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六之三
卷六 六之三
◎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
陆曰:秦者,陇西谷名也,在雍州鸟鼠山之东北。昔皋陶之子伯翳,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作虞,赐姓曰嬴。其末孙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於沠、渭之间,封为附庸,邑于秦谷。及非子之曾孙秦仲,周宣王又命为大夫。仲之孙襄公,讨西戎救周,周室东迁,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春秋时称秦伯。崔云:秦在虞、夏、商为诸侯,至周为附庸。
秦谱
秦者,陇西谷名,於《禹贡》近雍州鸟鼠之山。○
正义曰:《汉书·地理志》云:“秦,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於《禹贡》,鸟鼠之山在雍州也。鸟鼠与秦,今俱在陇西,故云近鸟鼠之山也。《尔雅》云:“鸟鼠同穴,其鸟为鵬,其鼠为齝。”是鸟鼠共处一山以为名。既有鸟鼠之山,又别有同冗之山。《禹贡》王肃注云“鸟鼠、同穴、皆山名”,是也。
○
尧时有伯翳者,实皋陶之子,佐禹治水。水土既平,舜命作虞官,掌上下草木鸟兽,赐姓曰嬴。
○
正义曰:《郑语》云:“嬴,伯翳之后。”《地理志》云“嬴,伯益之后”,则伯翳、伯益声转字异,犹一人也。《地理志》又云:“秦之先曰伯益,助禹治水,为舜虞官,养草木鸟兽,赐姓嬴氏。”《秦本纪》云:“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太费。太费与禹平水土,又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嬴氏。”是治水赐姓之事也。如《本纪》之言,则益又名太费,太费之父名大业。《列女传》曰:“皋子生五岁而佐禹。”曹大家注云:“皋子,皋陶之子伯益也。”然则皋陶、大业一人也。且秦是伯益之后,而《中候·苗兴》云:“皋陶之苗为秦,秦出伯益。”明是皋陶之子也。先言伯翳,然后上本皋陶者,以舜赐伯翳为嬴姓,不赐皋陶。秦为嬴姓,始自伯翳,故以伯翳为首也。《虞书》称:“舜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益,汝作朕虞。’”是舜命作虞官也。历夏、商兴衰,亦世有人焉。
○
正义曰:《本纪》又云:“太费生子二人:一曰太廉,实鸟谷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太廉玄孙曰孟戏、中衍。帝大戊使为御而妻之。自大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名显,遂为诸侯。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纣。”是世有人焉。
○
周孝王使其末孙非子养马於沠、渭之间。孝王为伯翳能知禽兽之言,子孙不绝,故封非子为附庸,邑之於秦谷。
○
正义曰:《本纪》又云:恶来有子曰女妨。女妨生旁皋,旁皋生大几,大几生大雒,大雒生非子。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沠、渭之间,马大蕃息。孝王欲以为大雒適嗣。申侯之女为大雒之妻,生子成为適。於是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亦不废申侯之女子为大雒適者。是孝王使养马、封之事也。言将以非子为大雒之嗣,则从中潏以来,世保西垂,常有国土,非子分其国地,别为附庸也。《本纪》直云“伯翳为舜主畜”,不云“能知禽兽之言”。《地理志》称“孝王云:‘昔伯益知禽兽。’”是知其言语也。僖二十九年《左传》说“介葛卢闻牛鸣而知其音”,贾逵云:“伯益晓是术。”蔡雍云:“伯翳综声於语鸟,葛卢辩音於鸣牛。”是伯翳知禽兽之言也。
○
至曾孙秦仲,宣王又命作大夫,始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国人美之,翳之变风始作。
○
正义曰:《本纪》又云:“秦嬴生秦侯,立十年,卒。生公伯,立三年,卒。生秦仲。”是仲为非子曾孙也。又云:“秦仲立三年,周厉王无道。西戎灭大丘、大雒之族。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是宣王又命作大夫也。《王制》云:“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附於诸侯,曰附庸。”《周礼》男国百里,则附庸又无百里矣。邾、滕、纪、莒之等,以其国小,蔑而不录其诗,而录秦仲附庸之风者,《郑语》云:“桓公问於史伯曰:‘姜、嬴其孰兴?’对曰:‘国大而有德者近兴。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也,且大,其将兴乎?’”言秦仲国大将兴,是其土地广宽,虽未得爵命,而大於邾、莒,诗者缘政而作,故附庸而得有诗也。且秦於襄公之后,国大而录其诗,因秦仲先已有诗,故并录之耳。案《年表》秦仲以宣王六年卒,计桓公问史伯之时,乃在幽王九年。所以仍言秦仲者,秦仲之后遂为大国,以秦仲有德,故系而言之。秦仲以字配国者,附庸未得爵命,无谥可称。《春秋》附庸君例称名,褒之则书字。秦仲又作宣王大夫,史策之文正当书字,故称字体国以美之也。
