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通志卷四十五
禮畧
軍禮【二】
【臣】等謹按
皇朝軍政嚴肅聲威燀赫簡閲訓練齊之以禮自
列聖以來詰戎典制載在方策我
皇上整飭戎行申嚴武備
訓諭彰明每三歲一舉
大閲之典而
秋巡鉅制每歲舉行木蘭
行圍習勤肄武所以闡揚
光烈垂示萬年典至鉅也謹稽
大清會典通禮述
大閲
大狩二篇以誌軍禮之整嚴詳備景爍前古昭示方來
焉
大閲
順治十三年奏定冬季農隙之時
大閲武事令官兵披執操演宰牛羊設筵燕黜陟賞罰十
六年
諭大閲典禮三年一行永著為例著即傳諭各旗官兵整肅軍容候秋月朕親行閲視是年
大閲如儀
康熙二十四年
聖祖仁皇帝諭兵部國家武備不可一日懈弛舊例每歲必操練將士習試火礟爾部傳諭八旗都統等豫為整備朕將親閲焉是年
上由午門出宣武門八旗都統各率所部將士擐甲胄屬櫜鞬建旗纛自灣子里夾道分列至拱極城前鋒官軍自盧溝橋夾道分列至王家嶺山麓官軍排列槍礟分東西次第布列
上登王家嶺
御黄幄陞座軍中吹螺角者三發巨礟三排槍相繼齊發命將士發巨礟八旗所列將軍礟位及諸火器一時齊發
凡二次禮成
御行宫召扈從諸王大臣等
賜燕畢
御黄幄設布侯較射而還三十一年
聖祖仁皇帝幸玉泉山大閲八旗前鋒護軍驍騎及火器
營兵皆擐甲胄分翼排列
上由右翼至左翼周閲畢登玉泉山
御黄幄官兵吹角發礟二次馬步軍鳥槍齊發以次退立命八旗鳥槍兵演習連環旋轉二次放槍各一次三十四
年
聖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閲擇於
南苑西紅門曠地八旗官兵槍礟按旗排為三隊第一隊以漢軍火器營鳥槍步軍居中礟位排列左右滿洲火器營鳥槍列於礟之兩傍第二隊以前鋒軍居中八旗護軍列兩傍第三隊列八旗護軍兩翼則設應援兵屆期
上率
皇子等親擐甲胄前張黄盖内大臣侍衛大學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從繼以豹尾班侍衛後建黄龍大纛二上三旗侍衛擐甲胄均按次隨從
上周閲八旗兵陣火器營立於馬軍之前正中鳴角者三擊鼓步軍舁鹿角大礟衆兵齊進鳴金而止發鳥槍一次如是者九第十次火器營馬步軍槍礟連環齊發無間鳴金而止開鹿角為八門後二隊馬軍隨出既成列鳴角呼噪而進復鳴角收軍立於本陣結隊徐旋其殿軍立於後
大閲畢
上還行宫
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宣示於大閲之地是日未閲前官兵
均
賜食閲後
賜酒
雍正六年奏定
大閲官兵數目及器械營伍均宜定有成規以垂永久所
定軍律具見
大清會典
乾隆三年奏定凡奏請閲兵由兵部三年一次於歲杪具奏請
旨如遇
皇帝閲兵之年由兵部先期開列諸王並領侍衛内大臣都統前鋒統領護軍統領等銜名具奏恭候
欽點王公大臣操演兵丁其本年八旗合操及點驗器械均停止至管隊大臣除滿洲火器營總統前鋒統領各率本營兵丁排列外所有管領漢軍火器兵應用都統四人副都統八人首隊應用都統四
人護軍統領二人副都統八人次隊應用都統二人護軍統領二人副都統四人左右兩翼兵隊應用都統二人護軍統領二人副都統四人共四十二人由演兵王大臣等簡選繕名籖具奏恭候
