用屡验,遂恃为救急良法。每见今人治转脬症投补中益气,而不为探吐,且曰古法不效,有是理乎?予尝用茯苓升麻汤,治此有验。盖用升麻以举其胎气,用茯苓以利小便,用归、芎以活其胎,用苎根理胞系之撩乱,此以升剂为通之法也。附录于此以俟明哲。
四苓散
(即五苓散去桂枝方见太阳腑病。
[卷三小便不通] 滋肾丸
黄柏(炒褐色)知母(蒸,各二两)肉桂(去皮,一钱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开水下。
金匮肾气丸
(见水肿。
假苏散
(见淋症。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小便不通] 茯苓升麻汤
茯苓(赤、白,各五钱)升麻(一钱五分)当归(二钱)川芎(一钱)苎根(三钱急流水煎服,或琥珀末二钱服,更佳。
[卷三] 大便不通
(大小肠交遗尿脱肛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是知肾主二便,肾经津液干枯,则大便闭结矣。然有实闭、虚闭、热闭、冷闭之不同。如阳明胃实,燥渴、谵语,不大便者,实闭也,小承气汤下之。若老弱人精血不足,新产妇人气血干枯,以致肠胃不润,此虚闭也,四物汤加松子仁、柏子仁、肉苁蓉、枸杞、人乳之类以润之,或以蜜煎导而通之;若气血两虚,则用八珍汤。热闭者,口燥、唇焦,舌苔黄,小便赤,喜冷、恶热,此名阳结,宜用清热攻下之法,三黄枳术丸主之。冷闭者,唇淡、口和,舌苔白,小便清,喜热、恶寒,此名阴结宜用温药而兼润燥之法,理中汤加归、芍主之。凡虚人不大便,未可勉强通之。大便虽闭腹无所苦,但与润剂,积久自行,不比伤寒邪热,消烁津液,有不容刻缓之势也。予尝治老人虚闭,数至圊而不能便者,用四物汤及滋润药加升麻,屡试屡验,此亦救急之良法也。
干枯,大肠结燥,便溺俱自前出,此非交肠,乃血液枯涸之征,气血衰败之候也。多服大剂八珍汤,或可稍延岁月耳。
遗尿有二症,一因脾胃虚弱,仓禀不固,肠滑而遗者;一因火性急速,逼迫而遗者,宜分别治之。脾虚,理中汤;火盛,芍药甘草汤加黄连。
脱肛也有二症,一因气虚下陷而脱者,补中益气汤;一因肠胃有火,肿胀下脱者,四物加升麻、黄芩、荷叶之属。
小承气汤
(见伤寒少阴经证。
四物汤
(见虚劳。
蜜煎导法
(见伤寒。
八珍汤
(见虚劳)
三黄枳术丸
(见腹痛)
理中汤
(见伤寒中寒门。
五苓散
(见太阳腑病。
芍药甘草汤
(见腹痛。
补中益气汤
(见类中。
[卷三] 小便不禁
经云∶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所以不约者,其因有三。一曰肝热,肝气热则阴挺失职,书云∶肝主疏泄是已,加味逍遥散主之。二曰气虚,中气虚则不能统摄,以致遗溺,十补汤主之。大抵老幼多见此症,悉属脬气不固。老人挟寒者多,婴儿挟热者众,挟寒者,用本方,挟热者,六味地黄丸。三曰肾败,狂言反目,溲便自遗者,此肾绝也。伤寒曰久见之,多难救。中症见之,随用大剂附子理中汤,频灌间有得生者,盖暴脱者可以暴复,若病势曰深则不可为也。然中症亦有阴虚而遗溺者,不宜偏用热药,治者详之。
加味逍遥散
(见类中。
十全大补汤
(见虚劳。
六味地黄丸
(见虚劳。
附子理中汤
(见中寒。
[卷三] 便血
便血症,有肠风、有脏毒,有热、有寒。病患脏腑有热,风邪乘之,则下鲜血,此名肠风,清魂散主之。若肠胃不清,下如鱼肠,或如豆汁,此名脏毒,芍药汤主之。凡下血症,脉数有力,唇焦、口燥、喜冷、畏热,是为有火,宜用前方加黄芩、丹皮、生地之属。若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喜热、畏寒,或四肢厥冷,是为有寒,宜用温药止之,理中加归、芍主之。若便久不止,气血大虚,宜用归脾、十全辈统血归经。血本属阴,生于阳气,治者宜
[卷三便血] 清魂散
荆芥(三钱)当归(五钱水煎服。
芍药汤
(见腹痛。
理中汤
(见中寒。
归脾汤、十全大补汤
(俱见虚劳。
[卷三] 尿血
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胱,阴血妄行而溺出焉。又肝主疏泄,肝火盛,亦令尿血。清心,阿胶散主之;平肝,加味逍遥散主之。若久病气血俱虚而见此症,八珍汤主之。
凡治尿血,不可轻用止涩药,恐积瘀于阴茎,痛楚难当也。
[卷三尿血] 阿胶散
阿胶(水化开冲服,一钱)丹参生地(各二钱)黑山栀丹皮血余(即乱发烧灰,存性)麦冬当归(各八分水煎服。
加味逍遥散
(见类中。
八珍汤
(见虚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