秦仲之孙襄公,平王之初,兴兵讨西戎以救周。平王东迁王城,乃以岐、丰之地赐之,始列为诸侯。
○
正义曰:《本纪》称秦仲生庄公,庄公生襄公。又云:“犬戎杀幽王。襄公将兵救周,战甚有功。周避戎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讨襄公为诸侯,赐之岐山以西之地,封爵之。襄公於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是平王之初,救周、赐地之事也。襄公始为诸侯,庄公已称公者,盖追谥之也。
○
遂横有周西都宗周畿内八百里之地。
○
正义曰:《地理志》“初洛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千里”。则周之二都相接为畿,其地东西横长,西都方八百里也。《本纪》云:“赐襄公岐以西之地。襄公生文公。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如《本纪》之言,则襄公所得自岐以西;如以郑言,横有西都八百里之地,则是全得西畿。言与《本纪》异者,案终南之山在岐之东南,大夫之戒襄公,已引终南为喻,则襄公亦得岐东,非唯自岐以西也。即如《本纪》之言,文公收周馀民,又献岐东於周,则秦之东境终不过岐,而春秋之时,秦境东至於河,襄公已后,更无功德之君,复是何世得之也?明襄公救周即得之矣。《本纪》之言不可信也。
○
其封域东至迆山,在荆岐终南惇物之野。
○
正义曰:迆谓靡迆,境界广被之意。於《禹贡》无迆山,郑据时山之名,案秦境所及而言之。《禹贡》雍州云“荆岐既旅,终南惇物”,则此山皆属雍州,秦居其傍,故云之野也。不言西至,独言东至者,以秦居陇西,东拓土境,上已云近鸟鼠之山,不须便言其西,故直言东至而已。郑既云变风作,而又言此者,以襄公之时又能取周地,与秦仲时异,故复说其得地之由,境界所在。
○
至玄孙德公又徙於雍云。
○
正义曰:案《本纪》襄公生文公,文公生靖公,靖公生宁公,宁公生武公。武公卒,立其弟德公。是德公为襄公玄孙也。《本纪》又言:“秦仲自中潏已后,世保西垂。至大雒生非子,非子别居於犬丘。厉王时,西戎灭大雒之族。秦仲之子庄公伐西戎,破之,并得大雒之地,为西垂大夫。文公元年,居西垂宫。三年冬猎。至沠、渭之会。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后卒为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营邑之。宁公二年,徙居平阳。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徐广云:“犬丘,今槐里县也。平阳,今郿县平阳亭是也。雍,今扶风雍县也。”如《本纪》之言,则大雒之族世居西垂。非子封为附庸,别居槐里。及庄公伐戎,并得大雒之地,即就大雒旧居西垂也。至文公还居非子旧墟,在沠、渭之间,即槐里是也。宁公徙平阳,至德公乃徙雍。郑独言德公徙雍者,以德公之后常居雍,故特言之。僖十三年《左传》云:“秦输粟于晋,自雍及绛。”昭元年《左传》云:“秦后子享晋侯,自雍及绛。”是秦自德公已后常雍也。本或作穆公徙雍者,误耳。何则?穆公者,德公之子,於襄公为玄孙之子,非玄孙也。又《中侯·觊期》注:“秦本在陇西,襄公玄孙德公始徙雍。”是郑依《本纪》以为德公徙雍,非穆公也。《本纪》又云:“德公立二年卒。子宣公立十二年卒。弟成公立四年卒。弟穆公任好立三十九年卒。子罃代立,是为康公。”此其君次也。其诗则《车邻》美秦仲,为秦仲诗也。《驷驖》、《小戎》、《蒹葭》、《终南》序皆云襄公,是襄公诗也。《黄鸟》刺缪公,是缪公诗也。《晨风》、《渭阳》、《权舆》序皆云康公,是康公诗也。《无衣》在其中,明亦康公诗矣。故郑於左方中皆以此而知也。襄二十九年《左传》季札见歌《秦》,曰:“美哉!此之谓夏声。”服虔云:“秦仲始有车马礼乐之好,侍御之臣,戎车四牡,田狩之事。其孙襄公列为秦伯,故‘蒹葭苍苍’之歌,《终南》之诗,追录先人;《车邻》、《驷驖》、《小戎》之歌,与诸夏同风,故曰夏声。”如服之意,以《驷驖》、《小戎》为秦仲之诗,与序正违,其言非也。言夏声者,杜预云:“秦本在西戎沠陇之西,秦仲始有车马礼乐,去戎狄之音而有诸夏之声,故谓之夏声耳。”不由在诸夏追录,故称夏也。
《车邻》,美秦仲也。秦仲始大,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
○
邻,本亦作“雘”,又作“辚”,栗人反。始大绝句,或连下句,非。
[疏]“《车邻》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六句”至“好焉”。
○