欽定應用將校甲兵由演兵王大臣行文各該旗按佐領數目分撥八旗大臣於出場馬匹未回之先將該旗撥出大閲之官兵於本旗教場操演若值滿洲蒙古漢軍三旗合操於兩黄旗教場操演若四旗合操或於安定門外或於仰善窪操演竢場馬全回演兵王大臣等先於仰善窪會合八旗操演一二次再往
南苑操演一二次恭候
皇帝大閲四年奏定
大閲吉期由操演兵丁王大臣約計月分奏請交與欽
天監選擇先期二日各旗往
南苑設立連營演兵王大臣等會同領隊大臣率官兵前往住宿武備院設
御營帳殿於
南苑晾鷹臺
帳殿後設圓幄恭候
皇帝躬御甲胄鑾儀衛於
帳殿前左右設三旗蒙古畫角侍衛班領設親軍海螺兵部設八旗傳令海螺於臺下乘馬以次排至鹿角前八旗各建號纛於本旗汛地中列八旗漢軍鹿角於陣前次列漢軍礟車左右列滿洲礟車鳥槍護軍驍騎以次排列八旗前鋒在火器營兵之後首隊之前排列其次護軍驍騎各按本翼本旗排列成陣次隊護軍驍騎在首隊兵後按翼按旗排列又設兩翼援兵於首隊兩旁各張旗幟既成列兵部堂官奏請
皇帝閲操
皇帝駕臨晾鷹臺圓幄
躬擐甲胄扈從内大臣侍衛親軍等均甲胄兵部堂官
奏請
親閲隊伍内大臣兵部堂官前導後扈從大臣及總理演
兵王大臣隨從之
御前大臣侍衛
乾清門侍衛滿洲大學士等均隨行其次豹尾班侍衛隨行又次黄龍大纛隨行又次上三旗侍衛按次隨行在火器營兵之後首隊之前自左至右閲隊一周還
御晾鷹臺帳殿兵部堂官進前跪奏請鳴角
帳殿前蒙古畫角先鳴次親軍海螺傳令海螺以次遞鳴聲至鹿角前首隊次隊海螺齊鳴傳令海螺漸次退至臺下兩邊排列舉鹿角兵聞鼓而進鳴金而止麾紅旗則槍礟齊發鳴金則止如此九次至第十次連環齊發鳴金三次連環乃止滿洲礟至第七次停發將礟馱載馬上入隊隨行連環發畢鳴金後鹿角分為八門首隊前鋒護軍驍騎排開駐立次隊亦隨進在礟槍之後駐立首隊排齊候鳴螺皆聲喊前進兩翼應援兵亦斜向前進以次及殿後兵進八旗火器營礟位鳥槍護軍驍騎首隊前鋒護軍驍騎按數各赴本旗號纛相近處駐立將鹿角分為八行鳴螺而回在原排列處排列首隊兵回後鳴螺殿軍亦結隊回鹿角内在原排列處排列畢兵部堂官奏
大閲禮成
駕御圓幄釋甲胄隨從大臣侍衛隨釋甲
駕還行宫以次
賜食賞饌筵有差十四年奉
旨特設健鋭營於香山並定練習操演之制十七年奏定香山健鋭營每月逢四九日操演雲梯大隊三槍逢二七日演撲躍馬騙馬三槍舞鞭舞刀射箭逢三五八十等日操演水戰其一六日各於本旗較馬步射放槍恭遇
駕駐圓明園每日操演水戰常日用船四號逢八日大操用船八號均用金龍旗幟自後每歲冬季
皇上幸香山
閲操訓練嘉奬以次
賞賚各有差二十年奏定
大閲日陳騎駕鹵簿於
行宫門外
駕出作鐃歌大樂奏壯軍容之章
回鑾作鐃歌清樂奏鬯皇威之章
駕將出聲礟三
駕御帳殿開操軍中三舉礟
大閲禮成
駕回行宫聲礟三將士各歸營釋甲胄
大狩
天命十年四月
太祖高皇帝自瀋陽城出獵嚴飭武備申明禁令訓示行軍之法
天聰二年十二月
太宗文皇帝率諸貝勒羣臣出獵於三窪地
上親殪五虎從臣皆驚服降
旨諸貝勒射中之獸有爭論者付審理官驗對隱名驗傷即付傷痕相符之人六年十月
上行獵至新哈達地方翼日獵於費德里山
上還瀋陽