正义曰:作《车邻》诗者,美秦仲也。秦仲之国始大,又有车马礼乐侍御之好焉,故美之也。言秦仲始大者,秦自非子以来,世为附庸,其国仍小。至今秦仲而国土大矣。由国始大,而得有此车马礼乐,故言“始大”以冠之。有车马者,首章上二句是也。侍御者,下二句是也。二章、卒章言鼓瑟、鼓簧,并论乐事,用乐必有礼,是礼乐也。经先寺人,后鼓瑟,序先礼乐,后侍御者,经以车马行於道路,国人最先见之,故先言车马。欲见秦仲,先令寺人,故次言寺人。既见秦仲,始见其礼乐,故后言鼓瑟。二章传曰“又见其礼乐”,是从外而入,以次见之。序以车马附於身,经又在先,故先陈之,礼乐又重於侍御,故先礼乐而后侍御。此三者皆是君之容好,故云“之好焉”。必知断“始大”为句者,以《驷驖序》云“始命,谓始命为诸侯也”,即知此“始大”谓国土始大也。若连下为文,即车马、礼乐多少有度,不得言大有也。王肃云:“秦为附庸,世处西戎。秦仲修德,为宣王大夫,遂诛西戎,是以始大。”《郑语》云:“秦仲、齐侯,姜、嬴之隽,且大,其将兴乎?”韦昭注引《诗序》曰:“秦仲始大。”是先儒断“始大”为句。
有车邻邻,有马白颠。
邻邻,众车声也。白颠,的颡也。○
颠,都田反。的,丁历反。颡,桑党反。未见君子,寺人之令。
寺人,内小臣也。笺云:欲见国君者,必先令寺人使传告之。时秦仲又始有此臣。○
寺如字,又音侍,本亦作“侍”字。寺人,奄人。令,力呈反,注同;又力政反;沈力丁反;《韩诗》作“伶”,云:“使伶”。传,直专反。
[疏]“有车”至“之令”。
○
正义曰:此美秦初有车马、侍御之好。言秦仲有车众多,其声邻邻然。有马众多,其中有白颠之马。车马既多,又有侍御之臣,未见君子秦仲之时,若欲见之,必先有寺人之官令请之,使寺人传告秦仲,然后人得见之。
○
传“邻邻”至“的颡”。
○
正义曰:车有副贰,明非一车,故以邻邻为众车之声。车既众多,则马亦多矣,故於马见其毛色而已,不复言众多也。《释畜》云:“马的颡,白颠。”舍人曰:“的,白也。颡,额也。额有白毛,今之载星马也。”
○
传“寺人,内小臣”。
○
正义曰:《天官·序官》云:“内小臣,奄上士四人。寺人,王之正内五人。”则天子之官,内小臣与寺人别官也。燕礼,诸侯之礼也。经云:“献左右正与内小臣。”是诸侯之官有内小臣也。《左传》齐有寺人貂,晋有寺人披,是诸侯之官有寺人也。然则寺人与内小臣别官矣。此云“寺人,内小臣”者,解寺人官之尊卑,及所掌之意,言寺人是在内细小之臣,非谓寺人即是内小臣之官也。内小臣之官与寺人之官犹自别矣。若然,《巷伯》笺云:“巷伯,内小臣奄官上士四人,与寺人之官相近。”彼言“巷伯,内小臣”,巷伯即是内小臣之官。此传言“寺人,内小臣”,而知寺人非内小臣之官者,毛、郑异人,言非一概,正以天子诸侯之官,内小臣与寺人皆别,明传意不以寺人为内小臣之官也。巷伯所以知即是内小臣者,以寺人作诗,而篇名《巷伯》,明巷伯非寺人。序言巷伯奄官,则巷伯与寺人之官同掌内事,相近明矣。巷者,宫中道名也。伯者,长也。主宫巷之官,最长者唯有内小臣耳,故知巷伯即是内小臣之官也。
○
笺“欲见”至“此臣”。
○
正义曰:附庸虽未爵命,自君其国,犹若诸侯,故言欲见国君,使寺人传告之。举寺人以美秦仲者,明仲又始有此臣也。案《夏官》小臣掌王之命,《天官》寺人掌王之内人及女宫之戒令,然则天子之官,自有小臣主王命。寺人主内令,不主王命矣。《燕礼》云:“小臣戒与者。”则诸侯之官有小臣,亦应小臣传君命。此说国君之礼,使寺人传命者,天子备官,故外内异职。诸侯兼官,外内共掌之也。僖五年《左传》说晋献公使寺人披伐公子重耳於蒲;昭十年传说宋平公之丧,使寺人柳炽炭于位。则诸侯寺人传达君命,是礼之常也。
阪有漆,隰有栗。
兴也。陂者曰阪。下湿曰隰。笺云:兴者,喻秦仲之君臣所有各得其宜。○
阪音反,又扶板反。陂,彼寄反,又普罗反,又彼皮反。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又见其礼乐焉。笺云:既见,既见秦仲也。并坐鼓瑟,君臣以閒暇燕饮相安乐也。○
閒音闲。乐音洛,下文并同。“今者不乐,逝者其耋!”
耋,老也。八十曰耋。笺云:今者不於此君之朝自乐,谓仕焉。而去仕他国,其徒自使老,言将后宠禄也。○
耋,田结反,一音天节反。朝,直遥反。后,胡豆反,又如字。
[疏]“阪有”至“其耋”。
○
正义曰:言阪上有漆木,隰中有栗木,各得其宜,以兴秦仲之朝,上有贤君,下有贤臣,上下各得其宜。既见此君子秦仲,其君臣閒暇无为,燕饮相乐,并坐而鼓瑟也。既见其善政,则原仕焉。我今者不於此君之朝仕而自乐,若更之他国者,其徒自使老。言将后於宠禄,无有得乐之时。美秦仲之贤,故人皆欲原仕也。
○
传“陂者”至“曰隰”。
○
正义曰:《释地》云:“下湿曰隰。”李巡曰:“下湿,谓土地窊下,常沮洳,名为隰也。”又云:“陂者曰陂。下者曰隰。”李巡曰:“阪者,谓高峰山陂。下者,谓下湿之地。隰,湿也。”
○
笺“既见”至“安乐”。
○
正义曰:由其君明臣贤,政清事简,故皆并坐而观鼓瑟。作乐必饮酒,故云“燕饮相安乐”。《檀弓》称工尹商阳止其御曰:“朝不坐,燕不与。”注云:“朝燕於寝,大夫坐於上,士立於下。”彼言正法耳。秦仲君臣安乐,或士亦与焉,故作者羡之而原仕也。
○
传“耋,老也。八十曰耋”。
○
正义曰:“耋,老”,《释言》文。孙炎曰:“耋者,色如生铁。”《易·离卦》云:“大耋之嗟。”注云:“年逾七十。”僖九年《左传》曰:“伯舅耋老。”服虔云:“七十曰耋。”此言“八十曰耋”者,耋有七十、八十,无正文也。以仕者七十致事,仕者虑已之耋,欲得早致事,故以为八十也。
○
笺“今者”至“宠禄”。
○
正义曰:作者羡其閒暇,欲得自乐,故知乐者谓仕焉。逝训为往,故知逝者谓去仕他国。今得明君之朝,不仕而去,是其徒自使老。言将后宠禄,谓年岁晚莫,不堪仕进,在宠禄之后也。
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
簧,笙也。○
簧音黄。“今者不乐,逝者其亡!”
亡,丧弃也。
《车邻》三章,一章四句,二章章六句。
《驷驖》,美襄公也。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焉。
始命,命为诸侯也。秦始附庸也。○
驖,田结反,又吐结反。驖,骊马也。“始命”绝句。囿音又,沈又尤菊反。乐音洛。
[疏]“《驷驖》三章,章四句”至“乐焉”。
○
正义曰:作《驷驖》诗者,美襄公也。秦自非子以来,世为附庸,未得王命。今襄公始受王命为诸侯,有游田狩猎之事,园囿之乐焉,故美之也。诸侯之君,乃得顺时游田,治兵习武,取禽祭庙。附庸未成诸侯,其礼则阙。故今襄公始命为诸侯,乃得有此田狩之事,故云“始命”也。田狩之事,三章皆是也。言园囿之乐者,还是田狩之事,於园於囿皆有此乐,故云园囿之乐焉。猎则就於囿中,上二章囿中事也。调习则在园中,下章园中事也。有蕃曰园,有墙曰囿。园囿大同,蕃墙异耳。囿者,域养禽兽之处。其制诸侯四十里,处在於郊。《灵台》云:“王在灵囿。”郑《駮异义》引之云“三灵辟雍在郊”,明矣。孟子对齐宣王云“臣闻郊关之内有囿焉,方四十里”,是在郊也。园者,种菜殖果之处,因在其内调习车马,言游於北园,盖近在国北。《地官·载师》云“以场圃任园地”,明其去国近也。
○
笺“始命”至“附庸”。
○
正义曰:《本纪》云“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西之地”,然则始命之为诸侯,谓平王之世。又解言“始命”之意,秦始为附庸,谓非子,至於襄公、庄公,常为附庸。今始得命,故言始也。本或“秦”下有“仲”,衍字。定本直云“秦始附庸也”。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
驖,骊。阜,大也。笺云:四马六辔。六辔在手,言马之良也。○
阜,符有反。骊,力知反。公之媚子,从公于狩。
能以道媚於上下者。冬猎曰狩。笺云:媚於上下,谓使君臣和合也。此人从公往狩,言襄公亲贤也。○
媚,眉冀反。
[疏]“驷驖”至“于狩”。
○
正义曰:言襄公乘一乘驷驖色之马,甚肥大也。马既肥大,而又良善,御人执其六辔在手而已,不须控制之也。公乘此良马,与贤人共猎。公之臣有能媚於上下之子,从公而往田狩。公又能亲贤如是,故国人美之。
○
传“驖,骊。阜,大”。
○
正义曰:《檀弓》云“夏后氏尚黑,戎事乘骊”,则骊,黑色。驖者,言其色黑如驖,故为骊也。说马之壮大,而云“孔阜”,故知阜为大也。
○
笺“四马”至“之良”。
○
正义曰:每马有二辔,四马当八辔矣。诸文皆言六辔者,以骖马内辔纳之於觖,故在手者唯六辔耳。《聘礼》云:“宾觌,总乘马。”注云“总八辔牵之赞者”。谓步牵马,故八辔皆在手也。《大叔于田》言“六辔如手”,谓马之进退如御者之手,故为御之良。此言“六辔在手”,谓在手而已,不假控制,故为马之良也。
○
传“能以”至“曰狩”。
○
正义曰:媚训爱也。能使君爱臣,令上媚下,又使臣爱君,令下媚上,能以己道爱於上下,故笺申之云:“谓使君臣上下和合。”言此一人之身,能使他人上下和合也。《卷阿》云“媚于天子”,“媚於庶人”,谓吉士之身媚上媚下,知此亦不是己身能上媚下媚者,以其特言“公之媚子,从公于狩”,明是大贤之人能和合他人,使之相爱,非徒己身能爱人而已。文王四友,“予曰有疏附”,能使疏者亲附,是其和合他人,则其为贤也。谓之媚子者,王肃云:“卿大夫称子。”“冬猎曰狩”,《释言》文。
奉时辰牡,辰牡孔硕。
时,是。辰,时也。冬献狼,夏献麋,春秋献鹿豕群兽。笺云:奉是时牡者,谓虞人也。时牡甚肥大,言禽兽得其所。○
麋,亡悲反。公曰左之,舍拔则获。
拔,矢末也。笺云:左之者,从禽之左射之也。拔,括也。舍拔则获,言公善射。○
舍音捨。拔,蒲末反。射,食亦反。括,苦活反。善射,音社。
[疏]“奉时”至“则获”。
○
正义曰:言襄公田猎之时,虞人奉是时节之牡兽,谓驱以待公射之。此时节之牡兽甚肥大矣,公戒御者曰:从左而逐之。公乃亲自射之,舍放矢括则获得其兽,言公之善射。
○
传“时是”至“群兽”。
○
正义曰:“时,是”,《释诂》文。《释训》云:“不辰,不时也。”是辰为时也。“冬献狼”以下,皆《天官·兽人》文。所异者,彼言兽物,此言群兽耳。彼注云:“狼膏聚,麋膏散。聚则温,散则凉,以救时之苦也。兽物,凡兽皆可,献及狐貍也。”然则兽之供食,各有时节,故谓之时牡。
○
笺“奉是”至“其所”。
○
正义曰:《地官·山虞》云:“若大田猎,则莱山田之野,及弊田,植虞旗于中,以致禽。”然则田猎是虞人所掌,必是虞人驱禽,故知奉是时牡,谓虞人也。案兽人所献之兽以供膳,传引兽人所献,以证虞人奉之者,以下句言“舍拔则获”,此是猎时之事,故知是虞人奉之也。兽人献时节之兽以供膳,故虞人亦驱时节之兽以待射。虞人无奉兽之文,故引《兽人》之文以解时牡耳。
○
传“拔,矢末”。
○
正义曰:言“舍拔则获”,是放矢得兽,故以拔为矢末,以镞为首,故拔为末。
○
笺“左之”至“善射”。
○