諭諸貝勒大臣曰凡出兵行獵時有為盜者論罪大小或殺或鞭久著為令乃此番行獵仍有盜鞍轡䩞屉等物者是法令不彰而人不遵守夫蒐苗獮狩原以講習武事必紀律嚴明然後人不敢犯今行獵兵少尚多犯法若師行動衆將何以約束之乎爾諸貝勒大臣其徧行親察嚴加懲治於是諸貝勒大臣嚴查緝獲
上以就彼地處分恐衆人不知令擕至瀋陽梟首以徇八
年十一月
上率諸貝勒獵於蒙古地方
諭曰蒐苗獮狩古人原以之講武須有紀律若猝遇猛獸不可輕射毋許一二人逗留在後有逗留者執之若遇黄羊勿逼近追逐恐逼逐之反致從後逸出爾等各按汛地分圍駐守帶傷之獸不可隱藏馬之羈靮鞍韉毋相私竊違者罪之
順治三年十月禁官員人等於近京百里内圍獵貝勒以上欲獵於百里外者必請
旨方行違者治罪八年定凡遇
大狩之期
鑾駕啟行陳鹵簿内大臣侍衛等均於
駕後分隊隨行每隊馬首排齊前後相距丈許各隊伍毋許越次遇狹隘處候首隊過畢後隊方行若奉
旨傳後隊侍衛等官由兩旁進退不許衝入儀仗侍衛等官從人均在後隊隨行若侍衛等官易馬至後隊易畢即馳入本隊扈從王貝勒等恭候
駕出即乘馬在旁稍後隨行王等各隨護衛三人按左
右翼隨行王貝勒等赴
御前止許親身從旁入
召問則勒馬稍後欠身恭對赴
駐蹕所於三十餘丈外下馬扈從都統統領副都統等
各率所屬官兵按旗以次隨行赴
駐蹕所於六十餘丈外下馬十年三月
世祖章皇帝幸南苑行圍申禁號令如儀
【臣】等謹按
南苑行圍
世祖親政以後
聖祖御極之初歲每舉行以肄武事
皇上登極以來亦以歲時習武於此比於周之靈囿兹
特舉一以見例其餘不復備載云
康熙元年定恭遇
御駕行圍嚮導奏定
駐蹕之地護軍統領營總各一人率護軍參領護軍校護軍預往相度地勢廣狹同武備院卿司幄及工部官設立
行營中建帳殿
御幄繚以黄髹木城建旌門覆以黄幕其外為網城正南暨東西各設一門正南建正白東建鑲黄西建正黄護軍旗各二東西門後三面設連帳旌門領侍衛内大臣率侍衛親軍宿衛網城門八旗護軍統領率官兵宿衛又外八旗各設帳房專委官兵禁止喧譁
御營之前扈從諸臣不得駐宿東四旗在左翼西四旗
在右翼均去
御營百步建鑲黄旗護軍纛於後正黄旗護軍纛於右正白旗護軍纛於左扈從人等各按翼駐宿去
行營二里外前鋒營相形勢設卡倫於路左右八旗各設帳房旗幟以為偵哨以禁行人蒙古王公台吉去
御營三五里外各酌立營帳路中設頓營或一或二亦由嚮導指定地方護軍參領率護軍建黄布幔城武備院設帳殿每日輜重行時豫期奏請
欽點大臣數人統轄武備院卿嚮導護軍參領率御營輜重前行次三旗營總護軍參領率三旗護軍纛并行王以下輜重均各隨纛行毋許攙越十年奉
旨停用木城均用黄布幔城二十一年二月
聖祖仁皇帝巡幸盛京出山海關行圍扺廣寧次烏喇途
中皆
親御弓矢行挍獵之典嗣後每歲出口行圍或一歲再舉垂為成典十一月定派兵口外行獵之制奉
諭一年派兵一萬二千名分為三班一次行獵撥兵四千於四月十月十二月令其前往行獵則兵既少水草易得人馬俱不至困乏近見部院官員不諳騎射者多此次行獵亦着一併派出令其嫺習騎射二十四年六月
上幸古北口外行圍
【臣】等謹按康熙二十四年
上幸古北口外行圍實為秋獮大典所由始自是每年肄武訓戎綏輯藩服垂為成軌增葺
行宫建立圍塲法制昭於萬古兹誌始事之年自後每歲
行圍有紀載不能盡述者並互見於
皇朝通典通考兹不備詳焉