正义曰:《王制》云:“佐车止则百姓田猎。”注云:“佐车,驱逆之车。”得不以从左驱禽,谓之佐车者,彼驱逆之车,依《周礼·田仆》所设,非君所乘。此“公曰左之”,是公命御者从禽之左逐之,欲从禽之左而射之也。此是君所乘田车,非彼驱逆之车也。逐禽由左,礼之常法,必言“公曰左之”者,公见兽乃命逐之,故言“公曰”。传以拔为矢末,不辩为拔之处,故申之云“拔,括也”。《家语》孔子与子路论矢之事云:“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益深乎?”是谓矢末为括也。既言“公曰”,则是公自舍之,故云“公善射”也。
游于北园,四马既闲。
闲,习也。笺云:公所以田则克获者,乃游于北园之时,时则已习其四种之马。○
种,章勇反。輶车鸾镳,载獫歇骄。
輶,轻也。獫歇骄,田犬也。长喙曰獫,短喙曰歇骄。笺云:轻车,驱逆之车也。置鸾於镳,异於乘车也。载,始也。始田犬者,谓达其搏噬,始成之也。此皆游於北园时所为也。○
輶,由九反,又音由。鸾,卢端反。镳,彼骄反。獫,力验反,《说文》音力剑反。歇,本又作“猲”,许谒反,《说文》音火遏反。骄,本又作“獢”,同许乔反。轻,遣政反,又如字,下同。喙,况废反。驱,丘遇反,或丘于反。乘,绳证反。搏音博,旧音付。
[疏]“游于”至“歇骄”。
○
正义曰:此则倒本未猎之前调习车马之事。言公游于北园之时,四种之马既己闲习之矣。於是之时,调试轻车,置鸾於镳以试之。既调和矣,又始试习獫与歇骄之犬,皆晓达搏噬之事。游于北园,已试调习,故今狩於囿中,多所获得也。
○
传“闲,习”。
○
正义曰:《释诂》文。
○
笺“公所”至“之马”。
○
正义曰:《夏官·校人》“辨六马之属: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驽马。天子马六种,诸侯四种”。郑以隆杀差之,诸侯之马无种、戎也。此说猎事,止应调习田马而已,而云四种之马皆调之者,以其田猎所以教战,诸马皆须调习,故作者因田马调和,广言四种皆习也。
○
传“輶轻”至“歇骄”。
○
正义曰:“輶,轻”,《释言》文。此说猎事,故知獫与歇骄皆田犬,非守犬也,故辨之。“长喙獫,短喙歇骄”,《释畜》文。李巡曰:“分别犬喙长短之名。”
○
笺“轻车”至“所为”。
○
正义曰:《夏官·田仆》:“掌设驱逆之车。”注云:“驱,驱禽使前趍获。逆,御还之,使不出围。”然则田仆掌田,而设驱逆之车,故知轻车即驱逆之车也。若君所乘者,则谓之田车,不宜以輶轻为名。且下句说犬,明是车驱之,而犬获之,故知是驱逆之车,非君车也。《冬官·考工记》云:“乘车之轮崇六尺有六寸。”注云:“乘车,玉路、金路、象路也。”言置鸾於镳,异於乘车,谓异於彼玉、金、象也。《夏官·大驭》及《玉藻》《经解》之注皆云“鸾在衡,和在轼”,谓乘车之鸾也。此云“鸾镳”,则鸾在於镳,故异於乘车也。鸾和所在,经无正文,《经解》注引《韩诗内传》曰:“鸾在衡,和在轼。”又《大戴礼·保傅篇》文与《韩诗》说同,故郑依用之。《蓼萧》传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笺不易之。《异义》载《礼》戴、毛氏二说。谨案:云经无明文,且殷、周或异,故郑亦不驳。《商颂·烈祖》笺云:“鸾在镳。”以无明文,且殷、周或异,故郑为两解。《释诘》云:“哉,始也。”哉、载义同,故亦为始。《释训》云:“暴虎,徒搏也。”则搏者杀兽之名。哀十二年《左传》曰:“国狗之齧,无不噬也。”则噬谓齧也。此小犬初成,始解搏噬,故云“始成之也”。章首云“游于北园”,知此游北园时习也。
《驷驖》三章,章四句。
《小戎》,美襄公也。备其兵甲,以讨西戎。西戎方强,而征伐不休,国人则矜其车甲,妇人能闵其君子焉。
矜,夸大也。国人夸大其车甲之盛,有乐之意也。妇人闵其君子恩义之至也。作者叙外内之志,所以美君政教之功。○
小戎,王云:“驾两马者。”矜,居澄反。夸,苦花反。乐音洛,又音岳。
[疏]“《小戎》三章,章十句”至“君子”。
○
正义曰:作《小戎》诗者,美襄公也。襄公能备具其兵甲,以征讨西方之戎。於是之时,西戎方渐强盛,而襄公征伐不休,国人应苦其劳,妇人应多怨旷。襄公能说以使之,国人忘其军旅之苦,则矜夸其车甲之盛,妇人无怨旷之志,则能闵念其君子,皆襄公使之得所,故序外内之情以美之。三章皆上六句是矜其车甲,下四句是闵其君子。
○
笺“矜,夸大”。
○
正义曰:僖九年《公羊传》曰:“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矜者何?犹曰莫若我也。”班固云:“矜夸官室。”是矜为夸大之义也。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
小戎,兵车也。俴,浅。收,轸也。五,五束也。楘,历录也。梁辀,辀上句衡也。一辀五束,束有历录。笺云:此群臣之兵车,故曰小戎。○
俴,钱浅反。收如字。楘音木,本又作“韏”,历录也,曲辕上束也。辀,陟留反。轸,之忍反。历录,一本作“历禄”。句,古侯反。游环胁驱,阴靷鋈续。
游环,靷环也。游在背上,所以御出也。胁驱,慎驾具所以止入也。阴,搑轨也。靷,所以引也。鋈,白金也。续,续靷也。笺云:游环在背上,无常处,贯骖之外辔,以禁其出。胁驱者,著服马之外胁,以止骖之人。搑轨在轼前垂辀上。鋈续,白金饰续靷之环。○
驱,本亦作“駈”,起俱反。靷音胤。鋈音沃,旧音恶。续义如字,徐辞屡反。靳环,居觐反,本又作“靷”,沈云:“旧本皆作靳。靳者,言无常处,游在骖马背上,以骖马外辔贯之,以止骖之出。”《左传》云:“如骖之有靳。”居衅反,无取於靷也。御,鱼吕反。慎或作“顺”,义亦两通。搑,於检反。处,昌虑反。著,直略反,又丁略反。轼音式,本亦作“式”。文茵畅毂,驾我骐馵。
文茵,虎皮也。畅毂,长毂也。骐,骐文也。左足白曰馵。笺云:此上六句者,国人所矜。○
茵音因。文茵,以虎皮为茵。茵,车席也。畅,敕亮反。毂音谷。骐音其。馵,之树反。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笺云:言,我也。念居子之性,温然如玉。玉有五德。
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西戎板屋。笺云:心曲,心之委曲也。忧则心乱也。此上四句者,妇人所用闵其君子。
[疏]“小戎”至“心曲”。
○
正义曰:国人夸兵车之善云:我襄公群臣卑小之戎车既浅短其轸矣,又五节束縳历录此梁辀使有文章矣。贯骖马之外辔,则有游环,以止骖马之外出,自衡至轸,当服马之外胁,则有胁驱,以止骖马之内入。阴板之前,又有皮靷,以白金饰其相续之处。车上又有虎皮文章之茵蓐,其车又是长毂之戎车,又驾我之骐马与馵马。车马备具如是,以此伐戎,何有不克者乎?又言妇人闵其君子云:我念君子之德行,其心性温然其如玉,无有瑕恶之处也。今乃远在其西戎板屋之中,终我思而不得见之,乱我心中委曲之事也。
○
传“小戎”至“历录”。
○
正义曰:兵车,兵戎之车,小大应同,而谓之小戎者,《六月》云:“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元,大也。先启行之车谓之大戎,从后行者谓之小戎,故笺申之云:“此群臣之兵车,故曰小戎。”言群臣在元戎之后故也。“俴,浅”,《释言》文。“收,轸”者,相传为然,无正训也。轸者,上之前后两端之横木也,盖以为此轸者所以收敛所载,故名收焉。辀者,辕也。言“五楘梁辀”,五楘是辕上之饰,故以五为五束,言以皮革五处束之。楘,历录者,谓所束之处,因以为文章历录然。历录,盖文章之貌也。梁辀,辀上曲句衡。衡者,轭也。辕从轸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则居衡之上而乡下句之,衡则横居辀下,如屋之梁然,故谓之梁辀也。《考工记》云:“国马之辀,梁深四尺有七寸。”注云马高八尺,兵东、乘车轵崇三尺有三寸,加轸与辦七寸,又并此辀深衡高八尺七寸也。除马之高,则馀七寸,为衡颈之间也。是辀在衡上,故颈间七寸也。又解五是五道束之楘,则历录之称而谓之五楘者,以一辀之上有五束,每束皆有文章历录,故谓之五楘也。此言“俴收”,下言“畅毂”,皆谓兵车也。兵车言浅轸长毂者,对大车、平地载任之车为浅为长也。《考工记》云:“兵车之轮,崇六尺有六寸,椁其漆内而中诎之,以为之毂长。”注云:“六尺六寸之轮,漆内六尺四寸,是为毂长三尺二寸。郑司农云:‘椁者,度两漆之内相距之尺寸。’”是兵车之毂长三尺三寸也。《考工记》又说“车人为车,柯长三尺,毂长半柯”,是大车之毂长尺半也。兵车之毂比之为长,故谓之长毂。《考工记》又云:“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参如一。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注云:“兵车之隧四尺四寸。郑司农云:‘隧谓车舆深也。’”则兵车当舆之内,从前轸至后轸,唯深四尺四寸也。《车人》云:“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注云:“大车,平地载任之车,牝服长八尺,谓较也。”则大车之用内前轸至后轸其深八尺,兵车之轸比之为浅,故谓之浅轸也。人之升车也,自后登之,入於车内,故以深浅言之,名之曰隧。隧者深也。郑司农云“隧谓车舆深”,玄谓“读如邃宇之邃”,是轸有深浅之义,故此言浅轸也。
○
传“游环”至“续靷”。
○