三十三年設虎鎗營時黑龍江將軍送精騎善射殺虎新滿洲四十人到京令分隸上三旗設虎鎗營總統一人以内大臣或侍衛充每旗設虎鎗總領以大臣侍衛參領官員充凡
大狩行田則從遇大獸則列鎗從之若
命殺虎則以首先刺虎一二人名奏
聞四月令各省駐防兵每年分班行圍四十二年建
行宫於熱河曰
避暑山莊自古北口至熱河
車駕頓宿之所曰巴克什營曰兩間房曰常山峪曰王家營曰喀喇河屯自熱河至圍場曰中關曰波羅河屯曰張三營皆有
行宫四十八年四月
上巡幸塞外九月
上於巴顔托羅海圍場獲異鹿藏其角於内庫
【臣】等恭讀
皇上御製鹿角記曰嘗閲武庫所藏
皇祖時鹿角一記曰康熙四十八年九月五日
上於巴顔托羅海所獲其長自骨至尖各三尺九寸有十分寸之五兩尖扺直得七尺有九寸兩末徑距凡四尺义之數十有六最末者不尖而博狀如魚尾又如芝朶近者其圍八寸有十分寸之二既堅且澤不紾而昔景爍哉是蓋我
皇祖神威所攝山靈不敢閟其珍用出異獸以燕聖人而什襲天府示我後昆俾無忘
先烈詰戎益勤也謹按
奎記昭垂承
謨紀瑞仰見
聖祖神武之貽
皇上紹承之烈實景爍萬古云
六十年
上幸塞外行圍
諭議政王大臣等從前曾有以朕出口行圍勞苦軍士條奏者不知國家承平雖久豈可遂忘武備前噶爾丹攻破喀爾喀并侵擾我内地扎薩克至烏蘭布通朕親統大兵征討噶爾丹敗走後又侵犯克魯倫朕統兵三路並進至昭默多剿滅之今策旺阿喇卜坦無端侵擾哈密地方朕徵發阿爾泰及巴爾庫勒兩路兵進剿策旺阿喇卜坦聞之心膽俱碎乃遣策凌敦多卜等潛往西藏刦掠毁壞寺廟土伯特地方已被殘蠧朕又遣大兵前往擊敗策凌敦多卜等復收西藏救土伯特於水火之中我兵直扺西藏立功絶域此皆因朕平時不忘武備勤於訓練之所致也若聽信從前條奏之言憚於勞苦不加訓練又何能遠至萬里之外而滅賊立功乎爾等諸臣咸宜知之
雍正八年令八旗人等學習步圍
乾隆元年四月奉
旨專設總理行營王公大臣一人凡行營一應行程圍獵駐蹕守衛等事均隸焉六年七月
上幸木蘭行圍先是三月奉
諭國家武備不可廢弛朕於本年秋月出口行圍原以訓練兵丁仿古蒐獮之禮昔我
皇祖每歲舉行所經由道路及一切事宜俱有章程朕今歲踵行悉遵舊制地方官員或借端派累隨從之人或有恣意需索及強買物件不按時價者著直隸督
撫不時查參毋得容隱七月啟行
降旨免所過州縣今年額賦十分之三嗣後每年聖駕出口行圍蠲免額賦例並同八月入圍場九月回鑾王公大臣等恭迎如儀木蘭周一千三百餘里南北相距二百餘里東西相距三百餘里周遭設卡倫守之每歲白露後鹿始出聲而鳴效其聲呼之可至謂之哨鹿
國語謂之木蘭今以為圍場之通稱凡圍場之名曰塔哩雅圖曰永安莽喀曰巴顔喀喇曰威遜格爾曰温都爾華曰額爾滚果曰巴顔布爾哈蘇台曰巴顔溝曰岳樂曰珠爾曰巴顔木敦曰德爾吉曰達顔德爾吉曰必圖舍哩曰阿濟格鳩曰多滿曰額埓蘇實納曰額倫索果圖曰庫爾圖察䍐曰實喇德卜色曰額爾吉圖察䍐曰永安拜色欽曰巴顔圖庫瑪曰鄂爾吉呼哈達曰永安拜曰英圖曰哈里雅爾曰喀喇瑪拉噶曰齊老圖德爾吉色欽曰明安阿巴圖曰德勒格楞桂鄂博曰孟魁色欽曰巴顔托羅海曰布克曰汗特穆爾曰庫庫哈達曰愛里色欽曰喀喇楚古素曰克哷曰古爾班實納曰察罕扎卜曰實納諾海曰噶海圖曰布古圖曰默爾根烏里雅蘇台曰呼魯蘇台曰巴拉圖曰色哷曰扎哈烏里雅蘇台曰都呼岱曰哈達圖扎布曰圖們色克圖曰們都阿嚕曰坡賴曰默爾根精奇尼曰古爾班古爾班曰森濟圖曰布都哩曰珠爾噶岱曰哈朗桂曰和賚果勒曰叟濟曰崆果爾鄂博曰阿嚕布魯克曰巴顔莽喀曰沙爾當曰圖爾根伊兆爾凡六十餘所每歲