正义曰:游环者,以环贯靷,游在背上,故谓之靷环也。贯两骖马之外辔,引辔为环所束骖马,欲出此环牵之,故所以御出也。定本作“靷环”。“胁驱”者,以一条皮上系於衡,后系於轸,当服马之胁,爱慎乘驾之具也。骖马欲入,则此皮约之,所以止入也。“阴,搑轨”者,谓舆下三面材,以板木横侧车前,所以阴映此轨,故云搑轨也。靷者,以皮为之,系於阴板之上,今骖马引之。何则?此车衡之长唯六尺六寸,止容二服而已,骖马颈不当衡,别为二靷以引车,故云“所以引也”。《大叔于田》云:“两服齐首,两骖雁行。”明骖马之首不与服马齐也。襄十四年《左传》称庾公差追卫献公,“射两軥而还”。服虔云:“軥,车轭也。两轭叉马颈者。”是一衡之下,唯有服马二颈也。哀二年《左传》称“邮无恤说己之御云:‘两靷将绝,吾能止之。’驾而乘材,两靷皆绝”,是横轨之前别有骖马二靷也。《释器》云:“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鐐。”然则白金不名鋈,言“鋈,白金”者,鋈非白金之名,谓销北白金,以沃灌靷环,非训鋈为白金也。金银铜铁总名为金,此说兵车之饰,或是白铜、白铁,未必皆白银也。刘熙《释名》云:“游环在服马背上,骖马之外辔贯之,游移前卻无定处也。”胁驱,当服马胁也。阴,荫也,横侧车前,所以荫荃也。靷,所以引车也。鋈,沃也,冶白金以沃灌靷环也。续,续靷,端也。
○
笺“游环”至“之环”。
○
正义曰:此经所陈,皆为骖马设之,故笺申明毛御出止入之意,言所以禁止骖马也。馵在轨前,横木映轨,故知垂辀上谓阴板垂辀上也。靷言鋈续,则是作环相接,故云“白金饰续靷之环”。
○
传“文茵”至“曰馵”。
○
正义曰:茵者,车上之褥,用皮为之。言文茵,则皮有文采,故知虎皮也。刘熙《释名》云:“文茵,车中所坐也,用虎皮,有文采是也。”畅训为长,故为长毂,言长於大车之毂也。色之青黑者名为綦,马名为骐,知其色作綦文。《释畜》云:“马后右足白,骧。左白,馵。”樊光云:“后右足白曰骧,左足白曰馵。”然则左足白者,谓后左足也。《释畜》又云:“膝上皆白惟馵。”郭璞曰:“马膝上皆白为惟馵,后左脚白者直名馵。”意亦同也。
○
笺“言我”至“五德”。
○
正义曰:“言,我”,《释诂》文。《聘义》云: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即引《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有五德也。沈文又云:“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搑瑜,瑜不搑瑕,忠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凡十德,唯言五德者,以仁义礼智信五者人之常,故举五常之德言之耳。
○
传“西戎板屋”。
○
正义曰:《地理志》云:“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故《秦诗》云‘在其板屋’。”然则秦之西垂,民亦板屋。言西戎板屋者,此言乱我心曲,则是君子伐戎,其妻在家思之,故知板屋谓西戎板屋。念想君子,伐得而居之也。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
黄马黑喙曰騧。笺云:赤身黑魆曰骝。中,中服也。骖,两騱也。○
骝音留。騧,古花反。魆,本又作“<马魆>”,力辄反。騱,芳非反。龙盾之合,鋈以觼軜。
龙盾,画龙其盾也。合,合而载之。軜,骖内辔也。笺云:鋈以觼軜,軜之觼以白金为饰也。軜系於轼前。○
盾,顺允反,徐又音允。觼,古穴反。軜音纳,内也。
言念君子,温其在邑。
在敌邑也。
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笺云:方今以何时为还期乎?何以然了不来言望之也?
[疏]“四牡”至“念之”。
○
正义曰:此国人夸马之善云:我君之兵车所驾四牡之马甚肥大也,马既肥大而又良善,御人执其六辔在手而已,不假控制之也。此四牡之马何等毛色:骐马、骝马是其中,谓为中服也。騧马、骊马是其骖,谓为外骖也。其车上所载攻战之具,则有龙盾之合,画龙於盾合,而载之以蔽车也。其骖马内辔之未,鋈金以为觼,軜之於轼前。车马备具如是,以此伐戎,岂有不克者乎?又云妇人闵其君子云:我念君子,其体性温然,其在敌人之邑,方欲以何时为还期乎?何为了然不来而使我念之也。
○
传“黄马黑喙曰騧”。
○
正义曰:《释畜》云:“马黑喙,騧。”不言身黄。传以为黄马者,盖相传为然,故郭璞云:“今之浅黄色者为騧马。”
○
笺“赤身”至“两騱”。
○
正义曰:《尔雅》有“骝白,駮”;“骝马白腹,騵”,则緌是色名。说者皆以骝为赤色,若身魆俱赤,则为髐马,故为赤身黑魆,今人犹谓此为骝马也。车驾四马,在内两马谓之服,在外两马谓之騱,故云“中,中服。骖,两騱也”。春秋时,郑有公子騱,字子驷,是有騱乃成驷也。
○
传“龙盾”至“内辔”。
○
正义曰:盾以木为之,而谓之龙盾,明是画龙於盾也。此说车马之事,盾则载於车上,故云合而载之。王肃云:“合而载之,以为车蔽也。”言鋈以觼軜,谓白金饰皮为觼以纳物也。四马八辔,而经、传皆言六辔,明有二辔当系之马之有辔者,所以制马之左右,令之随逐人意。骖马欲入则逼於胁驱,内辔不须牵挽,故知纳者,纳骖内辔,系於轼前。其系之处,以白金为觼也。
俴驷孔群,厹矛鋈錿。蒙伐有苑,
俴驷,四介马也。孔,甚也。厹,三隅矛也。錿,鐏也。蒙,讨羽也。伐,中干也。苑,文貌。笺云:俴,浅也,谓以薄金为介之札。介,甲也。甚群者,言和调也。蒙,厖也。讨,杂也。画杂羽之文於伐,故曰厖伐。○
俴驷,《韩诗》云:“驷马不著甲曰俴。”驷厹音求。錿,徒对反,旧徒猥反,一音敦,《说文》云:“矛戟下铜鐏。”伐,如字,本或作“<盾戈>”,音同。中,干也。介音界,甲也。鐏,徂寸反,又子遁反。札,侧八反。厖,莫江反。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滕。
虎,虎皮也。韔,弓室也。膺,马带也。交韔,交二弓於韔中也。闭,绁。绲,绳。滕,约也。笺云:镂膺,有刻金饰也。○
韔,敕亮反,下同,本亦作“畅”。镂,鲁豆反。膺,於澄反。闭,悲位反。郑注《周礼》云:“弓檠曰柲,弛则缚於弓里,备顿伤也,以竹为之。”柲音悲位反,徐边惠反,一音必结反。绲,古本反。滕,直登反。绁,息列反。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厌厌,安静也。秩秩,有知也。笺云:此既闵其君子寝起之劳,又思其性与德。○
厌,於盐反。秩,陈乙反。知音智,本亦作“智”。
[疏]“俴驷”至“德音”。
○
正义曰:此国人夸兵甲之善。言我有浅薄金甲以被四马,甚调和矣。三隅之厹矛以白金为其錿矣。绘画杂羽所饰之盾,其文章有苑然而美矣。其弓则有虎皮之韬,其马则有金镂之膺。其未用之时,备其折坏,交韔二引於韔之中,以竹为闭,置於弓隈,然后以绳约之。然则兵甲矛盾备具如是,以此伐戎,岂有不克者乎?又言妇人闵其君子云:我念我之君子,则有寝则有兴之劳。我此君子,体性厌厌然安静之善人,秩秩然有哲知,其德音远闻。如此善人,今乃又供军役,故闵念之。
○
传“俴驷”至“文貌”。
○
正义曰:俴训为浅。驷是四马。是用浅薄之金,以为驷马之甲,故知“浅驷,四介马也”。成二年《左传》说齐侯与晋战云:“不介马而驰之。”是战马皆披甲也。“孔,甚”,《释言》文。“厹,矛三隅”,矛刃有三角,盖相传为然也。《曲礼》曰:“进戈者前其鐏,后其刃。进矛戟者前其钅敦。”是矛之下端当有钅敦也。彼注云:“锐厎曰鐏,取其鐏地。平厎曰钅敦,取其钅敦地。”则镦、鐏异物。言“镦、鐏”者,取类相明,非训为鐏也。上言龙盾,是画龙於盾,则知蒙伐是画物於伐,故以蒙为讨羽,谓画杂鸟之羽以为盾饰也。《夏官》“司兵掌五盾,各辨其等,以待军事”,注云:“五盾,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言辨其等,则盾有大小。襄十年《左传》说“狄虒弥建大车之轮,而蒙之以甲,以为橹。”橹是大盾,故以伐为中干,干伐皆盾之别名也。蒙为杂色,知苑是文貌。
○
笺“俴浅”至“厖伐”。
○
正义曰:笺申明俴驷为四介马之意,以马无深浅之量,而谓之俴驷,正谓以浅薄之金为甲之札,金厚则重,知其薄也。金甲坚刚,则苦其不和,故美其能甚群,言和调也。物不和则不得群聚,故以和为群也。《左传》及《旄丘》言狐裘蒙茸,皆厖、蒙同音。《周礼》用牲、用玉言厖者,皆谓杂色。故转蒙为厖,明厖是杂羽。画杂羽之文於伐,故曰厖伐。传以蒙为讨,笺转讨为厖,皆以义言之,无正训也。
○
传“虎虎”至“縢约”。
○
正义曰:下句云“交韔二弓”,则虎韔是盛弓之物,故知虎是虎皮,韔为弓室也。《弟子职》曰“执箕膺揭”,则膺是胸也。镂膺,谓膺上有镂,明是以金饰带,故知膺是马带,若今之娄胸也。《春官·巾车》说五路之饰皆有樊缨。注云:“樊读如韖带之韖,谓今马大带也。”彼谓在腹之带,与膺异也。交二弓於韔中,谓颠倒安置之。《既夕记》说明器之弓云:“有<韦必>。”注云:“<韦必>,弓檠也。弛则缚之於弓里,备损伤也。以竹为之。”引《诗》云:“竹闭绲縢。”然则竹闭一名<韦必>也。言“闭,绁”者,《说文》云:“绁,系也。”谓置弓<韦必>里,以绳绁之,因名<韦必>为绁。《考工记·弓人》注云:“绁,弓<韦必>也。角长则送矢不疾,若见绌於<韦必>矣。”是绁为系名也,所绁之事则绲縢是也。故云“绲,绳。縢,约”。谓以绳约弓,然后内之韔中也。
○
笺“镂膺,有刻金饰”。
○
正义曰:《释器》说治器之名云“金谓之镂”,故知“镂膺,有刻金之饰”。《巾车》云:“金路,樊缨九就,同姓以封。”则其车尊矣。此谓兵车之饰得有金饰膺者,《周礼》玉路、金路者,以金玉饰车,故以金玉为名,不由膺以金玉饰也,故彼注云:“玉路、金路、象路,其樊及缨皆以五采羪饰之。革路,樊缨以绦丝饰之。”不言马带用金玉象为饰也。此兵车马带用力尤多,故用金为膺饰,取其坚牢。金者,铜铁皆是,不必要黄金也。且《诗》言金路,皆云钩膺,不作镂膺,知此镂膺非金路也。
○
传“厌厌”至“有知”。
○
正义曰:《释训》云:“厌厌,安也”,秩秩,知也。
《小戎》三章,章十句。