車駕大獮或十八九圍或二十圍逾年更易永以為制凡每歲設圍預期定圍場於某處自某處起經由某處於某處收圍均編定地方至期官兵於黎明即赴圍場布圍成列恭候
御蹕臨圍射獵又以八旗官軍善騎射者於蒙古圍外環以重圍以射逸出圍外之獸十二年七月更定隨圍蒙古王貝勒貝子公等常賜之例十六年
申諭各省陸路提鎮於冬月照例行圍十七年上幸木蘭行圍
御製虎神鎗記勒石於岳樂圍場
御製記曰虎神鎗者我
皇祖所貽武功良具用以殪猛獸者也國家肇興東土累洽重熙惟是詰戎揚烈之則守而弗失
皇祖歲幸木蘭行圍諸蒙古部落雲集景從予小子雖不敏纘承之志其敢弗蘉故數年以來巡狩塞上一如曩時蒙業藉
靈四十九旗及青海喀爾喀之仰流而來者亦較前無異焉若輩皆善射重武使無以示之非所以繼
先志也圍中有虎未嘗不親往射之弓矢所不及則未嘗不用此鎗用之未嘗不中壬申秋於岳樂圍場中獵人以有虎告而未之見也一蒙古云虎匿隔谷山洞
間彼親見之相去蓋三百餘步朕約畧向山洞施鎗意以驚使出耳乃正中虎虎咆哮而出負嵎跳躍者久之復入復施一鎗則復中之遂以斃焉蓋向之發無不中乃於谿谷叢薄目所能見之地斯已奇矣而兹岳樂所中則隔谷幽洞並未見眈眈闞如之形於揣度無意間馥焉深入不移時而殪猛獸則奇之最奇其稱為神良有以也夫萬乘之尊詎宜如孟克特庫之流誇一夫之勇哉【孟克喀爾沁蒙古人特庫滿洲今為内大臣皆能獨搏猛獸如馮婦者】而習武示度必資神器以效奇而愉快則是鎗也與兑戈和弓同為宗社法守不亦宜乎二十年定行圍
御營建黄幔城外為網城網城連帳百七十五架設旗門三南門建正白金龍纛二東門建鑲黄金龍纛二西門建正黄金龍纛二周圍建鑲黄金龍三角旗共四十一守以上三旗護軍去網城連帳十有二丈為外城連帳二百五十四架設旌門四南門一日建正藍金飛虎纛二一日建鑲藍金飛虎纛二東門建鑲白金飛虎纛二西門建鑲紅金飛虎纛二北門建正紅金飛虎纛二周圍東南面建正白西南面建正紅東北面建鑲黄西北面建正黄金飛虎方旗共六十守以下五旗護軍去外連帳六十丈周圍設警蹕帳房四十架每帳房建護軍旗各一東南面正藍西南面鑲藍東北面鑲白西北面鑲紅共四十以八旗護軍專司警蹕二十四年建濟爾哈朗圖
行宫自波羅河屯入圍場有二道東道由崖口西道由濟爾哈朗圖每歲行圍多從崖口出入至是建
行宫於濟爾哈朗圖二十七年復於濟爾哈朗圖之北建阿穆呼朗圖
行宫嗣後
聖駕行圍若從崖口入則
回鑾由濟爾哈朗圖若從濟爾哈朗圖入則
回鑾由崖口永以為例凡木蘭行圍儀具見
大清會典及通禮
【臣】等謹按
皇上紹承
前烈歲舉
行圍大典規制精詳
訓肄整肅舊藩四十九旗及喀爾喀青海諸部分班隨圍綏輯備至西域蕩平以來遠藩如左右哈薩克東西布魯特安集延布哈爾等率先朝覲歲月踵至土爾扈特部挈其部衆越數萬里而來歸順皆於熱河圍場撫輯覲宴一道同風無遠弗屆每遇
行圍之期
上必躬御鎗矢自麅鹿豕兔以至羆虎巨獸無不壹發
洞中
聖武丕昭紀載不能盡悉肄勤
紹
武鉅典閎猷洵足垂訓於萬禩已
皇朝通志卷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